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汉语无基准差比式研究

发布时间:2017-04-05 18:11

  本文关键词:现代汉语无基准差比式研究,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摘要】:本文提出了以“最”、“比较”、“更”、“Adj.+比较差值”、“Adj.+一点儿(表要求)”、“越来越”、“越……越……”为比较标志的无基准差比式。如“他最高。”“这本书更贵。”之类。在分析大量现实语料的前提下,对无基准差比式的功能分布规律,语义、语用特点,以及生成、运用中的认知因素、相关的焦点问题、否定问题、主观性问题、与“了”共现产生的变异问题等,进行了多维度的研究。全文共分为十章,16万多字。第一章是绪论。从提出问题入手,初步介绍了本文的具体研究对象无基准差比式,即比较基准在句中不出现的差比式,本研究中的比较基准是相对于比较主体而言的参与比较的对象。确立了比较原型范畴的意义形式相结合的判别标准,即比较语义,比较标志的不可缺失性,以及比较结构的相对完整性。主要以功能语言学、认知语言学、语用学和构式语法为理论基础和研究范式。另外,绪论部分还对研究目的和研究的理论意义及实际意义作了概括说明。第二章是无基准差比式相关研究和理论述评,本章对笔者所见到的与无基准差比式有关的研究作了梳理和分析,主要涉及差比范畴研究、差比结构研究和标记研究等。并发现目前上述几个方面相结合的研究还有待加强。第三章是对无基准差比式结构义的研究,本章最重要的发现是无基准差比式的构式义和四大语义类别。本章在分析现实语料的基础上提出了无基准差比式的结构义。同时进行的相关研究还包括此结构的理据性和语义类别。关于如何确立构式意义,本研究同意并采纳Adele E. Goldberg的观点,即“构式的意义不是一个唯一固定的抽象意义,而是由多个密切联系的意义共同构成的一个家族”。无基准差比式的家族中心意义是:表达说话人对比较主体在比较点量值连续统(正U形曲线)中的高位定位(包括定点和位移)。在具体的无基准差比式实例中,主体所处位置由无基准差比式中的标志成分最终锁定。文中还对比区分了“最”类和“更”类,“更”类和“比较”类,“越来越”类和“越……越……”类的意义。无基准差比式的语义类别包括实际定点、象似定点、实际位移、象似位移。第四章是对无基准差比式功能和准入参数的研究。本章分别调查和展示了各类无基准差比式的功能分布情况,并对各类无基准差比式的准入参数进行统计分析,并进行对照研究。无基准差比式的主要功能是充当谓语性成分、定语性成分、补语性成分、状语性成分。能够大量进入无基准差比式的言语材料以形容词性成分、动词性成分(静态为主)、兼语短语为主,另有少量其他类别,如:名词性成分、副词性成分、主谓短语等。尤其值得指出的是,语料调查结果显示,可以进入“Adj.+比较差值”和“Adj.+一点儿(表要求)”的形容词性成分应该是性质形容词,如:大、小、好、多、快、慢之类。而状态形容词,如:硕大、微小、飞快、酷热、雪白等,则一般不被允许进入该结构。(另:“Adj.+比较差值”结构表达中有少量动宾短语,但也都有着强烈形容词性而非动态动词),这是因为这两种结构的构式义分别是“主体在比较点量值连续统中以指定距离高于某一指定位”和“要求主体移动到比较点量值连续统中某一指定高位”(见“无基准差比式结构义解析”章),而状态形容词所带有的描述性成份与结构中的“指定距离”会产生语义占位冲突,影响语义聚焦,造成定位困难。第五章是对无基准差比式的认知机制和语用动因研究。本章对无基准差比式的非典型性、有标记性、完型感知机制、视窗启闭状态、语用优势等进行了探讨。无基准差比式是非典型差比式,属于有标记的差比结构。完型感知是无基准差比式能够顺利运行的重要原因之一,相似原则、邻接原则、凸显原则等完型机制以及构式义的产生方式为无基准差比式的产生提供了认知基础。无基准差比式的语用动因涉及关联原则、信息原则、礼貌原则、易解码原则。视窗启闭状态是本章的一个研究重点,也是我们发现的无基准差比式的一个重要特点。在路径视窗中,通过有所选择的视窗启闭,无基准差比式提供了一个有所凸显和遮蔽的比较事件框架。当说话人选用无基准差比式进行表达时,比较主体、比较结果或差值的注意力视窗被开启。而对比较基准的注意力视窗被“隔断”,或者说“关闭”。在路径视窗系统中,无基准差比式的“起始视窗”全部关闭;四类定点无基准差比开启了“结果视窗”:采用的是终点观照,这是一种静态的视点投放方式,不关心过程,只着眼于静止的事件或状态变化终点。三类位移无基准差比同时开启了“中间视窗”和“结果视窗”。