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安忆小说创作与外国文学

发布时间:2017-12-23 04:11

  本文关键词:王安忆小说创作与外国文学 出处:《湖南师范大学》2015年博士论文 论文类型:学位论文


  更多相关文章: 王安忆 小说创作 外国文学 影响


【摘要】:王安忆是中国当代文坛最具活力、风格最多变的作家之一,从对自我精神世界的探索到对广阔社会人生的关注,再到人类普遍经验情感的表达,她以其风格的嬗变不断刷新着人们的眼球。同时,她又是一位与外国文学有着深厚渊源的作家,早在20世纪90年代,她在复旦大学讲授“小说研究”课程时就对包括《复活》、《巴黎圣母院》、《呼啸山庄》等在内的西方经典小说做过详细的解读。之后,又曾多次以不同的形式谈到外国文学与文化对她的滋养。事实上,她的整个文学创作,尤其是几次“转型”的代表作都浸淫着外国文学思潮、外国作家作品的影响。然而遗憾的是,目前学界关于王安忆的研究成果虽比较丰富,但针对其接受外国文学影响这一论题的探究却相对较少,且系统性研究成果更为鲜见。本论文旨在从比较文学的角度,考察王安忆与外国文学的关系,分析王安忆小说创作对外国文学的吸收与创化,并进一步厘清其接受外国文学的特点。文章除绪论和结语外,共分四章。绪论在粗略勾勒王安忆创作对外国文学接受情况的基础上,评述了国内外有关本论题的研究现状,阐释了本论题研究的意义与方法。挖掘外国文学这样一种特殊养料对王安忆创作的潜在影响,不仅能为王安忆研究提供新的立场、开辟新的视阈,也能为当代作家接受外国文学的影响研究提供范本。第一章着重分析王安忆接受外国文学的“契机”。任何影响与接受都需要一定的条件,王安忆对外国文学的汲取也不例外,这其中既离不开开放多元的时代语境,也与作家自身的主动亲和密不可分。新时期以来,改革开放的深入和对外交流的增多,使得西方各种文学思潮涌入中国,开放的文化空间为她广泛接触外国文学提供了机会。同时,作家出生在一个文艺氛围浓厚的家庭,有机会阅读大量的西方经典文学作品,加之长期生活在上海所建构起来的个体文化心理结构,让她从内心深处能主动去亲和外国文学。这是王安忆接受外国文学的“契机”,也正因为这样的双重机缘,她对外国文学进行了广泛的借鉴和吸收。第二章重点阐述王安忆小说与西方现实主义文学思潮的关系。与新时期其他作家一样,王安忆受到了来自西方现实主义作家作品的影响。在对自我人生经历的回望与个体生命体悟的书写中,她始终将“真实性”作为其小说创作的主要原则,虽然中西方的现实主义作家都将真实作为文学反映生活的标准,但与中国写实传统所强调的“实录”,以及“五四”以来社会功利性目的基础上对生活的客观反映不同,王安忆更倾向于以一种西方现实主义所倡导的认识论意义上的客观真实来讲述故事,并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形成了逻辑性真实的创作主张。在王安忆的阅读视野中,俄国批判现实主义文学一直是她侧重接受与借鉴的资源,其作品中的人道主义书写表现出对俄国文学强烈责任感和理想情怀的承接。此外,热衷于典型环境描写的法国现实主义作家巴尔扎克对王安忆的创作也有所影响,她书写的上海和巴尔扎克笔下的巴黎呈现出极大的相似性,通过对这两个典型论意义上城市勾描范本的分析,我们发现无论是对城市外部景观的描写,还是对其内在精神内核的提炼,王安忆都表现出对巴尔扎克的借鉴。第三章着重评述西方浪漫主义文学思潮对王安忆小说创作的影响。王安忆重视作品对现实生活的反映,也强调作品对个体精神世界的展现,她的“心灵世界”说理论对自我心灵图景的呈现在一定程度上吸纳了西方浪漫主义“自我表现”论的观点。立足于现实生活,王安忆始终努力地寻求着生活中的浪漫诗意,践行着对西方浪漫主义自由精神和传奇色彩的追寻。她通过对两性关系的重新建立以及女人在城市中地位的设计安排,表现出对自由精神的追逐。同时,通过对作品传奇性题材的选择以及英雄性人物形象的塑造建构着文本的传奇性。此外,她还特别欣赏雨果以美丑对照原则来塑造人物和安排情节的方式,受到这一方法的启悟,王安忆对其作品中人物形象的塑造以及情节结构的安排做了对位的处理,使其小说文本呈现出独特的艺术魅力。第四章主要阐释王安忆小说与西方现代主义文学思潮的关联。从印象主义到存在主义再到魔幻现实主义,西方现代主义文学一直都是中国作家们学习模仿的对象,当这些全新的观念和技法传入中国后,王安忆自然受到了它们的影响。在“三恋”等性爱小说的创作中,她广泛地借用了弗洛伊德心理分析的方法,对“性本能”做了大胆的展露,用现代语言表现性爱的美感。为了真实展现资本主义社会给人们带来的各种心理和情绪,西方现代主义文学还擅长使用象征、荒诞等表现手法,王安忆在其作品中对这些方法也进行了大量的文本尝试。同时,她还对后现代主义的理论展开合理的借鉴,无论是其作品对历史的消解与背离,对深度模式的隐退与削平,还是对“元小说”创作的模仿都展现出后现代主义的情怀。作为魔幻现实主义的代表作家,马尔克斯的创作及思想一直影响着新时期以来的文学创作,而王安忆作品对孤独主题的表达和魔幻色彩的呈现也明显受到了马尔克斯的启悟。结语阐述王安忆接受外国文学的特点。王安忆凭借着敏锐的感受力和良好的掌控力,在借鉴外来文艺思潮的过程中形成了自身的特征:其一,她对外国文学的接受面较为广博,呈现多元杂取的特点。王安忆并不专注某种文学思潮和作家,而是对西欧的浪漫主义、俄罗斯的批判现实主义以及拉美的魔幻现实主义等都有广泛的借鉴。其二,王安忆将对外国文学的吸收,融入到了其小说理论和文本实践的互动过程,从文本实践到小说理论再到文本实践,外国文学的影响始终隐藏于其中。此外,王安忆还善于将对外国文学的接受与本土文化及自身风格相结合,在东西方文化的参照系中,其小说呈现出更为多元丰富的面貌。从小说的创作观念、取材立意再到文本的情节设置、叙事方法,王安忆的作品始终渗透着外国文学的浸染,西方文化为其创作视野打开了相对自由的拓展空间,并使她从各种文学思潮中不断汲取养分以丰富自己的艺术世界。从某种意义上说,王安忆的创作就是一个立足于本土文化语境,接受外国文学影响后并成功融合到自己作品中的典型范例。
【学位授予单位】:湖南师范大学
【学位级别】:博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5
【分类号】:I207.42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唐晓丹;解读《富萍》,解读王安忆[J];当代文坛;2001年04期

