朝鲜朝怀古汉诗研究

发布时间:2017-03-21 06:02

  本文关键词:朝鲜朝怀古汉诗研究,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摘要】:怀古汉诗是朝鲜古典汉诗中具有历史文化底色的一抹靓丽风景,它深刻地体现了朝鲜古代民族独特的历史内容、文化心理和审美倾向。朝鲜朝是朝鲜怀古汉诗的繁盛和成熟期,朝鲜朝怀古汉诗比较全面而典型地代表了朝鲜古代怀古汉诗的整体风貌。本论文试图从多角度、多侧面对朝鲜朝怀古汉诗进行系统梳理和研究,以期全面、真实地展现朝鲜朝怀古汉诗的创作面貌。本文分为绪论和正文两部分。绪论部分从整体上对朝鲜朝怀古汉诗的研究现状、研究意义与目的、研究范围、研究思路等进行分析、探讨,为正文的撰写提供立论基础。正文分为五部分,其主要内容如下:第一,怀古与咏史的区别。怀古诗与咏史诗都是以历史为描写内容,两者美学风格极为相似。但怀古诗不等同于咏史诗,它有其独特的美学品格。本章主要从国内学者对怀古与咏史的三种不同看法出发,明确怀古诗不同于咏史诗。首先,从表达方式上看,怀古诗主要是通过对历史的描写来抒发诗人的吊古伤怀之情,历史在这里起到辅助情感抒发的作用,即“兴史以情”;咏史诗则是“以史为咏”,在书写的过程中往往以“赋”的方式对历史进行吟咏,即“赋史以评”。其次,从思维方式上看,怀古诗以所见、所临的古迹为触媒对历史进行联想,反观古与今,所以其思维方式是“婉曲回环”的;咏史诗则以对历史的直接进入为主,对历史本身进行评价,所以具有“线性直接”的特点。第二,朝鲜古代怀古汉诗的发展历程。朝鲜古代怀古汉诗的发展历史悠久,但发展极不平衡。朝鲜古代怀古汉诗最早可追溯到箕子的《麦秀歌》,它开启了朝鲜古代怀古汉诗创作的崭新篇章,不仅为朝鲜古代怀古汉诗创作拉开了帷幕,同时也对后世朝鲜怀古汉诗的创作起到了重要影响和推动作用。在此基础上,怀古汉诗在统一新罗时期终于应运而生,燃起了怀古汉诗创作的星星之火。高丽时期怀古汉诗的创作与汉诗创作的整体状况有很大反差,怀古汉诗直到高丽末期才获得了一定程度的发展。高丽时期怀古汉诗发展蹇足蹭蹬,这里原因复杂,既有浮靡文风对怀古汉诗创作所造成的“压抑”,也有因武人执政而造成的文人集体“失声”对怀古汉诗推动力的削弱。高丽怀古汉诗虽然数量不多,但艺术基本成熟,质量也趋上乘,这为朝鲜朝怀古汉诗的发展和繁荣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到朝鲜朝时期,怀古汉诗获得了极大繁荣,诗作占据了整个朝鲜古代怀古汉诗创作的百分之九十以上,其中单是以“环古”、“览古”为标题的就不下千首;诗人、诗作层出不穷,名篇佳作迭起。第三,朝鲜朝怀古汉诗繁盛之成因。朝鲜朝时期怀古汉诗的繁荣与朝鲜民族独特的历史意识、朝鲜朝时期的思想文化特点、朝鲜朝时期文学的发展状况密切相关。首先,强烈的历史意识是怀古汉诗繁荣的根本原因。朝鲜古代民族浓厚的祖先崇拜思想和现世精神是形成历史意识的文化基础。朝鲜朝时期强烈的历史意识推动了怀古汉诗创作的繁荣,这里主要有两方面原因:一方面,历史意识“重史”的特点使历史作为审美客体成为可能;另一方面,历史意识的主观性使作为客体的历史被赋予了审美的诗意性。朝鲜民族浓厚的历史意识在朝鲜朝时期随着壬辰战争、丙子胡乱等外部战争的侵扰,越来越成熟,这最终成为推动朝鲜朝怀古汉诗创作繁荣的根本动力。其次,朝鲜朝时期思想文化的特点对朝鲜朝时期怀古汉诗的发展也起到了很大影响。朝鲜朝是儒家性理学思想占统治地位的时期,性理学思想重知识、重哲理思考的特点在一定程度上符合了怀古汉诗历史审美的抽象性特征,从而促进了怀古汉诗的创作。