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宋理学视阈下的《中庸》思想研究

发布时间:2018-03-13 10:38

  本文选题:南宋 切入点:理学 出处:《河北大学》2015年博士论文 论文类型:学位论文


【摘要】:对南宋理学视阈下的《中庸》思想进行研究,其意义在于吸收、借鉴相关古籍文献和理论成果,全面把握南宋理学家借助于《中庸》阐发义理、找到复兴儒学本体化依据,进而对南宋理学学术发展做出描述和评价。“理学”之名始于南宋,主要是指义理之学,与汉唐之际的考据之学相对。汉唐儒学没有能够承继先秦儒学的本体化发展趋势,加之其繁琐化、神秘化倾向日益突出,偏重于文字的训诂与辩解,忽视对儒家经典书目的整体把握,严重束缚了儒学的发展与创新。宋代学者要重新复兴儒学在学术思想上的正统地位,就必须对原有的训诂之学进行否定,用义理之学诠释经典书目,确立义理之学的主体内涵。宋代学者对儒学的复兴,一方面要同佛老异端之学进行理论层面的对抗,另一方面需要解决自身的理论问题:首先是对天人之道进行内在的贯通,找到契合点,构建符合儒学的本体形态;其次,对人的心性问题进一步提升和扩充,实现人性与心的内在统一。他们依据先秦儒家的经典文本寻求答案,通过筛选找到了本体化的依据。以《中庸》为代表的一批著作,其所蕴含的价值和形态,更加适合宋代学术发展尤其是儒学思想的回归。根据南宋时期《中庸》思想的发展过程,论文结构主要分为以下几个部分:第一部分,主要探究《中庸》的出处以及《中庸》的主要框架和思想内涵,并对南宋以前的《中庸》思想发展做简短的概括。首先,以中、庸二字为出发点,对《中庸》一书的结构(天人之道、诚论和君子之道)进行分析;其次,从先秦儒家孔子、孟子和荀子的中庸观,至汉唐时期《中庸》思想发展脉络作一梳理;再次,以北宋学者对《中庸》思想的诠释为线索,重点把周敦颐到二程的《中庸》思想发展状况进行归纳和总结。第二部分,重点探讨以杨时为代表的学者在南宋初期对《中庸》思想的阐释以及发展过程。从南宋初期的政治和经济背景入手,挖掘其内在的理论根源;其后主要介绍杨时对《中庸》思想进行的诠释,主要从天人之道、君子之道、圣人之道、对荆公新学的批评等方面入手进行分析和评价。第三部分,介绍罗从彦“静坐体验未发”的“中庸”工夫论思想。从罗从彦对中庸的解释、对天命理的解释、静中体验未发之中、“主静”求中说和对后学的影响方面进行论述。第四部分,论述李侗“静默澄心,求得未发之中”的“中庸”工夫之旨。从李侗体验未发修养学说的来源、静中观喜怒哀乐未发之法、未发之中即是性、以及对朱熹“逃佛归儒”等思想影响方面进行归纳和总结。第五部分,着重介绍理学大家朱熹对《中庸》思想体系的诠释和研究。从朱熹对《中庸》道统之传的重视、对中庸的释义、《中庸》首章的诠释理路、中和旧说和中和新说的演变过程、对程门弟子《中庸》诠释思想的批评和建构等几个方面进行了系统的论述和评价。第六部分,简要对南宋中后期叶适和杨简的《中庸》思想进行梳理。主要概括南宋中后期理学发展的情况,并对二人的《中庸》思想分别进行论述。针对他们的《中庸》思想,从对《中庸》的批评和解构为出发点,以“已发未发”、“致中和”、“道即中庸”等方面进行了阐述和梳理。南宋理学家依据《中庸》所阐发的义理思想,确立了儒学的道德规范和天人之际的内在关系,以及如何通过内在修养和主体体认达到终极之境。在佛老之言甚广、天理人欲不明的社会背景中,理学学者们用彻底的理性主义精神,建构起以“四书学”为文本的普遍哲学意义形态,重新确立了南宋时期儒学的根本价值和人文关怀。
[Abstract]:......
【学位授予单位】:河北大学
【学位级别】:博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5
【分类号】:B222.1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杨千朴;《中庸》中的中庸之德思想[J];扬州大学学报(高教研究版);2001年02期

