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6岁儿童的隐喻认知及其教育应用研究

发布时间:2017-12-24 01:24

  本文关键词:3-6岁儿童的隐喻认知及其教育应用研究 出处:《浙江大学》2014年博士论文 论文类型:学位论文


  更多相关文章: 3-6岁儿童 概念隐喻 眼动实验 多模态 绘本 儿童游戏


【摘要】:3-6岁儿童的隐喻认知及其教育应用研究对于儿童发展具有重要意义,而此议题却尚未受到应有的关注,相关成果匮乏。本文试图借鉴认知语言学、教育学、心理学、逻辑学、文学、艺术学等学科的相关成果和方法对此展开探索,力图揭示3-6岁儿童的隐喻认知规律,并据此提出相应的教育应用路线图。本文共分7章。第1章交代了本文的研究背景、目标与内容、理论与方法以及整体框架。第2章对国内外关于隐喻研究特别是儿童隐喻研究进行了梳理,明确了可资借鉴的成果和本文可以掘进的空间。第3章启用行为实验和眼动实验互为支撑的范式研究了3-6岁儿童的隐喻认知特点与规律。第4章启用焦点团体访谈法研究了3-6岁儿童的情绪隐喻生成,析出了3-6岁儿童关于“快乐”与“生气”两种情绪隐喻的概念网络,并刻画了隐喻表征的多模态性和隐喻生成的多主体交互性。第5章主要研究了情绪主题绘本的隐喻化与儿童情绪教育的关系,筛选出7本愤怒主题绘本,着重剖析了其中的愤怒概念隐喻,以及愤怒主题绘本的多模态隐喻表征在促进儿童情绪理解和情绪调节上的教育功能,并解析了其中的逻辑机制。第6章主要研究了以溯因推理为代表的抽象推理模式的隐喻化、游戏与玩具设计的隐喻化与儿童思维教育的关系,援引了若干案例,剖析了溯因推理以及儿童游戏与玩具设计的隐喻化路径,并探寻了隐喻化对儿童感知方式、行为方式的塑造作用,从而发挥思维教育功能。第7章汇聚了研究结论,总结了本文的学术创新点,并对未来研究进路作了展望。第3、4章属实验研究,第5、6章属教育应用研究,系本文主体部分。
【学位授予单位】:浙江大学
【学位级别】:博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4
【分类号】:H0-05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康长运;图画故事书与学前儿童的发展[J];北京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2年04期

2 余渭深;蒋联江;;儿童对隐喻性成语认知理解的研究[J];重庆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年06期

3 李佐文,刘长青;论隐喻的相似性基础[J];河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3年03期

4 陈文萃;;英汉情感隐喻象似模式的探析[J];河北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年06期

5 袁红梅;杨春红;;英汉语中“愤怒”隐喻的认知对比与文化阐释[J];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学报;2008年02期

6 张辉;杨波;;心理空间与概念整合:理论发展及其应用[J];解放军外国语学院学报;2008年01期

7 邱晴;胡勇;;基于原型范畴理论的“愤怒”隐喻研究[J];牡丹江大学学报;2010年09期

8 彭雪华;;“喜悦”情绪概念的建构路径新阐释[J];南昌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9年06期

9 于婷;于广;;英汉“快乐”情感隐喻认知对比研究[J];黑龙江社会科学;2010年04期

10 周红;英汉情感隐喻共性分析[J];四川外语学院学报;2001年03期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6条

1 朱艳虹;英汉“喜悦”隐喻的跨文化研究[D];苏州大学;2011年

2 林荩;基于语料库的“愤怒是热”的研究[D];福建师范大学;2007年

3 宋硕;中国学龄前儿童(3~5岁)基本情感隐喻理解研究[D];吉林大学;2008年

4 孙艳丽;基于概念隐喻和概念整合理论的中英文“生气”概念化对比研究[D];北京语言大学;2008年

5 刘婷;情绪主题绘本促进幼儿情绪能力发展的行动研究[D];西南大学;2010年

6 刘源佳;英汉情感隐喻“喜悦”,“愤怒”的认知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12年



本文编号:1326317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oufeilunwen/rwkxbs/1326317.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1d3d4***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