此外,朝鲜朝时期是使行文化异常发达的一个时代,使节在出使途中,历经古迹往往会抒发吊古伤怀之情,所以也使得怀古汉诗的数量逐渐增多。再次,除了外部文化特点的影响之外,朝鲜汉诗自身的发展、变化规律也是推动朝鲜朝怀古汉诗繁荣的一个重要原因。朝鲜朝时期汉诗创作已经日趋成熟,怀古汉诗作为朝鲜汉诗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自然会受这种大环境的影响而走向成熟和繁荣。同时,在汉诗创作日益成熟的基础上,很多汉诗文人主张“诗回盛唐”,这就使得汉诗创作由以往重形式轻内容逐渐走向注重情感的抒发,这无疑为以注重情感表达为基础的怀古汉诗的繁荣提供了便利。此外,怀古诗是唐代诗歌繁荣的最明显标志,所以朝鲜朝时期汉诗文人在进行汉诗创作时,自然会在模仿唐诗的过程中创作大量的怀古诗,从而直接推动了朝鲜朝怀古汉诗的繁荣。第四,朝鲜朝怀古汉诗的抒怀方式和主题表达。朝鲜朝怀古汉诗对历史的抒怀方式主要表现为吊古伤今、抚今追昔和借古讽今三种。虽然这三种抒怀方式是怀古诗普遍具有的,但三种抒怀方式覆盖下的主题却是朝鲜民族所特有的,体现了朝鲜民族的历史内容和诗人的审美取向,因而具有独特的朝鲜民族性。“吊古伤今”是怀古诗抒怀最典型的表现,它源自于审美主体的眼前之景与诗人的历史联想之间所产生的情感碰撞。诗人往往通过历史的联想来比照今天,因而感慨历史的“昔盛今衰”和人世的“物是人非”就成为朝鲜朝怀古汉诗创作的普遍主题。“抚今追昔”是朝鲜朝怀古汉诗抒怀的另一种主要方式。在这种抒怀方式下,诗人通常会把情感投注于对过去历史的关注中,因而具有强烈的历史和民族意识。所以,这种抒怀方式覆盖下的主题也是朝鲜朝怀古汉诗中最具有民族性的,主要表现为朝鲜民族历史文化的彰显和朝鲜民族苦难记忆的书写两大方面。“借古讽今”是朝鲜朝怀古汉诗抒怀的第三种主要方式,是指借评论历史的人和事来反观现实。以“借古讽今”为抒怀方式的朝鲜朝怀古汉诗主要以两种主题为主:一是个人情感、意志和命运的感慨,另一是对家国兴亡之感的抒发。第五,朝鲜朝怀古汉诗的艺术表达。朝鲜朝怀古汉诗在艺术表现上既有借鉴中国古典诗歌尤其是怀古诗的一面,同时也有其独特的艺术品质,呈现出一种崭新的艺术风貌。首先,朝鲜朝怀古汉诗语言运用独特。词句运用相对固定,风格俊整;叠字的使用使怀古汉诗中景物描写更加生动、形象,而且能很好地营造氛围,烘托人物心境,从而使诗作呈现出情景交融的意境美。其次,朝鲜朝怀古汉诗意象丰富,组合方式多样。意象的交错使朝鲜朝怀古汉诗具有强烈的古今交错对比感,从而为怀古情感的抒发起到了推动作用。再次,多元立体的审美空间的搭建也是朝鲜朝怀古汉诗所具有的主要艺术特征。多元立体审美空间的建构不仅使主题得到了深化,而且也因淡化了因果之间的时间顺序而使两者之间的关系得到强化,从而使情感表达更为浓烈、集中。
【关键词】:朝鲜朝 怀古汉诗 历史意识 民族历史
【学位授予单位】:中央民族大学
【学位级别】:博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5
【分类号】:I312.072
【目录】:
  • 摘要3-7
  • ABSTRACT7-15
  • 绪论15-24
  • 一、朝鲜朝怀古汉诗的研究现状、目的及意义15-19
  • 二、怀古汉诗的概念和本文的研究范围19-21
  • 三、朝鲜朝怀古汉诗研究的思路与方法21-24
  • 第一章 怀古与咏史:“以史入诗”的别样表达24-37
  • 第一节 三重视角下的怀古与咏史24-27
