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桃花扇》接受史研究

发布时间:2017-04-05 18:08

  本文关键词:《桃花扇》接受史研究,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摘要】:《桃花扇》自问世后,便深受民众喜爱。本文力争在前人研究之基础上对二十世纪前《桃花扇》接受情况进行全面梳理与考察。从微观上,主要探究对《桃花扇》自刊刻以来,,包括出版者、读者、改编者、观众等对《桃花扇》接受之状况及不同时期其各种经验、趣味、素养等综合形成对《桃花扇》接受之影响,及其知识结构、社会地位、时代变迁等因素对《桃花扇》接受之影响。在宏观上,主要对《桃花扇》各个时期各种方式接受进行探究,包括对《桃花扇》在各个时期文化政策、社会思潮、学风状况等具体进行考察,力求有理有据。本文以《桃花扇》逻辑接受为经,以历时性接受为纬,对《桃花扇》版本形态、舞台演出、文本批评、效仿改编及各种文体对剧作接受等问题进行全面阐释,主要分为以下五章: 第一章对《桃花扇》清代以降全本刊刻情况进行综合考察。《桃花扇》清代刊刻本主要分为介安堂刻本、西园刻本、沈氏刻本、嘉庆刻本、兰雪堂刻本和暖红室刻本等类型。此不同类型之刊刻本,其编次版式、眉批尾评、题评序跋等剧本体制形式均不同。本章对《桃花扇》不同刊刻本之剧本体制形式进行分类梳理、归纳与考察,以揭示各式各样《桃花扇》版本所传递出之接受信息。 第二章对有关《桃花扇》之演出与接受进行论述,勾勒清代以来观众对《桃花扇》之接受轮廓。由于演出场所之转变,观众身份之迥异,清代与近、现代演出之风格及观众之接受效果会有所不同。本章对清代与近、现代民众对《桃花扇》演出之差异性进行考述,以助于深入理解观众在不同历史时段接受《桃花扇》之心态和审美取向。 第三章对清代以降各个时期文人对《桃花扇》批评研究之具体情形进行阐释。清代文人墨客多以咏剧诗词这种带有较为明显自发性与随意性之批评方式,对《桃花扇》内容要旨、艺术风格及其创作原则等进行批评。民国时期,文人学者亦延续清代以来对《桃花扇》之简单批评方式而显得单薄,具有表层性与分散性之特征。真正对《桃花扇》进行学术研究肇始于建国以后,无论在批评样式及批评方法上,还是在批评内容上,皆取得较大成绩。本章勾勒清代以降读者批评《桃花扇》之轮廓,显示出不同历史时段不同读者身份接受之差异性。 第四章对后人改编《桃花扇》之作进行考述论评。现存晚清民国以来《桃花扇》改编本二十余种,本章对晚清民国及建国后的《桃花扇》改编本进行爬梳,探讨改编本之独特艺术特色,并阐述改编本出现之来龙去脉及其所蕴含之文化意义,从而展示《桃花扇》改编本呈现观众或读者接受中某些共性与基于改编者身份不同而带来差异性。 第五章论述各种文体创作对《桃花扇》接受之状况。《桃花扇》无论是思想精神还是艺术手法,在戏曲、小说、诗词、影视剧本等文体中皆可见其印迹。本章主要论述戏曲、小说、诗词及影视剧本对《桃花扇》接受之状况,并对其接受所蕴含之意义进行评析。
【关键词】:《桃花扇》 孔尚任 舞台艺术 传播 接受史
【学位授予单位】:山西师范大学
【学位级别】:博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5
【分类号】:I207.3
【目录】:
  • 摘要3-5
  • abstract5-12
  • 绪论12-20
  • 一、研究之缘起及其意义12
  • 二、研究现状及存在问题12-17
  • 三、研究思路与研究方法17-20
  • 第一章 从版本看《桃花扇》之接受20-66
  • 第一节 《桃花扇》刊本在清代20-30
  • 一、清康熙四十七年介安堂刻本21-22
  • 二、清康雍期间西园刻本22-23
  • 三、清乾隆七年沈氏刻本23-25
  • 四、清嘉庆间刻本25-26
  • 五、清光绪二十一年兰雪堂刻本26-28
  • 六、清末民初暖红室刻本28-29
  • 小结29-30
  • 第二节 《桃花扇》清代刊本之差异30-43
  • 一、编次版式30-32
  • 二、眉批尾评32-39
  • 三、题评序跋39-42
  • 小结42-43
  • 第三节 民国时期《桃花扇》刊本43-54
