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来西亚华语口语部分特殊语法现象研究

发布时间:2017-03-23 23:17

  本文关键词:马来西亚华语口语部分特殊语法现象研究,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摘要】:马来西亚(Malaysia),简称“大马”,是一个由多元族群组成的社会。华人是马来西亚第二大的族群,华语则是当地华人社会最主要的语言,它也是华人社会在比较正式的社交场合里因考虑到不同籍贯华人的方言背景差异之下而选择的共同语。华语与普通话本是同源一脉,但是由于华语在马来西亚华人社会里长期与多种方言和其它语言掺杂使用而导致华语内部出现了不少特殊的语法现象。今天,如果拿华语和普通话相比的话,两者之间显然已不能完全划上等号了。本文作者是一名在马来西亚土生土长的华人,经过长时间对当地华人日常交谈进行观察之后发现,在华语口语里含有不少和普通话语法有异的现象。本文采用描写语言学的方法针对以下特殊语法现象做出研究: 1.“回”作动态助词,表示动作行为的回复、表示状态、情形的回复以及表示想法上的回复。 2.“到”及与之相关的特殊句法结构:“到”构成的“V+到”结构,不带后置成分的情况下用于表示达到目的、得到结果,带名词时表示“V”所影响的对象。“X+到+完”可以表示“全、光、尽”之义,“有/没(没有)+V+到”表示完成态、经历态,“V+得/不+到”表示可能/不可能之义,脱落句构成的新句式“ADJ+到”结构,表示主语的状态、性质或特征等达到高程度。 3.重叠形式:动词重叠构成“VV+数量词语”、“VV+下”、“V下V下”、“VV+趋向动词”、“VV+掉”以及动词重叠式在句中单独作谓语或状语。形容词重叠有形容词AA重叠式不带“的”充当谓语,,形容词AA重叠式作补语、形容词AA重叠式充当状语以及形容词重叠式充当定语以及“V+看看”中的助词重叠。 4.特殊句法结构:“先、才、多、少”作状语后置,“有+VP”构成述宾结构,复合趋向动词带处所宾语,特殊比较句,(程度副词)+(形容词+名量词)充当谓语,(程度副词)+(形容词+动词性短语)充当谓语以及给予义双宾语倒置。 5.“够/不够”在马来西亚华语里作比较句中的比较标记,“够”作语气副词,“够力”作状语和补语,“够”置于名词前面的用法。 6.特殊语气词:表示询问、反诘的“咩”[m55],表示求证的“啊”[a21],表示不出所料的求证的“咧”[l13],表示征询的“咧”[l21],表示询问的“咧”[l51-55]和“啊哈”[21h35],表示揣测的“Ui”[kwa33]以及表示寻求认同的“嗬”[h]。正反问句:“V-不-VO”、“V不V得C/“V-不-V得CO”以及“有没有VP”。 7.因受到福建话语法的影响而习惯把“了”(le)读作“了”(liao)。本文通过对马来西亚华语口语里多种特殊的语法现象的描写,看到以下一些值得注意的事实: 1.马来西亚华语口语受广东话的语法影响多于福建话的语法。 2.因大部分马来西亚华人的大脑中都有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子系统,因此懂得方言而又习惯说华语的人在使用华语进行交际的时候,两个或几个子系统之间就有可能出现相互竞争的现象。最终,母语方言的子系统可能进入华语的子系统而使华语出现了方言的语法。这是一种“接触引发的语法化”(contact induced grammaticalization)过程。 3.语言接触是引发语言变异的主要因素,本文研究结果显示在马来西亚华语口语里发生的语言演变现象是词语的组合或聚合原则出现了无意识的变异而形成的,这种变异机制首先始于“干扰”,即双语人说话时大脑里的两个子系统相互干扰而导致一个子系统进入另一个子系统里的状况,之后出现了“借用”的过程,即把另一种方言的构词或句法带入华语里。 4.就目前所观察到的特殊语法现象来看,马来西亚华语语法的变异大部分已经到达“全社团无意识自然变异”的阶段,因为大部分人都把这些变异成分视为一种规范形式;这种规范的新形式已经在马来西亚华人社会里扎下了根。
【关键词】:马来西亚华语 口语 语法 特殊 广东话 福建话 语法化 变异
【学位授予单位】:北京师范大学
【学位级别】:博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4
【分类号】:H146
【目录】:
  • 摘要4-6
  • ABSTRACT6-12
  • 1 绪论12-31
  • 1.1 选题缘起12-13
  • 1.2 研究背景13-18
  • 1.2.1 马来西亚华人及其语言背景13-16
  • 1.2.2 马来西亚华人所使用的华语16-17
  • 1.2.3 马来西亚华人的教育背景17-18
  • 1.3 研究价值18
  • 1.4 研究范围和研究方法18-22
  • 1.4.1 研究范围和章节安排18-20
  • 1.4.2 研究方法和语料来源20-21
  • 1.4.3 自省语料核实对象21-22
  • 1.5 本文的理论架构22-23
  • 1.6 与本文研究相关课题的文献综述23-31
  • 1.6.1 新、马两地的华语语法研究概况23-24
  • 1.6.2 方言语法研究概述24-27
  • 1.6.3 语言接触和语言融合27-29
  • 1.6.4 语言接触与语言变异29-31
  • 2 马来西亚华语“回”作动态助词的特殊用法31-39
  • 2.1 引言31
  • 2.2 “回”作动态助词31-34
  • 2.2.1 表示动作行为的回复32-33
  • 2.2.2 表示状态、情形的回复33-34
  • 2.2.3 表示想法上的回复34
  • 2.3 马来西亚华语“回”的特殊语法的可能来源34-38
  • 2.4 余论38-39
  • 3 马来西亚华语里“到”字的特殊用法39-53
  • 3.1 引言39
  • 3.2 “到”的义项、用法和词性界定39-40
  • 3.3 “V+到”(以下标为到1)40-42
  • 3.4 “有 /没(没有)+V+ 到”表完成态、经历态(以下标示为到2)42-45
  • 3.5 “V+得/不+到”表可能/不可能之义(以下标示为到3)45-47
  • 3.6 “X+到+完”表“全、光、尽”义(以下标示为到4)47-49
  • 3.7 脱落句“ADJ + 到”(以下标示为到5)49-50
  • 3.8 “到”在马来西亚华语里的虚化过程50-52
  • 3.9 小结52-53
  • 4 马来西亚华语与重叠相关的特殊语法现象53-67
  • 4.1 引言53
  • 4.2 动词重叠53-60
  • 4.2.1 VV + 数量短语54-56
  • 4.2.2 VV + 下56-57
  • 4.2.3 V 下 V 下57-58
  • 4.2.4 VV + 趋向动词58-59
  • 4.2.5 VV+掉59
  • 4.2.6 动词重叠式单独作谓语或状语59-60
  • 4.3 形容词重叠60-64
  • 4.3.1 形容词 AA 重叠式不带“的”充当谓语62-63
  • 4.3.2 形容词 AA 重叠式作补语63
  • 4.3.3 形容词 AA 重叠式充当状语63-64
  • 4.3.4 形容词重叠式充当定语64
  • 4.4 名词重叠64-65
  • 4.5 “V + 看看”中的助词重叠65-66
  • 4.6 余论66-67
  • 5 马来西亚华语特殊语序及与之相关的特殊句法现象67-80
  • 5.1 引言67-68
  • 5.2 修饰语的位置68-70
  • 5.2.1 副词“先“和”才“作状语后置68-69
  • 5.2.2 “多、少”作后置状语69-70
  • 5.3 述宾结构70-74
  • 5.3.1 给予义双宾语倒置70-72
  • 5.3.2 由动词“有”+ VP 构成的述宾结构72-74
  • 5.4 复合趋向动词带处所宾语74-75
  • 5.5 特殊比较句75-77
  • 5.6 “程度副词 + 偏正短语”充当谓语77-79
  • 5.6.1 (程度副词) + (形容词 + 名量词)充当谓语77-78
  • 5.6.2 (程度副词)+(形容词 + 动词性短语)充当谓语78-79
  • 5.7 小结79-80
  • 6 “够/不够”在马来西亚华语里的特殊用法80-88
  • 6.1 引言80
  • 6.2 “够/不够”作平比句和差比句的比较标记80-82
  • 6.3 “够”充当语气副词82-83
  • 6.4 “不够”置于名词前面83-84
  • 6.5 “够力”充当状语或补语84-85
  • 6.6 “够”在马来西亚华语里的语法化过程85-87
  • 6.7 小结87-88
  • 7 马来西亚华语与疑问句相关的特殊现象88-100
  • 7.1 引言88
  • 7.2 特殊疑问语气词构成的问句88-94
  • 7.2.1 咩[mε~(55)]89-90
  • 7.2.2 啊[A~(21)]90-91
  • 7.2.3 咧[lε]91-92
  • 7.2.3.1 咧[lε~(13)]的用例91
  • 7.2.3.2 咧[lε~(21)]的用例91
  • 7.2.3.3 咧[lε~(51-55)]的用例91-92
  • 7.2.4 Ui[kwa~(33)]92
  • 7.2.5 嗬[h(?)~(35)]92-93
  • 7.2.6 啊哈[(?)~(21)h(?)~(35)]93-94
  • 7.3 与普通话有异的正反问句94-98
  • 7.3.1 “V-不-VO”问句94-95
  • 7.3.2 “V 不 V 得 C/V-不-V 得 CO”问句95-96
  • 7.3.3 “有没有 VP”问句96-98
  • 7.4 小结98-100
  • 8 马来西亚华语把“了”(le)读作“了”(liao)的特殊现象100-108
  • 8.1 引言100-101
  • 8.2 “了_1”和“了_2”读作(liao)的分析101-104
  • 8.3 “了”(le)读作“了”(liao)的成因探讨104-106
  • 8.4 小结106-108
  • 结语108-111
  • 参考文献111-124
  • 致谢124