2 宋群豹;“中庸”与人的现代文明[J];管子学刊;2002年04期

3 郑先兴;论中庸[J];广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3年02期

4 张继;试论晏子中庸思想[J];管子学刊;2003年03期

5 吴日娜;中庸哲学的现代教育价值[J];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04年09期

6 张伟;试论《中庸》思想体系的逻辑建构[J];海南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5年03期

7 宋治平;;中庸之“中”探微[J];重庆邮电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年01期

8 吕庆建;;浅论中庸方法及其现实意义[J];工会论坛(山东省工会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6年03期

9 王吉梅;张枫林;;中庸之用中思想现实性发微[J];商丘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6年03期

10 袁玉立;;中庸与实事求是——兼及儒学与实学的关系[J];学术界;2006年05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张宏邦;赵华朋;;试谈“中庸”与和谐社会的关系[A];价值哲学发展论[C];2008年

2 孙钦善;;孔子的睿智——“中庸”与“和”[A];北京论坛(2009)文明的和谐与共同繁荣——危机的挑战、反思与和谐发展:“化解危机的文化之道——东方智慧”中文分论坛论文或摘要集[C];2009年

3 张宏邦;赵华朋;;试谈“中庸”与和谐社会的关系[A];改革开放三十年与价值哲学发展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8年

4 蒋步荣;;中庸与和谐 浅议朱熹推极中和之说(下)[A];闽学与武夷山文化遗产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6年

5 蒋步荣;;中庸与和谐 浅议朱熹推极中和之说(下)[A];闽学与武夷山文化遗产学术研讨会论文集(下册)[C];2006年

6 白子超;;孔子中庸思想再辨析[A];《与孔子对话——新世纪全球文明中的儒学》——上海文庙第二届儒学研讨会论文集[C];2004年

7 铁鸿业;;孔孟的仁政思想与现代民主政治[A];《国学论衡》第一辑——甘肃中国传统文化研究会学术论文集[C];1998年

8 ;比较孔子的中庸与亚里士多德的中道及其在当代教育上的现实意义[A];第二届首都高校教育学研究生学术论坛论文集[C];2011年

9 吴元训;;试评儒家“德治论”、“人性论”和“中庸论”[A];纪念《教育史研究》创刊二十周年论文集(2)——中国教育思想史与人物研究[C];2009年

10 许永澜;;略论杨时的中庸思想[A];朱熹与闽学渊源——“延平四贤”学术讨论会论文集[C];1989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中庸”不易[N];光明日报;2003年

2 刘畅 南开大学文学院;从中庸看中观[N];中国社会科学报;2012年

3 薛长福;中庸哲学与建设和谐文化[N];青海日报;2006年

4 胡立彪;品牌中庸思想[N];中国质量报;2006年

5 记者 唐小惠;现代管理需要传统文化底蕴[N];金融时报;2005年

6 山色;当一把手的真才实学[N];工人日报;2003年

7 西北民族大学管理学院教授 王泽民;论儒家中庸之道[N];甘肃日报;2010年

8 胡立彪;汽车品牌发展也要讲中庸[N];中国质量报;2011年

9 夏海;读《论语》思和谐[N];青海日报;2006年

10 方煜东;藉中庸之道论和谐社会[N];经理日报;2007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5条

1 解颉理;《中庸》诠释史研究[D];山东大学;2010年

2 王晓朴;南宋理学视阈下的《中庸》思想研究[D];河北大学;2015年

3 晁乐红;中庸与中道[D];湖南师范大学;2008年

4 王晓薇;宋代《中庸》学研究[D];河北大学;2005年

5 胡辉杰;周作人中庸思想研究[D];武汉大学;2005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孔凡洪;儒家中庸思想与当代转型期的社会关系[D];青海师范大学;2009年

2 陶肖云;中庸方法论研究[D];广西师范大学;2009年

3 张瑞丽;以辩证的视角看传统的“中庸”思想[D];兰州大学;2010年

4 吴珉;“中庸”的境域及其美学分析[D];中南大学;2010年

5 谢凌飞;《中庸》哲学思想研究[D];西藏民族学院;2010年

6 缪川;论中庸境界的可能性[D];广西师范大学;2009年

7 谢瑞娟;试论《中庸》的“诚”[D];华中科技大学;2009年

8 宋任命;中庸探析[D];河南大学;2011年

9 刘道岭;《中庸》的哲学思想[D];山东大学;2006年

10 邹憬;《中庸》成书公案与今本《中庸》的流传与升格[D];曲阜师范大学;2008年



本文编号:1606021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oufeilunwen/rwkxbs/1606021.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953df***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