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社科论文 > 劳动学论文 >

陕西农村劳动力转移对城乡二元经济结构转化的影响研究

发布时间:2020-08-04 06:48
【摘要】:陕西具有典型的城乡二元经济结构特征,城市化和经济发展水平落后于东部发达省份,面临着农业发展缓慢与非农产业结构单一并存的问题。农村剩余劳动力的有效转移是加快城乡二元经济结构转化的关键因素,一方面可以提高农村居民收入与农业生产率,促进农业的现代化,另一方面也为城市非农产业部门的发展提供劳动力资源,加快工业化与城市化进程,进一步促进城乡二元经济结构的转化。县域经济是城镇经济与农村经济的有机结合,大力发展县域经济对缩小城乡差距促进城乡一体化发展具有重要意义。本文分别从陕西层面和县域层面,对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情况和城乡二元经济结构强度进行分析,并利用计量模型对陕西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对城乡二元经济结构转化的影响进行实证分析,不仅有助于揭示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与城乡二元经济结构转化的理论关系,同时有助于从实践层面推动劳动力的有效转移,加快城乡二元经济结构转化,促进城乡经济一体化发展。本文首先对国内外学者关于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以及城乡二元经济结构转化的文献研究进行梳理,分析学术界现有研究对该问题的研究现状以及研究不足,明确本文将对陕西及其县域的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与城乡二元经济结构问题展开研究。其次,在对陕西及其县域的农村剩余劳动力以及城乡二元经济结构现状进行统计分析的基础上,了解陕西及其县域的发展现状。接着,本文通过分析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影响城乡二元经济结构转化的作用机制和路径,为本文的实证分析提供理论支撑。在借鉴前人研究的基础上,本文选取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比率作为衡量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变量,选取城乡居民收入、农业比较劳动生产率、非农产业GDP比重与二元反差系数作为衡量城乡二元经济结构强度的变量,然后通过构建VAR模型并运用格兰杰因果关系检验方法对陕西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与城乡二元经济结构转化的因果关系进行分析。结果表明,农村剩余劳动力的有效转移对缩小城乡收入差距、提高非农产业GDP比重以及降低二元反差系数具有显著作用,对农业比较劳动生产率的影响微弱。整体而言,农村劳动力的非农转移有助于加快城乡二元经济结构转化。
【学位授予单位】:西北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7
【分类号】:F323.6;F249.2
【图文】:

陕西农村,变化趋势,剩余劳动力


逑力人数之差。逡逑从表3-1和图3-1可以看出,1978-2014年间陕西农村耕地总面积呈现缓慢下降趋逡逑势,从1978年的385.36万公顷下降到2014年的286.6万公顷,农业所需劳动力也从逡逑821万人减少到610.594万人,减少了邋210余万人,耕地面积的减少催生了更多的农村逡逑剩余劳动力,进而加速了农村剩余劳动力向非农产业部门的转移。在图3-2中,陕西农逡逑村剩余劳动力数量在1979-2014年间的变化可分为两个阶段,第一个阶段是1979-2004逡逑年,农村剩余劳动力呈现不断增加态势,并在2004年达到峰值842.917万人。一方面逡逑这是由于改革开放以来农业劳动生产率不断提高,同时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实行激发逡逑了农民的生产潜力,并从中释放了大量的剩余劳动力,另一方面耕地面积的减少也迫使逡逑劳动力从农业生产向非农产业转移;第二阶段是2004-2014年

陕西农村,剩余劳动力,变化趋势


逑力人数之差。逡逑从表3-1和图3-1可以看出,1978-2014年间陕西农村耕地总面积呈现缓慢下降趋逡逑势,从1978年的385.36万公顷下降到2014年的286.6万公顷,农业所需劳动力也从逡逑821万人减少到610.594万人,减少了邋210余万人,耕地面积的减少催生了更多的农村逡逑剩余劳动力,进而加速了农村剩余劳动力向非农产业部门的转移。在图3-2中,陕西农逡逑村剩余劳动力数量在1979-2014年间的变化可分为两个阶段,第一个阶段是1979-2004逡逑年,农村剩余劳动力呈现不断增加态势,并在2004年达到峰值842.917万人。一方面逡逑这是由于改革开放以来农业劳动生产率不断提高,同时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实行激发逡逑了农民的生产潜力,并从中释放了大量的剩余劳动力,另一方面耕地面积的减少也迫使逡逑劳动力从农业生产向非农产业转移;第二阶段是2004-2014年

陕西农村,陕西,附注,纯收入


城乡经济处于二元经济结构状态,且S越接近1,城乡二元经济结构越严重;逡逑当0.2邋<S<邋0.5,城乡经济结构正从二元向一元转化;当0<S<0.2,表示基本实现二逡逑元经济结构转化,且S越接近0,则城乡二元经济结构转化程度越高。图3-2中,陕西逡逑居民收入差异系数均高于0.5,表明陕西存在二元经济结构问题。逡逑30000逡逑25000逡逑/逡逑^邋20000邋/逡逑S逦/逡逑<15000逦Z逡逑^邋loooo逡逑s000逦z---,二逡逑1978邋1980邋1982邋1984邋1986邋1988邋1990邋1992邋1994邋1996邋1998邋2000邋2002邋2004邋2006邋2008邋2010邋2012邋2014逡逑年份逡逑农村居民家庭人均纯收入逦___城镇居民家庭人均可支配收入逡逑图3-2逦1978-2014年陕西农村居民与城镇居民的人居纯收入逡逑附注:资料来源于《陕西统计年鉴》逡逑26逡逑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温艳;;民国时期西北地区农家生存状态考察——以20世纪30年代陕西农村为例[J];学术交流;2011年07期