【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洪丽芬;马来西亚华人和语言[J];八桂侨刊;2005年04期

2 岳凌;;汉语语序研究的历史、现状及思考[J];北京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07年01期

3 丁崇明;语言变异的部分原因及变异种类[J];北京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0年06期

4 丁崇明;语言演变的过程模式[J];北京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1年06期

5 丁崇明;语言变异与规范[J];北京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2年06期

6 刘茜;;汉语语序研究方法小结[J];巢湖学院学报;2006年04期

7 许艳丽;虚词“了”的用法分析[J];沧州师范专科学校学报;2003年03期

8 戴浩一;黄河;;时间顺序和汉语的语序[J];国外语言学;1988年01期

9 陆丙甫;语序优势的认知解释(上):论可别度对语序的普遍影响[J];当代语言学;2005年01期

10 吴福祥;;语法化的新视野——接触引发的语法化[J];当代语言学;2009年03期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4条

1 金智妍;现代汉语句末语气词意义研究[D];复旦大学;2011年

2 祝晓宏;新加坡华语语法变异研究[D];暨南大学;2008年

3 潘家福;新加坡华社的多语现象与语言接触研究[D];复旦大学;2008年

4 孙Y冒

本文编号:264748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oufeilunwen/rwkxbs/264748.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52f70***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