  • 第二节 怀古诗与咏史诗的区别27-37
  • 一、“兴史以情”与“赋史以评”27-34
  • 二、“婉曲回环”与“线性直接”34-37
  • 第二章 朝鲜古代怀古汉诗的发展历程37-52
  • 第一节 《麦秀歌》——千古怀古之祖37-41
  • 第二节 统一新罗——怀古诗的星星之火41-43
  • 第三节 高丽——怀古诗发展的蹇足蹭蹬43-50
  • 第四节 朝鲜朝——怀古汉诗发展的繁盛50-52
  • 第三章 朝鲜朝怀古汉诗繁盛之成因52-81
  • 第一节 成熟的历史意识对怀古汉诗的推动52-64
  • 一、朝鲜民族历史意识形成的文化因素54-58
  • 二、历史意识与怀古诗58-62
  • 三、朝鲜朝历史意识的成熟62-64
  • 第二节 朝鲜朝思想文化特点对怀古汉诗的催生64-75
  • 一、朝鲜朝儒家性理学思想的确立64-69
  • 二、朝鲜朝使行文化的发达69-75
  • 第三节 朝鲜朝汉诗艺术的成熟与唐诗风的影响75-81
  • 第四章 朝鲜朝怀古汉诗的抒怀方式及主题表达81-116
  • 第一节 华屋荒丘思无常——吊古伤今81-90
  • 一、哀乐互映下的“昔盛今衰”84-88
  • 二、吐纳时代中的“物是人非”88-90
  • 第二节 山河旧梦忆无限——抚今追昔90-107
  • 一、朝鲜民族悠久历史文化的彰显92-99
  • 二、朝鲜民族苦难记忆的书写99-107
  • 第三节 高台往事鉴今朝——借古讽今107-116
  • 一、个人情感、意志和命运的感慨108-112
  • 二、家国兴亡之感的抒发112-116
  • 第五章 朝鲜朝怀古汉诗的艺术表现116-145
  • 第一节 独具特色的语言运用116-128
  • 一、相对固定的词句表达方式117-122
  • 二、“叠字”的辞彩表达122-128
  • 第二节 时空交错中的意象表达128-138
  • 一、朝鲜朝怀古汉诗的意象分类129-134
  • 二、朝鲜朝怀古汉诗的意象组合方式134-138
  • 第三节 多元立体审美空间的呈现138-145
  • 一、朝鲜朝怀古汉诗审美空间的搭建139-141
  • 二、朝鲜朝怀古汉诗审美空间的美学意义141-145
  • 结语145-147
  • 参考文献147-151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151-152
  • 致谢152

【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尚永亮;刘禹锡咏史怀古诗的类型和特点[J];东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0年03期

2 雷恩海;咏史诗渊源的探讨暨咏史诗内涵之界定[J];贵州社会科学;1996年04期

3 朴雪梅;李爱淑;;柳得恭的《松京杂绝》与王士祯的《秦淮杂诗》之比较[J];东疆学刊;2013年03期

4 沈学s,

本文编号:259124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oufeilunwen/rwkxbs/259124.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70b86***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