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英语听后口头复述任务效度论证研究

发布时间:2017-03-23 22:05

  本文关键词:高考英语听后口头复述任务效度论证研究,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摘要】:听后口头复述是一项常见的综合性口语测试任务。本研究旨在探究其测试构念、测试方式和评分标准,并采用BachmanPalmer (2010)的“测试使用论证”框架对其进行效度论证。依据此框架,本研究构建了听后口头复述效度论证框架,包括“解释有意义”和“测试记录一致”两大主张及理由,并通过理论推导和实证研究收集了支持或反驳框架内各项主张及理由的证据。 本研究从认知心理学视角出发,将测试构念界定为:考生运用各种知识和策略,在识别、提取所听材料基础上,对其进行口头重述的能力,为“解释有意义”主张中“任务构念基于交际语言能力模型及相关研究文献”这一理由提供了理论证据。本研究以5名有经验的评分员和89名应届高三毕业生为研究对象,通过评分员评议、考生答题过程及评分员评分过程口头报告、复述文本语篇特征分析、K多个独立样本检验、Kendall和谐系数及Spearman相关系数等研究方法,为“解释有意义”主张中“评分员评分时关注与欲测构念相关的考生表现”、“考生复述时需要使用构念界定中的欲测能力”、“任务说明清楚规定了测试任务特征,便于观察和提取考生复述表现并在此基础上推断欲测能力”、“考生成绩是欲测能力的反映”,以及“测试记录一致”主张中“评分员间及评分员自身评分信度较高”等理由提供了充足证据。本研究构建了证据与各项主张及理由间的推理链,实现了对听后口头复述效度论证框架的评价。 研究结果表明,听后口头复述测试构念在评分员评分和考生复述过程中得到了体现。听力材料的体裁差异影响考生复述表现:说明文的理解、记忆及口头重述对考生的认知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提出了更高要求。准备时间对考生复述表现并未造成显著影响。因此,考生听取说明文后直接进行口头复述的测试方式能够更有效地提取考生复述表现,并在此基础上对其复述能力进行推断。研究还表明,包括复述内容、语言运用、口头表达三个维度的整体评分标准能够合理有效地评估考生听后口头复述能力。 本研究探索了基于论证的效度验证模式在我国大规模英语口试开发阶段的实现形式,为高考英语听后口头复述任务的设计和实施提供了借鉴,也为高考英语考试改革提供了依据。
【关键词】:听后口头复述 效度论证 高考英语口试 测试使用论证
【学位授予单位】:北京外国语大学
【学位级别】:博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5
【分类号】:G633.41
【目录】:
  • 提要4-5
  • Abstract5-7
  • 致谢7-9
  • 目录9-12
  • 图目12-13
  • 表目13-15
  • 缩略语表15-16
  • 第一章 引言16-24
  • 1.1 研究背景16-17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17-18
  • 1.3 测试使用论证框架概述18-19
  • 1.4 研究目的及意义19-20
  • 1.5 技术路线20-23
  • 1.6 论文结构23-24
  • 第二章 文献综述24-73
  • 2.1 听后口头复述测量目标24-41
  • 2.1.1 复述及分类24-26
  • 2.1.2 英语口试中的听后口头复述任务26-28
  • 2.1.3 听后口头复述测试理论基础28-38
  • 2.1.4 问题与启示38-41
  • 2.2 听后口头复述测试方式41-49
  • 2.2.1 听后口头复述任务特征框架41-43
  • 2.2.2 口头复述任务特征实证研究43-47
  • 2.2.3 问题与启示47-49
  • 2.3 听后口头复述评分方法49-52
  • 2.3.1 评分员评分过程研究49-50
  • 2.3.2 评分方法研究50-51
  • 2.3.3 问题与启示51-52
  • 2.4 听后口头复述效度验证理论与实证研究52-72
  • 2.4.1 效度验证模式的发展52-60
  • 2.4.2 效度论证证据收集与分析方法60-69
  • 2.4.3 听后口头复述效度研究现状69-71
  • 2.4.4 问题与启示71-72
  • 2.5 本章小结72-73
  • 第三章 听后口头复述效度论证框架的构建73-81
  • 3.1 AUA的构建与评价73-75
  • 3.2 AUA框架内的“通用”主张和理由75-77
  • 3.3 听后口头复述效度论证框架77-80
  • 3.4 本章小结80-81
  • 第四章 听后口头复述任务构念的界定81-93
  • 4.1 交际语言能力模型及口语能力成分论81-84
  • 4.2 语言能力中的认知能力84-88
  • 4.2.1 语言能力模型中的认知因素84-86
  • 4.2.2 认知能力和策略能力86-88
  • 4.3 交际语言能力模型的新进展88-91
  • 4.4 听后口头复述任务构念91-92
  • 4.5 本章小结92-93
  • 第五章 实证研究93-112
  • 5.1 研究问题93-94
  • 5.2 研究设计与方法94-111
  • 5.2.1 参与人员94
  • 5.2.2 研究工具94-98
  • 5.2.3 数据收集98-102
  • 5.2.4 数据分析102-111
  • 5.3 本章小结111-112
  • 第六章 实证研究结果与讨论112-158
  • 6.1 评分员评分维度112-119
  • 6.1.1 记叙文评分维度112-116
  • 6.1.2 说明文评分维度116-119
  • 6.2 考生复述策略119-125
  • 6.2.1 认知策略122-123
  • 6.2.2 交际策略123-124
  • 6.2.3 元认知策略124-125
  • 6.2.4 情感策略125
  • 6.3 听力材料体裁差异对考生复述表现的影响125-134
  • 6.3.1 复述文本语篇特征分析127-130
  • 6.3.2 复述过程口头报告分析130-134
  • 6.4 准备时间对考生复述表现的影响134-140
  • 6.4.1 复述文本语篇特征分析135-137
  • 6.4.2 复述过程口头报告分析137-140
  • 6.5 考生复述表现与评分结果的一致性140-154
  • 6.5.1 评分员对各水平组考生复述表现的描述140-144
  • 6.5.2 各水平组考生复述文本语篇特征分析144-149
  • 6.5.3 各水平组考生复述过程口头报告分析149-154
  • 6.6 评分员间及评分员自身评分信度154-156
  • 6.7 本章小结156-158
  • 第七章 听后口头复述效度论证框架的评价158-163
  • 第八章 结论163-168
  • 8.1 研究发现163-165
  • 8.1.1 测量目标163-164
  • 8.1.2 测试方式164-165
  • 8.1.3 评分方法165
  • 8.2 研究意义165-166
  • 8.2.1 理论意义165
  • 8.2.2 方法论意义165-166
  • 8.2.3 实践意义166
  • 8.3 研究局限与未来研究方向166-168
  • 参考文献168-188
  • 附录188-200
  • 附录一 记叙文听力原文188-189
  • 附录二 说明文听力原文189-190
  • 附录三 听后口头复述任务评分标准(拟稿)190-191
  • 附录四 考生复述录音转写文本示例191-192
  • 附录五 考生答题过程口头报告转写文本示例192-193
  • 附录六 评分员评分过程口头报告转写文本示例193-194
  • 附录七 测试说明194-195
  • 附录八 复述任务评分过程说明195-196
  • 附录九 评分员评分维度各级编码方案及形成过程196-197
  • 附录十 本研究中意义单位划分标准197-198
  • 附录十一 记叙文复述要点清单198-199
  • 附录十二 符合或违背原文内容的复述意义点划分示例199-200
  • 附录十三 听后口头复述评分标准(定稿)200

