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英汉语料的仿拟跨学科研究

发布时间:2017-03-23 18:22

  本文关键词:基于英汉语料的仿拟跨学科研究,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摘要】:自亚里士多德首提“parodia”、1932年陈望道先生首创“仿拟”一词以来,其研究连绵不断,数十位不同作者为此奉献了300多篇论文以及4部仿拟研究专著。然迄今为止,仿拟的跨学科研究依然一片空白,而本文整合了哲学、语言学、叙事学、语言经济学与和合学相关理论,对仿拟作了跨学科研究,填补了此空白。 本文采用理论分析与案例分析相结合的方法,基于英汉语料,从哲学到和合学五个不同的维度对仿拟展开跨学科研究,分别揭示仿拟由“生”(产生)到“质”(本质),到“隐”(隐含),到“状”(现状),到“用”(使用),最后促进其更好的“生”的循环过程,形成一个封闭的仿拟多学科网络框架。该研究体现三方面意义:其一、联通整合学科。以仿拟为介质,揭示文中所涉五个学科间的联系,以此构建跨学科理论,为语言相关现象的跨学科研究提供参考;其二、拓展完善理论。通过仿拟叙事论证,首提仿拟叙事观,补充完善叙事学理论;以经济学中的重要概念如交替、博弈、拜物教和边际效应递减等研究仿拟,为语言经济学研究拓宽视角。其三、促进学科交叉。以仿拟研究促进语言学分枝学科的“内部”交叉、修辞学与叙事学的“远距离”交叉以及语言学与系统科学、经济学、和合学的“界”交叉,推动培育新的学术领域和学科增长点。 本文由九章组成。第一章序言界定并定义仿拟,对其内在要素展开研究。第二章对仿拟的国内外研究现状进行了较为细致的归纳与述评。第三章从哲学维度揭示仿拟的“生”。受信息论启发,仿拟的产生和接受过程是信息编码和解码的过程,构建了基于信息论的仿拟产生与接受模型;普利高津提出的耗散结构理论的四项基本特征给仿拟以物质基础、生存平台和多维创造模式,并为仿拟负偏离的规避提供指导,据此构建了仿拟耗散结构形成示意图,体现自然科学理论在语言学中的应用;语言哲学解释了仿拟的语言游戏特性,体现为仿拟的多样性、家族相似性以及规则性。第四章从语言学维度研究仿拟的“质”。认知语言学视角上,概念合成理论揭示仿拟构成的心理机制,其类属空间作用甚大,可以之规避仿拟负偏离;仿拟而成的“中心词+外化亲属称谓语”个案分析,重构认知语言学的表征方法,确立除经验观、凸显观和注意观的第四种表征——联想观,并按思维程序重新排序,其使用基于礼貌原则,体现“贬己尊人”思想。语用学角度上,关联理论揭示本体与仿体的内部关系为二者在语音、语义和语篇等层面上的相互关联,仿拟生成理解应遵循“语用三律”:恒力规律、自主性规律和经济规律,仿拟创作所付出的力量恒定,体现了人们的自主性与创新性,体现了效用最大化原则,但其边际效用会出现递减;仿拟的使用是省力原则的较佳体现,是语言省力的实现者与表达效果的保障者,通过其使用,达到了省力与效果优化之目的,是省力原则中45度角的实现者。命名学角度揭示了仿拟的命名功能,带通名“园”仿拟类楼名的产生给其提供具体例证。第五章从叙事学角度研究仿拟的“隐”。置于修辞叙事学视角,并从事件的存在来看,仿拟也为叙事,由此确定了仿拟叙事观,其叙事特征体现在:以互文性为理念,用陌生化的叙事语言,结合模仿与类推这一叙事动力,用仿拟语言,讲述了一个个故事。第六章从语言经济学维度研究仿拟的“状”。首先,媒体中仿拟的滥用形成仿拟拜物教,其源于原始拜物教,历经商品拜物教和符号拜物教两个阶段。其产生动因在于追求产品销售的急功近利、过分强调销售广告的求新求异,以及对名人效应的盲目追求,解决的关键在于弱化媒介力量、转变消费认同、摒弃游戏语言,提倡一种超功利的审美文化;其次,,经济学中的交替关系原理用于仿拟研究,揭示了仿拟中存在的显性与隐性交替两种形式,分别对应为仿拟的形式和内涵的交替。隐性交替有拟创与构式的交替和形式与效果的交替两种,它既是语言创新之本,又是语言规划与语言和谐的重要保证,值得关注,通过经济学中的机会成本策略和语言学相关策略,可以达到仿拟交替平衡;最后,以博弈论分析,仿拟是语言博弈之体现。博弈类型上,仿拟博弈分本体与仿体的博弈和创造者与接受者的博弈两种,分析表明,语言的选择便是博弈。仿拟博弈可收到一定的语用表达效果。第七章从合和学维度分析仿拟的“用”。针对仿拟造成不良封建思想的流露、对现有成语的胡编乱造、对名人的诋毁、民族感情的伤害等负面影响,提出摒弃不良价值取向、消除经济负面影响、倡导和谐仿拟语言构建。第八章为仿拟的多学科研究网络框架建构。在第三到第七章基础上,分析总结了仿拟各维度所揭示的仿拟的实质与作用,建立了仿拟的多学科网络框架,以图表方式将全文所涉的各个学科维度及相互位置与顺序加以说明,给类似语言现象的多学科研究提供理论范式。第九章为结论,指出本研究不足之处,并对未来研究提出几点展望。