采用的是过程观照,这是一种动态的视点投放方式,不仅仅关心结果,也关心发展过程,视点持续投放到位移的整个过程中。第六章是对与无基准差比式有关的焦点问题的研究。本研究对此问题的探索主要集中于无基准差比式所在句子的焦点类型,焦点敏感算子,预设情况,整个无基准差比式系统的焦点特点等几个方面进行。无基准差比式是由副词引领的有标记差比结构,又常常是新信息所在,因此,大多数情况下,它在句子中都是焦点所在。无基准差比式在充当谓语时,主要是信息焦点(除了在答句复述上文时不是焦点);在充当定语、补语、状语等功能时是对比焦点;在充当插入语、表示递进关联等功能的时候,无基准差比式体现出了为数不多的去焦点化状态,此时,无基准差比式属于高于小句层面的话语标记成分,不作为焦点存在。此类主要是“最好”、“最起码”、“更何况”、“更不要说”等。本章还对无基准差比式的焦点敏感算子及其辖域等做了分类研究。总的来说,无基准差比式的焦点敏感算子可以分为三类,第一种是以明确标志词为焦点敏感算子的无基准差比式,其焦点敏感算子的辖域是后指的。第二种是以结构为焦点敏感算子的无基准差比式,其焦点敏感算子的辖域是内指的,此时的无基准差比式既是焦点敏感算子,又是焦点。在复述上文时,无基准差比式作为焦点敏感算子的地位会被更高层面的算子、结构、重音等夺取;从而被去焦点化,变成背景。第三类是表示插入语的“最”类和表示递进的“更”类,该类无基准差比式无论有无标点符号,其实都属于话语标记,负责引出焦点也就是其后面的部分。从这个意义上来说,它们的辖域也是后指的。第七章是对与无基准差比式有关的否定问题的研究,针对无基准差比式与典型的否定标记“不”、“没”共现时所受的高度限制性展开了一系列探索。本章最重要的发现包括:一是“最/比较/更/越+不……”是无基准差比式最强势的否定表达。而当否定词出现在前面时,往往表达反问、双重否定和反预期。二是“比较不”的可接受度问题。这个结构的语用目的主要是为了符合礼貌原则中的赞扬和同情准则。同时,使用还有语用限制,包括四个方面,一是主要用于对人或物的评价而非客观介绍;二是一般用“比较不+正能量词(褒义词/“增多义”词/“得到义”词)”代替“比较+负能量词”(贬义词/“减少义”词/“失去义”词);三是当“比较不”+负能量词时,一般都是参比项一边倒,全是负能量词,需要从中挑出相对正能量一些的成员的时候;四是多用于交际中的对方而非自己。严格来说有否定表达的只有“最”类、“更”类、“越来越”类、“越……越……”类这四类无基准差比式。若是以完全记录现实的方式来考察的话,“比较不”也是一部分人使用的新式无基准差比式否定表达,不过目前还没达到全民使用的范围。第八章是对无基准差比式主观性和主观化过程的研究。无基准差比式的主观性涉及视角表达、情感表达和认识表达三个方面。无基准差比式的关照方式是:凸显结果。无基准差比式所担负的情感表达,是钟情加移情过程共同作用下的产物。根据与“应该”共现时激活的“应该”两种情态意义的种类情况,我们分别对各类无基准差比式和“比”字结构进行了考察,结果显示,“比较”类和“最”类只能激活“应该”的认识情态意义;“Adj.+一点儿”(表要求)类只能激活“应该”的道义情态意义;“更”类、“越”类、“Adj.+比较差值”类在使用静态形容词时激活“应该”的认识情态意义,使用动态形容词时激活“应该”的道义情态意义。本研究还对主观性程度最高的“最”类和“比较”类的主观化过程做了分析探讨。“最”类和“比较”类的主观化过程主要是一个共时层面上的主观选择以实现交际目的的过程,说话人略去比较过程和基准,凸显大量,也就是比较结果。第九章分析了无基准差比式与“了”的共现情况。结果显示:“更”类、“越”两类、“最”类、“比较”类无基准差比式与句尾“了”共现,“Adj.+比较结果(非要求)”类无基准差比式与句尾“了”或者谓语后的“了”共现。无基准差比式与“了”结合实现历时化、有界化或者语气添加等过程。其中,历时化是指从共时表达转化成历时表达,比如“他更胖。”——“他更胖了。”有界化是指从无界的描述说明变成有界的比较。比如“高十米”与“高了十米”相比,前者是无阶段节点的状态描述,后者则是到某个阶段节点的结果比较。再比如“雨越下越大。”——“雨越下越大了。”是把历时过程的结果比较,发展成为阶段性结果的终极比较,如果下了三天雨,第二天比第一天大,第三天比第二天大,没有“了”的句子只关注持续的雨量变大过程,有“了”的句子关注的是到目前为止这个阶段“雨量持续变大”这个结果的实现。历时化和有界化之所以会发生,是因为“了”具有完成性,为变化的发生提供了动力。同时,无基准差比式隐去比较基准,为变化的发生提供了自由的空间和可能性。为变化的发生提供了动力。第十章是结语。对本研究进行了较为系统的总结,并提出了一些应用方面的设想和后续研究的方向。
