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茶陶的地域性特征研究

发布时间:2017-03-21 05:01

  本文关键词:日本茶陶的地域性特征研究,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摘要】:地域性是一个多层次的概念,通常指的是一种地缘性的政治、经济、文化关系。日本丰富的自然环境造就了日本陶瓷材料的多样化,配合日本茶道文化存在的茶陶呈现多元的面貌,深具文化识别特色,符合地域性的自然、工艺和文化需求的多重标准。文化的地域界限是一条虚构的界限,本研究所指的地域性是天然条件、文化条件所形成的地域性茶陶文化。日本茶陶的地域性文化研究有助于系统性地理解日本茶陶的地域文化界限。日本的茶文化研究不仅可以从日本茶道文化发展的精神层面着手,还可以从茶陶的物质文化角度来挖掘、思索日本茶道文化的精髓。本文对于日本茶陶的地域性特征研究,从三个视角来切入:一、从历史角度出发,看日本茶文化的发展、形成的因素以及茶文化的流程与范式,看茶文化形式与地域性茶陶的发展关系。日本茶陶作为茶文化的物质载体,其文化的发展一直随着茶文化的需求而改变,这之中地域性茶陶的变化原因有茶饮目的需求、茶饮形式及美感需求及茶叶加工形态改变的需求。二、透过茶道流仪中“用”和“美”的标准,来检视地域产的茶陶如何符合茶道流仪上的特殊环节要求。对目的的思考是构成工艺的首要条件。整个茶事过程中所用器具以陶瓷器最多,构成了茶事活动的主体,“用”关系着整个茶事活动的属性及美感。日本的茶道文化讲求和、敬、清、寂。如果单从精神层面上来阐释非常难以理解,而从地域性茶陶入手可以清楚地感受到日本茶道文化的美学特质。日本人的美是暗示性的、寄情的,引用事物和状态来暗示、传达美的感受。三、从茶陶的工艺制作角度来探究日本各地域茶陶特征与差异。茶陶工艺在制作上的任何一个环节都影响着茶陶作品地域性特征的最终呈现。日本地域性茶陶是为了满足茶道活动中精神及物质需求的目的,利用本区域的自然材料所创作出来的陶瓷作品。茶陶的生产本身就包含了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的双重意义。在不同的历史文化发展阶段里,不同地域生产的茶陶满足了不同族群及不同使用方式的需求。日本茶陶直接反映了日本茶道文化的美感思维与使用方式的需求、地域特有自然材料的方式之间的关系,反映了不同地域对自然材料的取材、调整、创作和改造的结果,反映了日本茶道文化的地域性发展状况。
【关键词】:日本 茶陶 地域性差异 茶道文化
【学位授予单位】:清华大学
【学位级别】:博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5
【分类号】:J537
【目录】:
  • 摘要3-4
  • Abstract4-8
  • 第1章 引文8-25
  • 1.1 日本茶陶的地域性特征研究之学术意义和实质意义9-10
  • 1.2 国内外相关的文献综述10-18
  • 1.2.1 文化研究应注意的问题与相关概念11-15
  • 1.2.2 陶瓷工艺艺术及茶文化之相关著作15-18
  • 1.3 研究方法与步骤18-20
  • 1.4 研究的范围与限制20-21
  • 1.5 论文框架21-25
  • 第2章 从日本茶文化发展的角度看茶陶的发展关系25-55
  • 2.1 日本的饮茶文化26-34
  • 2.1.1 日本茶文化的起源27-29
  • 2.1.2 抹茶饮法影响的日本茶文化29-30
  • 2.1.3 镰仓时代的饮茶文化30-31
  • 2.1.4 室町时代的斗茶与茶陶31-33
  • 2.1.5 室町时代的书院茶33-34
  • 2.2 唐物茶陶与日本茶陶的发展34-40
  • 2.3 安土桃山时期茶文化与茶陶的发展40-45
  • 2.4 利休之后的茶文化与茶陶发展45-48
  • 2.5 江户时代茶陶文化的地域性发展48-51
  • 2.6 新茶文化形式与茶陶的变化51-52
  • 2.7 明治以降日本茶文化与茶陶的发展52-55
  • 第3章 从“用”的角度看日本茶陶的地域性特征55-74
  • 3.1 床之间用的茶陶58-63
  • 3.1.1 花入类用的茶陶59-61
  • 3.1.2 香道具类用的茶陶61-63
  • 3.2 茶怀石料理用的茶陶63-65
  • 3.2.1 向附64
  • 3.2.2 钵64-65
  • 3.3 点前道具用的茶陶65-69
  • 3.3.1 茶碗65-67
  • 3.3.2 水指67-68
  • 3.3.3 茶入68-69
  • 3.4 煎茶道“用”的茶陶道具69-74
  • 第4章 从茶陶工艺制作的角度看日本茶陶的地域性特征74-106
  • 4.1 日本地域性茶陶的材料特征75-86
  • 4.1.1 濑户、美浓烧77-79
  • 4.1.2 信乐、伊贺烧79-81
  • 4.1.3 备前烧81-83
  • 4.1.4 京烧83-84
  • 4.1.5 ,

    本文编号:259033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oufeilunwen/rwkxbs/259033.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6aa91***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