【关键词】:仿拟 跨学科 语言哲学
【学位授予单位】:上海外国语大学
【学位级别】:博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4
【分类号】:H15;H315
【目录】:
  • 致谢4-5
  • 摘要5-7
  • Abstract7-16
  • 第一章 绪言16-32
  • 1.1 研究动因16-19
  • 1.1.1 选题缘起16-17
  • 1.1.2 研究意义17-19
  • 1.2 研究对象19-25
  • 1.2.1 仿拟定义19-21
  • 1.2.2 内在要素21-25
  • 1.3 研究方案25-32
  • 1.3.1 研究目的25
  • 1.3.2 研究内容25-26
  • 1.3.3 研究设计26-29
  • 1.3.4 研究方法29-30
  • 1.3.5 研究创新30-32
  • 第二章 文献综述32-41
  • 2.1 国内仿拟研究综合32-35
  • 2.1.1 历史时段划分33-34
  • 2.1.2 研究内容分析34-35
  • 2.2 国外仿拟研究综合35-37
  • 2.2.1 仿拟的思想雏形35-36
  • 2.2.2 仿拟的构词功用36
  • 2.2.3 仿拟的多学科研究路径36-37
  • 2.3 国内外仿拟研究述评37-41
  • 2.3.1 研究特点37-38
  • 2.3.2 研究不足38-41
  • 第三章 仿拟的哲学维度41-60
  • 3.0 引言41-42
  • 3.1 系统哲学之信息论视角42-48
  • 3.1.1 信息论概述42-43
  • 3.1.2 仿拟的信息编码43-46
  • 3.1.3 仿拟的信息解码46-48
  • 3.2 系统哲学之耗散结构理论视角48-55
  • 3.2.1 耗散结构理论的基本思想48-49
  • 3.2.2 仿拟生成之耗散结构理论阐释49-55
  • 3.3 语言哲学之语言游戏观视角55-59
  • 3.3.1 “语言游戏说”概述55-56
  • 3.3.2 仿拟的语言游戏观56-59
  • 3.4 小结59-60
  • 第四章 仿拟的语言学维度60-106
  • 4.0 引言60
  • 4.1 仿拟的认知语言学视角——以广告为例60-71
  • 4.1.1 仿拟与广告的融合60-61
  • 4.1.2 概念合成理论概要及其应用61-63
  • 4.1.3 广告仿拟的认知研究63-68
  • 4.1.4 类属空间对广告仿拟负偏离的规避作用68-71
  • 4.2 个案研究——以“中心词+外化亲属称谓语”一类仿拟为例71-78
  • 4.2.1 “中心词+外化亲属称谓语”的结构维度分析72-73
  • 4.2.2 中心词的认知语言学分析73-75
  • 4.2.3 外化亲属称谓语的语用学分析75-78
  • 4.3 仿拟的语用学视角78-96
  • 4.3.1 关联理论视角78-85
  • 4.3.2 语用三律视角85-90
  • 4.3.3 省力原则视角90-96
  • 4.4 仿拟的命名学视角96-99
  • 4.4.1 仿拟命名的类型分析96-97
  • 4.4.2 仿拟命名的功用阐释97-98
  • 4.4.3 仿拟命名的哲学体验98-99
  • 4.5 个案研究——以带通名“园”仿拟类楼名为例99-105
  • 4.5.1 语境关系顺应100-104
  • 4.5.2 语言结构顺应104-105
  • 4.6 小结105-106
  • 第五章 仿拟的叙事学维度106-117
  • 5.0 引言106-107
  • 5.1 仿拟叙事观107-110
  • 5.1.1 修辞叙事学奠定了仿拟叙事观的基石107-108
  • 5.1.2 事件的存在证实了仿拟叙事观的存在108-110
  • 5.2 仿拟叙事理念110-111
  • 5.3 仿拟叙事语言111-113
  • 5.3.1 语音陌生化112
  • 5.3.2 词汇陌生化112-113
  • 5.3.3 搭配陌生化113
  • 5.4 仿拟叙事动力113-115
  • 5.4.1 模仿114
  • 5.4.2 类推114-115
  • 5.5 小结115-117
  • 第六章 仿拟的语言经济学维度117-141
  • 6.0 引言117
  • 6.1 语言经济学概述117-120
  • 6.1.1 语言经济学的定义与研究范畴117-118
  • 6.1.2 国内外语言经济学研究现状118-120
  • 6.2 仿拟拜物教论说——以广告为例120-127
  • 6.2.1 仿拟拜物教的产生120-123
  • 6.2.2 仿拟拜物教的表征123