【关键词】:无基准差比式 构式义 认知机制 语用优势 焦点 否定 主观性
【学位授予单位】:复旦大学
【学位级别】:博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4
【分类号】:H146
【目录】:
  • 中文摘要8-12
  • Abstract12-14
  • 第一章 绪论14-19
  • 1.1 研究问题的提出14-15
  • 1.2 研究对象15-16
  • 1.3 研究目的16-17
  • 1.4 研究意义17-18
  • 1.5 语料来源18-19
  • 第二章 相关研究述评和理论基础19-35
  • 2.1 相关研究述评19-26
  • 2.1.1 差比范畴研究19-21
  • 2.1.2 差比结构研究21-23
  • 2.1.3 副词研究23-25
  • 2.1.4 标记研究25-26
  • 2.2 理论基础26-35
  • 2.2.1 范畴论和去范畴化理论26-28
  • 2.2.2 认知语法28-30
  • 2.2.3 构式语法30-32
  • 2.2.4 会话含义理论及相关语用原则32-33
  • 2.2.5 关联理论33-35
  • 第三章 无基准差比式结构义解析35-56
  • 3.1 引言35
  • 3.2 研究范式35-36
  • 3.3 无基准差比式的构式义36-40
  • 3.4 无基准差比式的理据性40-41
  • 3.5 无基准差比式的语义类别41-54
  • 3.5.1 实际定点42-45
  • 3.5.2 象似定点45-49
  • 3.5.3 实际位移49-51
  • 3.5.4 象似位移51-54
  • 3.6 小结54-56
  • 第四章 无基准差比式功能及准入参数56-93
  • 4.1 引言56-57
  • 4.2 “最”类无基准差比式功能及准入参数研究57-61
  • 4.2.1 “最R”的功能分布统计分析57-59
  • 4.2.2 “最R”准入语类限制59-61
  • 4.3 “比较”类无基准差比式功能及准入参数研究61-68
  • 4.3.1 “比较R”的功能分布统计分析61-64
  • 4.3.2 “比较R”准入语类限制64-68
  • 4.4 “更”类无基准差比式功能及准入参数研究68-74
  • 4.4.1 “更R”的功能分布统计分析68-72
  • 4.4.2 “更R”准入语类限制72-74
  • 4.5 “越”类无基准差比式功能及准入参数研究74-84
  • 4.5.1 “越来越R”的功能分布统计分析74-76
  • 4.5.2 “越来越R”准入语类限制76-80
  • 4.5.3 “越……越……”的功能分布统计分析80-82
  • 4.5.4 “越……越……”准入语类限制82-84
  • 4.6 “Adj.+比较差值”类无基准差比式功能及准入参数研究84-89
  • 4.6.1 “Adj.+比较差值”的功能分布统计分析84-87
  • 4.6.2 “Adj.+比较差值”准入Adj.类别限制87
  • 4.6.3 “Adj.+一点儿(表要求)”的功能分布统计分析87-88
  • 4.6.4 “Adj.+一点儿(表要求)”准入Adj.类别限制88-89
  • 4.7 小结89-93
  • 第五章 无基准差比式的产生机制和使用动因93-115
  • 5.1 引言93-94
  • 5.2 完型认知的力量94-99
  • 5.2.1 相似——无基准差比式可以被理解的认知奥秘94-95
  • 5.2.2 邻接——无基准差比式需要被使用的认知奥秘95-97
  • 5.2.3 凸显——无基准差比式能够被青睐的认知奥秘97-99
  • 5.3 构式的力量99-100
  • 5.4 无基准差比式比较框架视窗启闭状态100-105
  • 5.5 无基准差比式的语用优势105-112
  • 5.5.1 关联基础105-107
  • 5.5.2 符合信息原则(Information principal)107-108
  • 5.5.3 符合礼貌原则(Politeness principal)108-110
  • 5.5.4 符合语篇连贯要求110-111
  • 5.5.5 实现语篇修辞意图111-112
  • 5.6 小结112-115
  • 第六章 无基准差比式的焦点115-136
  • 6.1 引言115-117
  • 6.2 无基准差比式焦点类型及论证117-125
  • 6.2.1 无基准差比式的焦点类型117-123
  • 6.2.2 无基准差比式对比焦点类型论证123-125
