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教育论文 > 课堂教学论文 >

教育实验发展的方法论反思

发布时间:2017-05-06 11:06

  本文关键词:教育实验发展的方法论反思,,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摘要】: 方法论是人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根本方法及理论体系,它的研究对象是具体方法与事物之间的关系。教育实验方法论是关于教育实验方法的理论化体系和知识系统,它的研究对象是教育实验中方法和实验对象之间的关系。方法论反思是针对主体的认识方式和行为方式做深入剖析,以提出更为明晰的认识。 方法论是每门科学发展的关键,在教育实验发展的几百年历史中,方法论的进步起到了举足轻重的作用。在教育实验的发展历程中,学者们热衷于开展教育实验,而且一直致力于探索教育实验方法的科学化、规范化问题。人们曾不止一次地提出:“教育实验究竟是真实验还是准实验?教育实验与自然科学实验的区别是什么?它是否应具有自身独特的方法论?”这充分显示出我国学者对教育实验方法论问题的重视。 本文从方法论的视角考察教育实验发展历程,总结历史上一些典型教育实验的方法论特征,并提出教育实验方法科学化、规范化的建议。 全文共分为四个部分:第一部分是绪论,主要包括:选题原因、研究意义、文献综述和概念界定。在文献综述中,对目前国内关于教育实验和方法论的研究现状作了介绍和分析,在概念界定中,对“教育实验”和“教育实验方法论”这两个核心概念进行了界定。 第二部分主要是对教育实验发展历程的方法论考察,从历史上来说,教育实验方法论发展可分为四个阶段:1、经验、观察、思辩等方法为主的阶段。2、实证主义方法阶段。3、系统方法阶段。4、人文主义方法阶段。这四个阶段可以概括为两大研究范式:实证主义研究范式和人文主义研究范式。 第三部分是对两大范式进行反思,其中,实证主义研究范式主要的缺点在于:1、采取线性分析的思维模式,忽略了事物之间的复杂联系。2、割裂了事实与价值的关系,不符合教育实验活动的特性。3、盲目扩大量化原则,将复杂的教育实验简单化、机械化。4、教育实验在实验室中进行,变量严格控制,但实验结论难以推广普及;人文主义研究范式的缺点是:1、变量缺乏严密的控制,教育实验结论归因不清。2、缺乏定量分析,教育实验结论不精确,说服力不强。3、教育实验中的价值判断易受人主观情绪影响。对每一问题,笔者都详细论述了其产生的原因并举一些具体实例加以说明。 第四部分是对教育实验方法规范化、科学化的建议:1、应借鉴复杂性科学中“动态生成”的思维方式来看待教育实验。2、确保教育实验结论中明确的因果关系和清晰的操作程序。3、吸取行动研究方法的优点。这一部分在前一部分缺点分析的基础上,提出了关于教育实验方法规范化、科学化的建议。
【关键词】:教育实验 教育实验方法 方法论
【学位授予单位】:河南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07
【分类号】:G424.31
【目录】:
  • 中文摘要3-5
  • ABSTRACT5-9
  • 一、绪论9-22
  • (一) 选题原因9-10
  • (二) 研究意义10-11
  • (三) 文献综述11-19
  • 1. 方法论的研究现状11-12
  • 2. 教育研究方法论的研究现状12-13
  • 3. 教育实验方法论的研究现状13-19
  • (四) 概念界定19-22
  • 1. 教育实验19-20
  • 2. 教育实验方法论20-22
  • 二、教育实验发展的方法论考察22-46
  • (一) 经验、观察、思辩等定性方法为主的阶段(15—18 世纪)22-26
  • (二) 实证主义方法为主的阶段(19 世纪末到20 世纪初)26-32
  • (三) 系统方法为主的阶段(20 世纪70-80 年代)32-39
  • (四) 人文主义方法为主的阶段(20 世纪90 年代至21 世纪初)39-46
  • 三、对两大研究范式反思46-56
  • (一) 对实证主义研究范式的反思47-53
  • (二) 对人文主义研究范式的反思53-56
  • 四、教育实验科学化、规范化的建议56-63
  • (一) 教育实验应借鉴复杂性科学中“动态生成”的思维方式57-59
  • (二) 教育实验应保证实验结论中明确的因果关系和清晰的操作程序59-60
  • (三) 教育实验中应吸取行动研究方法的特点60-63
  • 结语63-64
  • 参考文献64-67
  • 后记67

【引证文献】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条

1 罗德红;教育学与心理学基础关系的探寻[D];华东师范大学;2008年


  本文关键词:教育实验发展的方法论反思,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本文编号:348275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aoyulunwen/ktjx/348275.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98897***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