【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方向东;试论学生复述能力的培养[J];安徽教育;2003年10期

2 王海贞;;全国英语专业四级口试评分员对评分标准的理解和使用[J];外语教学理论与实践;2008年02期

3 周丹丹;练习次数对故事复述的影响[J];解放军外国语学院学报;2004年05期

4 王海贞;;基于评分过程证据的英语专业四级口试效度研究[J];解放军外国语学院学报;2007年04期

5 张新玲;曾用强;;读写结合写作测试任务在大型考试中的构念效度验证[J];解放军外国语学院学报;2009年01期

6 文秋芳;王凌;;英语专业四级口试的效度研究[J];解放军外国语学院学报;2009年05期

7 文秋芳,赵学熙;全国英语四级录音口试评分的实践与研究[J];解放军外语学院学报;1998年02期

8 李萌涛;冯国栋;;大规模英语口语测试中复述题的效度研究[J];教育与现代化;2010年02期

9 俞薇;;复述——高中英语教学的重要环节[J];考试周刊;2009年02期

10 刘淑珍;;复述在二语习得中的输入和输出作用[J];考试周刊;2011年35期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条

1 彭康洲;基于测试使用论证的听力理解任务效度研究[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0年


  本文关键词:高考英语听后口头复述任务效度论证研究,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本文编号:264652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oufeilunwen/rwkxbs/264652.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e206a***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