  • 6.3 焦点敏感算子和辖域问题125-128
  • 6.3.1 词语类焦点敏感算子的辖域125-126
  • 6.3.2 结构类焦点敏感算子的辖域126-127
  • 6.3.3 话语标记的辖域127-128
  • 6.4 无基准差比式的预设情况128-131
  • 6.5 无基准差比式的聚焦特性131-134
  • 6.6 小结134-136
  • 第七章 无基准差比式的否定136-172
  • 7.1 引言136
  • 7.2 问题提出136-138
  • 7.3 无基准差比式与“不”和“没”的共现分布138-146
  • 7.4 无基准差比式否定表达特点解析146-152
  • 7.5 无基准差比式否定表达语类准入限制152-170
  • 7.5.1 “更没/没有(副词)”、“更不”后接语类准入限制153-157
  • 7.5.2 “最不”后接语类准入限制157-160
  • 7.5.3 “越来越不”后接语类准入限制160-162
  • 7.5.4 “越……越不”后接语类准入限制162-165
  • 7.5.5 “比较不”后接语类准入限制及可接受条件165-170
  • 7.6 小结170-172
  • 第八章 无基准差比式的主观性和主观化172-198
  • 8.1 引言172
  • 8.2 语言的主观性172-173
  • 8.3 无基准差比式的主观性和量的表达173-177
  • 8.4 无基准差比式的视角表达177-181
  • 8.5 无基准差比式的情感表达181-188
  • 8.6 无基准差比式的认识表达188-193
  • 8.7 “最”类、“比较”类无基准差比式产生的主观化过程193-197
  • 8.8 小结197-198
  • 第九章 无基准差比式与“了”的共现198-209
  • 9.1 引言198-199
  • 9.2 句尾“了”与“更”类无基准差比式的共现199-201
  • 9.3 句尾“了”与“越”两类无基准差比式的共现201-203
  • 9.4 句尾“了”与“最”类、“比较”类无基准差比式的共现203-204
  • 9.5 “了”与“Adj.+比较结果(非要求)”类无基准差比式的共现204-206
  • 9.6 历时化和有界化的过程206-207
  • 9.7 小结207-209
  • 第十章 结语209-217
  • 参考文献217-234
  • 后记234-235

【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刘颖;现代汉语中几种表示相同比较的句式[J];安徽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0年03期

2 柴生秦;论句子的预设及其预设的满足[J];北京师范大学学报;1990年06期

3 任龙波;;参与者交互视窗理论对时态的认知解释[J];长春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年06期

4 戴浩一;叶蜚声;;以认知为基础的汉语功能语法刍议(上)[J];国外语言学;1990年04期

5 戴浩一;叶蜚声;;以认知为基础的汉语功能语法刍议(下)[J];国外语言学;1991年01期

6 方立;;“无规则”语法与“有规则”语法——当前美国理论语言学中的重大争论[J];国外语言学;1992年03期

7 沈家煊;实词虚化的机制──《演化而来的语法》评介[J];当代语言学;1998年03期

8 李蓝;现代汉语方言差比句的语序类型[J];方言;2003年03期

9 贺又宁;现代汉语比较句的结构特色与语用制约试析[J];贵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1年03期

10 陈炳迢;现代汉语的句型系统[J];复旦学报(社会科学版);1981年S1期


  本文关键词:现代汉语无基准差比式研究,,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本文编号:287468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oufeilunwen/rwkxbs/287468.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42388***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