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小学生创造力的发展及其与家庭因素和自主性动机的关系模式

发布时间:2017-12-23 02:25

  本文关键词:中小学生创造力的发展及其与家庭因素和自主性动机的关系模式 出处:《山东师范大学》2017年博士论文 论文类型:学位论文


  更多相关文章: 创造力 发展趋势 父母受教育水平 教养行为 自主性动机


【摘要】:创造力(creativity)是产生被特定的社会文化所接受的新颖且适用的产品的能力。近几十年,创造力领域的研究繁荣发展,有关创造力的发展及其影响因素吸引了众多研究者的兴趣,并取得了丰富的研究成果,然而已有研究仍然存在一些局限性。首先,关于创造力发展的研究大多采用的是横断研究设计,而横断研究不能描述个体发展的真实情况;其次,关于创造力的影响因素的研究较多地考察了个体因素、环境因素对创造力水平的影响,没有考察这些因素对创造力发展趋势的影响。第三,根据发展情境论,个体的发展是通过个体与其所处的情境间的持续交互作用实现的,个体与其发展情境之间不是单向影响关系,而是双向作用关系。在创造力领域很少有研究对创造力与其背景因素之间的双向关系进行考察。最后,已有关于创造力发展的纵向研究基本上都是在西方文化背景下进行的,缺乏对中国样本的研究。基于以上研究不足,本研究的主要目的是采用纵向研究设计考察中国文化背景下中小学生创造力的发展、家庭因素和自主性动机对创造力发展的预测作用以及与创造力之间的相互作用模式。具体有三个研究。研究一考察中小学生(10~18岁)(包括小学4-6年级、初中、高中三个阶段)创造力的发展趋势;研究二考察父母受教育水平、教养行为、自主性动机的发展变化对中小学生创造力发展趋势的预测作用及其作用机制;研究三考察教养行为、自主性动机与创造力的相互作用模式及作用机制。同时,本研究也将考察上述发展趋势、预测作用以及相互作用模式的性别差异。本研究分别选取中国文化背景下小学四年级、初一、高一学生为研究对象,进行三次追踪测试,每次测试之间时间间隔一年。最终有效被试为1521人。其中,小学四年级学生541名,初中一年级学生586名,高中一年级学生394名。采用他评的最高行为测验测量中小学生的创造力,采用父母报告测量父母受教育水平,采用儿童报告测量儿童青少年的父母教养行为和自主性动机。运用SPSS20.0、MPLUS7.0等统计软件对数据进行了统计分析。本研究的主要研究结论如下:1中小学生创造力的发展趋势(1)中小学生(10-18岁)创造力的发展总体上呈波浪式上升趋势,具体来看,小学四年级到六年级呈增长趋势,初中阶段出现下降,高中阶段发展趋于稳定。流畅性、灵活性、独创性与创造力总体的发展趋势大致相同。(2)创造力发展趋势的性别差异在各个发展阶段表现不同,具体来看,创造力总体在小学四年级到六年级的初始水平和发展速度的性别差异均不显著;初中阶段女生创造力总体的初始水平显著高于男生,男生的下降速度边缘显著快于女生;高中阶段创造力总体初始水平的性别差异不显著,发展速度的性别差异显著,具体是男生发展趋于稳定,女生呈下降趋势。流畅性、灵活性、独创性发展趋势的性别差异与创造力总体基本一致,又有细微不同。2父母受教育水平、教养行为、自主性动机的发展变化对创造力发展的预测作用(1)母亲受教育水平正向预测小学(四年级到六年级)、初中阶段创造力的初始水平,具体为母亲受教育水平越高,创造力的初始水平越高。(2)教养行为对创造力发展的预测作用存在阶段特异性,具体表现为教养行为的三个维度中,行为控制正向预测小学阶段创造力的发展速度,自主支持正向预测初中阶段创造力的初始水平,心理控制负向预测高中阶段创造力的初始水平。(3)自主性动机是小学、初中、高中三个年龄阶段创造力发展的共同预测变量,具体表现为,自主性动机的初始水平正向预测小学和高中阶段创造力的初始水平,正向预测初中阶段创造力的初始水平和发展速度。(4)预测作用的性别差异主要表现为,初中阶段行为控制显著正向预测男生创造力的初始水平,而对于女生预测作用不显著。(5)自主性动机在初中阶段自主支持对创造力初始水平的预测作用中起中介作用,而在小学阶段行为控制对创造力发展速度的预测作用以及高中阶段心理控制对创造力初始水平的预测作用中不起中介作用。(6)创造力的流畅性、灵活性、独创性上的研究发现与以上创造力总体上的研究结果基本一致,又有细微不同。3教养行为、自主性动机与创造力的相互作用模式(1)自主支持与创造力的相互作用模式:小学、初中阶段表现为父母效应,高中阶段既存在父母效应,又存在儿童效应;行为控制与创造力的相互作用模式:小学阶段表现为父母效应,初高中阶段不存在显著的预测作用;心理控制与创造力的相互作用模式:小学、初中阶段不存在显著的预测作用,高中阶段既存在父母效应,又存在儿童效应。(2)自主性动机与创造力的相互作用模式:小学阶段表现为自主性动机促进创造力的单向影响,初中和高中阶段表现为自主性动机和创造力的双向促进作用。(3)相互作用模式的性别差异主要表现为,小学阶段自主支持显著正向预测女生的创造力,而对男生创造力的预测作用不显著。(4)自主性动机在小学阶段自主支持对创造力的纵向预测作用中起中介作用。(5)创造力的流畅性、灵活性、独创性上的研究发现与以上创造力总体上的研究结果基本一致,又有细微不同。
【学位授予单位】:山东师范大学
【学位级别】:博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7
【分类号】:B844


本文编号:1322053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oufeilunwen/rwkxbs/1322053.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ffd06***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