当前位置:主页 > 教育论文 > 课堂教学论文 >

网络学习共同体中的师生交互行为个案研究

发布时间:2017-05-01 01:09

  本文关键词:网络学习共同体中的师生交互行为个案研究,,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摘要】: 网络正迅速地改变着包括教育在内的社会生活各领域,并给各个国家和地区的教育带来了巨大的影响,世界各地的各国高校都非常重视网络对于教育的影响,很多学校都在传统面授教学的基础上,提供某种形式的网络交互方式,作为师生面对面教学的补充,或者开设完全基于网络环境的课程。 然而,网络所具有的潜在优势应该通过什么样的途径,并在多大程度上能够得以实现?一些研究发现,很多教师只是利用网络完成低水平的教学任务如发布教学大纲和讲课笔记等任务;或者利用网络技术传播概念性的信息和测试概念性的知识,不少网络教学方式单调、教学质量不高。一些关于网上学习的研究发现,学生在诸如高级思维能力的训练和问题解决技能的发展上并不成功,研究者期望的群体知识建构层次也不高。研究表明,网络潜在的优势并不能自动实现。 建构学习共同体是协作学习成功的一个非常重要的策略,因此,在本研究中,笔者在综合国内外对于学习共同体的研究基础上,结合研究的问题,从班级的角度,从师生互动的参与性特征、互动过程中的学术性支持、互动中的群体知识社会建构等角度,对学习共同体的定义进行了界定。并把学习共同体的基本特征,同网上学习潜在的成功和可能的失败之处一一对应,并把学习共同体的特征转化为研究问题,以研究师生是否成功的建立了基于网络的学习共同体。在此基础上,笔者以首都师范大学教育技术系2003级38名教育硕士开设的网络必修课课程《认知学徒制的理论与实践》为实例,利用社会网络分析方法、内容分析方法、质的研究方法、文献分析方法,并结合定量分析方法,对师生网上论坛上的490个贴子进行了进行了编码,以分析师生网络互动特征。首先,笔者分析了他们在讨论的时候所引用的参考资料、讨论的话题、类型、帖子间的相互关系。研究显示,学习者在讨论中,能够围绕共同的主题进行讨论,相互间具有学术性的对话关系,学习者也试图在与其他学习者讨论的时候,解决自己和别人在学习者中遇到的各种学术性问题,并能整合来自各个渠道的资料,来支持自己的观点,学习者在讨论时,也能获得较为及时的反馈,交互式论坛在一定程度上能够促进和建立学习者的学术共同体。其次,笔者利用SNA方法,对师生互动的参与性特征进行了分析,分析发现,部分同学在讨论中,建立了较为紧密的联系,学习者倾向与所在班级的全体同学一起互动,讨论具有明显的异质特征,并呈现出由以“教师为中心”向以“学习者为中心”的模式转变,并能较为明显地体现学习共同体中的“核心”、“半边缘”、“边缘”互动结构。此后,笔者利用Gunawardena的交互模型,对群体知识建构的层级进行了分析。 研究结果发现,学习者之间知识建构的层级不高,多数帖子知识建构停留在信息的分享和观点的比较上。加之学习者在讨论中,对知识来源拓展不够,相互间的质疑不够,且讨论主要围绕几个核心参与者展开,讨论在一定程度上为少数几个参与者控制的现象存在,因此,笔者据此得出结论,就本研究而言,网络论坛部分成功的促成了网上学习共同体的形成和发展。最后,笔者还指出了本研究存在的不足,并提出了后续的研究计划。
【关键词】:网络协作学习 学习共同体 内容分析 社会网络分析
【学位授予单位】:首都师范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07
【分类号】:G434
【目录】:
  • 中文摘要4-5
  • Abstract5-7
  • 图目录7
  • 表清单7-9
  • 第一章 绪论9-12
  • 第一节 研究背景与动机9-11
  • 第二节 研究问题11-12
  • 第二章 学习共同体研究综述12-28
  • 第一节 学习共同体知识综述12-16
  • 第二节 学习共同体兴起的理论背景16-19
  • 第三节 学习共同体概念的界定19-21
  • 第四节 学习共同体的基本特征21-28
  • (一) 基于学习共同体角度的学术性支持特征21-25
  • (二) 网络协作学习的参与性特征25-26
  • (三) 网络协作学习中的知识建构26-28
  • 第三章 研究方法28-36
  • 第一节 研究方案28-29
  • 第二节 课程背景和参与者情况29-30
  • 第三节 研究的主要方法30-35
  • (一) 内容分析法30-32
  • (二) 社会网络分析(以下简称SNA)32-35
  • (三) 文献调查法35
  • 第四节 研究中的数据收据流程和分析工具35-36
  • 第四章 数据分析结果36-59
  • 第一节 网上论坛互动的基本概况36-38
  • 第二节 基于学习共同体角度的师生学术性交互特征分析38-46
  • 第三节 学习共同体的参与性特征46-57
  • (一) 密度、网络中心势、E-I指数47-48
  • (二) 凝聚子群分析48-51
  • (三) 中心性分析51-55
  • (四) 角色分析55-56
  • (五) 核心-边缘分析56-57
  • 第四节 协作学习中的知识建构57-59
  • 第五章 结论和建议59-64
  • 第一节 研究的结论59-60
  • 第二节 建议60-62
  • 第三节 后续研究计划62-64
  • 参考文献64-68
  • 研究生期间以第一作者身份发表的学术论文68-69
  • 一、期刊论文68
  • 二、会议论文68-69
  • 致谢69

【引证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3条

1 王晓东;殷明霞;王丽娜;;高职院校加强大学生创业教育的探究[J];大家;2012年02期

2 付磊;;面向学生社团的校园虚拟班级系统的研究与设计[J];大家;2012年03期

3 王永固;;网络协作学习中互动网络结构分析研究[J];远程教育杂志;2011年01期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王艳;虚拟学习社区动力机制研究[D];辽宁师范大学;2011年

2 刘小龙;师生学习共同体中教师权威的困境及其重构[D];南京师范大学;2011年

3 梁银英;虚拟学习社区中社会网络的构建策略研究[D];宁波大学;2011年

4 周Z赯

本文编号:337945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aoyulunwen/ktjx/337945.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e3d69***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