2 李彩云;勇敢的追求 深沉的启迪——王安忆小说新作《富萍》欣赏[J];山东省青年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2年04期

3 朱青;王安忆笔下的“生长的疼痛”[J];当代文坛;2002年05期

4 王晓明;从“淮海路”到“梅家桥—”从王安忆小说创作的转变谈起[J];当代作家评论;2002年05期

5 吴芸茜;与时间对峙——论王安忆的小说哲学[J];文艺理论研究;2003年04期

6 李雪梅;试论王安忆小说的独特人文价值[J];四川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3年02期

7 荒林;王安忆小说:自我的成长与孤独的承担[J];广播电视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3年02期

8 张爱荣;论王安忆小说创作的阶段性[J];彭城职业大学学报;2003年04期

9 宋文坛;游移·迷恋·徘徊——对王安忆90年代以来创作的一种解读[J];文艺理论与批评;2004年05期

10 崔旭光;论王安忆90年代小说创作中的城乡视域[J];殷都学刊;2005年02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4条

1 李晓峰;;文学:个人心灵的景——王安忆的文学观管窥[A];陕西省中国现代文学学会2004年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4年

2 徐阿兵;;被平庸吞没的文学——从王安忆看“日常生活写作”的困境[A];这就是我们的文学生活——《当代文坛》三十年评论精选(下)[C];2012年

3 陈华积;;“米尼”们的“沉沦”——王安忆小说转型研究[A];这就是我们的文学生活——《当代文坛》三十年评论精选(下)[C];2012年

4 王莉;;自然 朴素 平实——王安忆小说的审美风格及其形成[A];中国小说研究[C];2003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郜元宝;全面接受王安忆意味着什么[N];社会科学报;2002年

2 本报记者 王臻青;王安忆在建构自己的一个梦[N];辽宁日报;2011年

3 本报记者 许维萍;写实空间下的无尽可能[N];辽宁日报;2007年

4 杨剑龙;精神的探究与艺术的追求[N];文艺报;2001年

5 王宏图;对现实的回应及其匮乏[N];文学报;2003年

6 新华社记者 孙丽萍;王安忆《长恨歌》登上话剧舞台[N];新华每日电讯;2003年

7 ;女性写作促进妇女理论建设[N];中国妇女报;2003年

8 首都师范大学文学院副教授 胡燕春;当代海派女作家的美国“表情”[N];光明日报;2011年

9 台湾著名学者 陈信元;大陆名作家:两岸共同的文化偶像[N];中国新闻出版报;2008年

10 ;常态叙述中的精神追求[N];中国文化报;2003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9条

1 皮进;王安忆小说创作与外国文学[D];湖南师范大学;2015年

2 裴艳艳;王安忆小说主题研究[D];河南大学;2007年

3 吴芸茜;与时间对峙[D];华东师范大学;2003年

4 陈亚亚;成如容易却艰辛[D];复旦大学;2003年

5 李淑霞;王安忆小说创作论[D];山东师范大学;2006年

6 房芳;平民世界的人性书写[D];山东大学;2011年

7 张向辉;守望·逃离·追寻[D];苏州大学;2009年

8 华霄颖;市民文化与都市想像[D];华东师范大学;2007年

9 于启宏;论文革后的中国自然主义文学[D];北京师范大学;2004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董远方;王安忆的乡土写作[D];华东师范大学;2010年

2 关茜;王安忆的人文关怀[D];安徽大学;2004年

3 唐凤琴;漂泊与救赎—论王安忆[D];安徽大学;2011年

4 谷文静;总体性理论视野下的王安忆创作研究[D];山东师范大学;2012年

5 王清洁;论王安忆小说的电影改编[D];苏州大学;2015年

6 余海艳;“民族寓言”:后殖民理论视阈下的王安忆小说[D];温州大学;2015年

7 杨平平;论王安忆小说的温情书写[D];南昌大学;2015年

8 杨霞;论王安忆的“上海世界”[D];上海师范大学;2008年

9 侯书芸;王安忆小说文体研究[D];首都师范大学;2008年

10 潘毕君;王安忆的两次乡村回望[D];汕头大学;2008年



本文编号:1322359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oufeilunwen/rwkxbs/1322359.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21618***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