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原地区公元前三千纪下半叶和公元前两千纪的聚落分布研究

发布时间:2017-03-20 15:01

  本文关键词:中原地区公元前三千纪下半叶和公元前两千纪的聚落分布研究,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摘要】:新石器时代晚期和青铜时代早期,在中国考古学研究中通常是作为两个分开的研究方向。以往,学者对于这一过渡阶段内,中原地区聚落遗址的空间分布问题还没有过系统、深入的研究。本文搜集、梳理了大量相关的考古学资料和聚落遗址的自然地理信息,,以之研究这一过渡阶段内中原地区聚落遗址空间占用的演变和人口动态的变化。文中首先界定了本项研究的时空范围,进而建立了合适的数据库和地理信息系统,并将相关原始资料输入其中。在具体研究中,通过对整个中原地区聚落遗址的统计学分析与空间分析,可以复原出组织古人占用地理空间的交换网状系统。此外,通过区域性尺度的观察,可以分析中原地区其下各个宏观区的空间占用率与人口演变情况。本项研究为厘清古代中国社会演变节奏的多重性提供了新的解释,也明确了新石器时代晚期至青铜时代早期这一过渡性历史阶段的主要特点。
【关键词】:考古学 中原地区 聚落 地理信息系统 空间分析
【学位授予单位】:吉林大学
【学位级别】:博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4
【分类号】:K878
【目录】:
  • 中文提要4-5
  • Abstract5-9
  • 凡例9-10
  • 插图目录10-14
  • 引言14-20
  • 第一章 绪论20-94
  • 第一节 研究简史20-44
  • (一)有关龙山时代至商代中原地区社会史的研究21-34
  • (二)划分区域:从“区系类型”理论到“宏观区域”模式34-35
  • (三)都市空间结构研究35-37
  • (四)建筑技术研究37-40
  • (五)研究对象的发现史40-44
  • 第二节 资料来源与研究方法44-76
  • (一)聚落考古资料44-45
  • (二)研究范围的界定45-61
  • (三)多维尺度分析法61-76
  • 第三节 地理与古代环境:框架与生态变化76-94
  • (一)气候变化76-78
  • (二)水系动态78-81
  • (三)沉积学81-85
  • (四)自然植被85-87
  • (五)人类活动87-94
  • 第二章 中原地区聚落分布资料分析:通过聚落看社会演变94-184
  • 第一节 空间占用94-142
  • (一)遗址数量94-99
  • (二)占用面积99-101
  • (三)聚落位置101-106
  • (四)遗址面积106-119
  • (五)聚落分布与自然环境的关系119-142
  • 第二节 特殊遗迹及遗物的分布142-184
  • (一)玉器与青铜器:高级别的标志142-147
  • (二)城墙分布:有组织的协同劳动147-157
  • (三)作坊分布:专业和有组织的工作157-163
  • (四)网状系统的组织163-184
  • 第三章 分区视角下的聚落分布分析:——人群与居址的地方史184-260
  • 第一节 宏观区的界定与划分184-189
  • (一)龙山时代的分区185-186
  • (二)二里头时代的分区186-187
  • (三)商代的分区187-189
  • 第二节 宏观区分析方法189-201
  • (一)人口密度与土地利用程度189-195
  • (二)遗址等级195-196
  • (三)遗址间的邻近距离196-200
  • (四)自然因素的重要性200
  • (五)人类遗迹的分布200-201
  • 第三节 宏观区下的聚落分布分析201-256
  • (一)山东宏观区201-207
  • (二)豫北冀南宏观区207-213
  • (三)河南东南部宏观区213-220
  • (四)河南中西部宏观区220-227
  • (五)河南西南部宏观区227-230
  • (六)晋东南宏观区230-235
  • (七)汾河流域宏观区235-240
  • (八)晋西宏观区240-245
  • (九)豫晋陕三省交界宏观区245-250
  • (十)渭河流域宏观区250-256
  • 结语256-260
  • 第四章 新石器时代晚期至青铜时代早期区内人口的动态变化研究260-288
  • 第一节 分析手段的局限260-263
  • (一)地理信息系统与考古学研究261-262
  • (二)数据库与考古学研究262-263
  • 第二节 新石器时代晚期至青铜时代早期的过渡263-288
  • (一)区域性聚落形态演变的分类263-265
  • (二)宏观历史(macrohistory)的综合展示265-274
  • (三)重新考虑年代框架274-288
  • 结语288-294
  • 参考文献294-357
  • 后记357-361
  • 附录361-629

【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王庆;12.4万年以来山东半岛东北部沿海地区的构造抬升速率[J];北京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1998年01期

2 蔡大伟;王海晶;韩璐;李胜男;周慧;朱泓;;4种古DNA抽提方法效果比较[J];吉林大学学报(医学版);2007年01期

3 殷春敏,邱维理,李容全;全新世华北平原古洪水[J];北京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1年02期

4 王庆;全新世以来山东半岛东北部海面变化的河流地貌响应[J];地理科学;1999年03期

5 袁祖贵,楚泽涵,杨玉珍;关于黄河三角洲地区莱州湾南岸平原湖泊消亡原因的讨论[J];古地理学报;2005年02期

6 许宏;;公元前2000年:中原大变局的考古学观察[J];东方考古;2012年00期

7 ;郑州市站马屯遗址发掘报告[J];华夏考古;1987年02期

8 ;郑州洛达庙遗址发掘报告[J];华夏考古;1989年04期

9 ;郾城郝家台遗址的发掘[J];华夏考古;1992年03期

10 ;河南巩县稍柴遗址发掘报告[J];华夏考古;1993年02期


  本文关键词:中原地区公元前三千纪下半叶和公元前两千纪的聚落分布研究,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本文编号:257948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oufeilunwen/rwkxbs/257948.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39237***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