  • 6.2.3 仿拟拜物教的动因123-125
  • 6.2.4 仿拟拜物教的应对125-127
  • 6.2.5 结语127
  • 6.3 仿拟交替研究127-133
  • 6.3.1 交替关系原理127-128
  • 6.3.2 仿拟中的交替128-131
  • 6.3.3 仿拟交替平衡策略131-132
  • 6.3.4 结语132-133
  • 6.4 仿拟博弈研究133-140
  • 6.4.1 博弈论简述133-134
  • 6.4.2 语言博弈134
  • 6.4.3 仿拟博弈134-140
  • 6.5 小结140-141
  • 第七章 仿拟的和合学维度141-157
  • 7.0 引言141-143
  • 7.1 语言和合143-145
  • 7.2 仿拟对语言和合的叛逆145-150
  • 7.2.1 语音不和146-147
  • 7.2.2 词汇不和147-148
  • 7.2.3 语法不和148-149
  • 7.2.4 组合不和149-150
  • 7.3 仿拟造成语言不和的表征150-152
  • 7.3.1 流露封建150
  • 7.3.2 篡改成语150-151
  • 7.3.3 诋毁名人151
  • 7.3.4 伤害情感151-152
  • 7.4 和合仿拟的构建152-156
  • 7.4.1 摒弃不良价值取向153-154
  • 7.4.2 消除经济负面影响154-155
  • 7.4.3 倡导和谐语言构建155-156
  • 7.4.4 秉承汉语意合规律156
  • 7.5 小结156-157
  • 第八章 仿拟的多学科网络框架157-164
  • 8.0 引言157
  • 8.1 哲学 仿拟的“生”157-158
  • 8.2 语言学 仿拟的“质”158-159
  • 8.3 叙事学 仿拟的“隐”159-160
  • 8.4 语言经济学 仿拟的“状”160-161
  • 8.5 和合学 仿拟的“用”161
  • 8.6 仿拟的多学科网络框架161-164
  • 第九章 结语164-170
  • 9.1 研究结果与主要发现164-167
  • 9.2 研究不足167-168
  • 9.2.1 英语语料不足167
  • 9.2.2 研究视角不足167-168
  • 9.2.3 视角拓宽不足168
  • 9.3 研究展望168-170
  • 参考文献170-186
  • 附录186-187
  • Summary187-201

【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刘焱可;;从省力原则看言语交际[J];安徽文学(下半月);2008年08期

2 韩林合;维特根斯坦论“语言游戏”和“生活形式”[J];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6年01期

3 刘重霄;;边际效用递减理论在习语翻译中的应用——谈归化与异化的均衡点[J];北京青年政治学院学报;2011年04期

4 董明;谈“语言博弈”中否定的使用[J];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95年06期

5 任荣;流行语背后的语言经济学[J];重庆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年05期

6 李苓;;信息论的基本内容与传播方式[J];重庆社会科学;2008年09期

7 葛彬超;;媒介文化与消费主义[J];东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年01期

8 申丹;20世纪90年代以来叙事理论的新发展[J];当代外国文学;2005年01期

9 G.Fauconnier;M.Turner;李福印;丁研;;《我们思考的方式》述评[J];当代语言学;2006年02期

10 刘宝俊;社会转型时期的语言污染和文化暴力[J];湖北社会科学;2005年08期


  本文关键词:基于英汉语料的仿拟跨学科研究,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本文编号:264329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oufeilunwen/rwkxbs/264329.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a026b***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