2 贺宁毅;田富强;;陕西农村寿险市场发展的新路径[J];长安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年01期

3 樊瑛华;李秀珍;汪应洛;;陕西农村实用人才队伍建设问题与对策研究[J];西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8年04期

4 杜智民;雷晓康;;陕西农村公共政策面临的困境与出路[J];长安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年03期

5 张毅,李成之;振兴陕西农村经济的新思路[J];陕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7年02期

6 许门友;社会主义民主在农村的伟大实践——陕西农村推行村民自治的研究报告[J];西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1年01期

7 史明霞;张安萍;孙卫南;;陕西农村劳动力转移的制约因素及对策建议[J];西北人口;2007年05期

8 仲仁;;打开“城门”迎接农民进城之一 思路与对策——谈江苏农村剩余劳动力开发就业[J];中国就业;2000年12期

9 訾强;开发农村劳务市场 让农民有序流动增收——关于北安市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调查与思考[J];黑河学刊;2000年03期

10 吴峰,周发明,赵明;发展小城镇是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根本途径[J];湖南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0年02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王小娟;;陕西农村科技人才队伍建设探索[A];陕西省农业科技与人才开发论坛论文集[C];2009年

2 吴崇信;;试论陕西农村的伟大变革[A];“延安精神与改革开放”理论研讨会论文集[C];2008年

3 宋元梁;;从“三结合”看陕西农村家庭二元市场的建立和对接[A];陕西省经济学学会庆祝中国共产党建党80周年暨第21次年会论文集[C];2001年

4 孙双元;董水生;李宏宇;;关于发展县域经济转移农村剩余劳动力的几点建议[A];2009中国·廊坊基于区域经济发展的京津廊一体化研究——廊坊市域经济发展与京津廊经济一体化学术会议论文集[C];2009年

5 梁利;;发展农村职业教育 促进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A];推动新型工业化 促进湖南经济发展——2007年湖南科技论坛(下)[C];2007年

6 吴延旗;;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途径[A];陕西省经济学学会会员代表会议暨第十九次年会论文集[C];1999年

7 苌花荣;杜小军;罗亚萍;;陕西省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障碍因素的分析[A];陕西省经济学学会第24次年会暨理论研讨会论文集[C];2004年

8 杜易;;人力资本投人对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作用[A];政府管理创新理论与实践研讨会论文集[C];2011年

9 张宏升;;发展劳务品牌 加快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以河北省为例[A];2009年中国农业资源与区划学会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9年

10 周晓津;;中国改革与城乡剩余劳动力:1978-2007[A];2008年中国经济特区论坛:纪念改革开放30周年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8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韩海燕 任瑞生 李冰;理顺收入分配关系 着力构建民富陕西[N];陕西日报;2012年

2 本报记者  王向华 通讯员  张晓萍;陕西农村:实现全面小康任重道远[N];陕西日报;2006年

3 记者 刘明中 通讯员 毛伟;陕西农村贫困大学生学费有着落[N];中国财经报;2011年

4 本报记者 元莉华 乔佳妮;这一年,陕西就业很抢眼[N];陕西日报;2012年

5 记者 肖力伟;陕西成立农业协同创新与推广联盟[N];农民日报;2014年

6 陈钢;陕西:农民收入1/3靠劳务输出[N];大众科技报;2006年

7 陕西省果业管理局局长 高武斌;《条例》为陕西果业转型升级奠基[N];农民日报;2014年

8 中山大学政务学院 徐育才;国外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及其启示[N];中国人口报;2007年

9 记者 刘长魁;前甸镇五项措施转移农村剩余劳动力[N];抚顺日报;2007年

10 吕晋兴 申腊梅;古县六轮驱动推动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N];临汾日报;2006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司武林;改革开放以来陕西农村现代化路径研究[D];陕西师范大学;2012年

2 康顺岐;陕西农村养老资金需求预测及保障研究[D];西北农林科技大学;2013年

3 于浚n\;我国东北地区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问题研究[D];吉林大学;2010年

4 徐文;中国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问题研究[D];吉林大学;2009年

5 许可;我国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研究[D];山东大学;2005年

6 马捷;我国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内生技术进步模式研究[D];西南交通大学;2006年

7 张军政;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组织化研究[D];西北农林科技大学;2007年

8 高双;我国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及其成本研究[D];吉林大学;2010年

9 褚志远;西北地区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问题研究[D];西北大学;2007年

10 康文杰;农村剩余劳动力可持续转移研究[D];福建农林大学;2005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卢施羽;陕西农村金融扶贫发展模式研究[D];西北农林科技大学;2016年

2 张丹;陕西农村互助养老模式的研究[D];西北大学;2016年

3 刘霄;民国时期陕西农村合作金融研究[D];陕西师范大学;2016年

4 史明霞;陕西农村人力资源开发研究[D];西北农林科技大学;2007年

5 赵如;论社会资本对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影响[D];四川师范大学;2008年

6 廖蓉;我国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法律制度研究[D];西南政法大学;2008年

7 刘慧;对山西省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问题的实证研究[D];山西大学;2008年

8 邢子英;山西省吕梁市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研究[D];山西大学;2008年

9 卢君;农村教育与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相关性研究[D];华中农业大学;2006年

10 徐文晔;中国农村剩余劳动力数量研究[D];浙江大学;2009年



本文编号:2780199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shekexiaolunwen/2780199.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cb824***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