  • 一、案头本43-49
  • 1.民国十三年卢前注释本43-45
  • 2.民国二十一年朱太忙标点本45-49
  • 二、舞台本49-53
  • 1.民国十二年陶乐勤新式标点本49-51
  • 2.民国二十五年梁启超批注本51-53
  • 三、小结53-54
  • 第四节 建国以后《桃花扇》刊本54-60
  • 一、王季思、苏寰中、杨德平合注本54-56
  • 二、刘叶秋注本56-58
  • 三、楼含松、黄征、许建平校注本58-60
  • 小结60
  • 第五节 《桃花扇》版本传递之接受信息60-66
  • 小结65-66
  • 第二章 从清代以来演出看《桃花扇》之接受66-120
  • 第一节 《桃花扇》清代舞台之接受66-95
  • 一、清代各朝统治者对《桃花扇》舞台演出之接受67-70
  • 二、康雍期间文人士大夫对《桃花扇》舞台演出之接受70-79
  • 三、乾嘉期间文人士大夫对《桃花扇》舞台演出之接受79-85
  • 四、道光以降文人士大夫对《桃花扇》舞台演出之接受85-89
  • 五、清代普通民众对《桃花扇》舞台演出之接受89-94
  • 小结94-95
  • 第二节 改编本《桃花扇》近代舞台之接受95-108
  • 小结107-108
  • 第三节 改编本《桃花扇》现代舞台之接受108-120
  • 小结119-120
  • 第三章 批评视阈下《桃花扇》之接受120-170
  • 第一节 《桃花扇》在清代120-138
  • 一、康熙期间对《桃花扇》之批评121-125
  • 二、雍乾以降对《桃花扇》之批评125-133
  • 三、清末时期对《桃花扇》之批评133-137
  • 小结137-138
  • 第二节 《桃花扇》在民国138-152
  • 一、民国前期对《桃花扇》之批评138-144
  • 二、民国中期对《桃花扇》之批评144-149
  • 三、民国后期对《桃花扇》之批评149-152
  • 小结152
  • 第三节 建国以后《桃花扇》152-162
  • 一、建国初期对《桃花扇》之批评(1949-1962 年)152-154
  • 二、“文革前”期对《桃花扇》之论争(1962-1966 年)154-156
  • 三、八十年代前后对《桃花扇》之批评(1979-1989 年)156-160
  • 四、九十年代以来对《桃花扇》之批评(1990-1999 年)160-162
  • 小结162
  • 第四节 读者身份与《桃花扇》之接受162-170
  • 小结168-170
  • 第四章 从清以来的改编看《桃花扇》之接受170-212
  • 第一节 晚清民国《桃花扇》改编本概述170-179
  • 1.田汉戏曲改编本《新桃花扇》(以下简称“田曲本”)173
  • 2. 江荫香小说改编本《桃花扇演义》(以下简称“江小说本”)173-174
  • 3.徐碧云戏曲改编本《李香君》(又名《媚香楼》)174
  • 4.诸葛诚小说改编本《桃花扇》(以下简称“诸葛小说本”)174
  • 5.欧阳予倩京剧改编本、桂剧改编本及话剧改编本《桃花扇》174-175
  • 6.周贻白话剧改编本《李香君》(以下简称“周话剧本”)175-177
  • 7.麦友云话剧改编本《桃花扇全集》(以下简称“麦粤剧本”)177
  • 8.周彦话剧改编本《桃花扇》(以下简称“周话剧本”)177-178
  • 9.谷斯范小说改编本《新桃花扇》(以下简称“谷小说本”)178-179
  • 第二节 建国后《桃花扇》改编本考述179-195
  • 1.赵清阁越剧改编本《桃花扇》(以下简称“赵越本”)179-180
  • 2.邵慕水越剧改}璞尽短一ㄉ取罚ㄒ韵录虺啤吧墼奖尽保

    本文编号:287456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oufeilunwen/rwkxbs/287456.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76c4c***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