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文化创意企业创意效率研究

发布时间:2017-04-06 07:06

  本文关键词:中国文化创意企业创意效率研究,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摘要】:文化创意产业起源于20世纪末英国的创意经济,它超越了传统文化产业,强调依靠人的天赋和创意,对文化、社会、科技等资源加以综合利用,形成以知识产权为特征的创意成果,生产高附加值文化创意产品和服务,是国际公认的21世纪的“朝阳产业”之一。文化创意产业不仅带动经济发展,为社会创造财富和就业,满足人们日益扩大的精神文化需求,还由于其能耗小、污染少的优势,使其有利于带动产业升级和提升经济发展质量。在知识经济背景下,创意产业在全球范围内取得了迅猛发展。自2006年以来,我国政府也积极采取措施推动文化创意产业发展,并已经将其确立为国家战略性新兴产业。党的十八大报告提出要将文化产业发展为国民经济支柱产业,国内各地先后出台地方政策扶持文化创意产业发展,使该产业呈现全面爆发态势,文化创意企业数量和从业人员也在逐年增多。但中国文化创意企业的发展仍然面临创意不足的困境。创意经济实质是以创意为主要驱动力的经济形态,创意在文化创意企业中的这种核心地位,是与在一些传统的行业或领域中创造性仅处于附属地位的情况是绝不相同的。文化创意企业创意活动的特点与传统产业或高技术产业中的创新活动也存在一定的差异。当前“创意不足”仍然是制约文化创意企业发展的头号顽疾。在我国文化创意产业发展起步较晚,发展时间短,政策、法规、市场及各种相关资源正在不断完善的大环境下,如何有效地评价文化创意企业的创意活动、并更好的提高企业创意能力,成为加速产业发展的关键问题。本文的研究从效率的角度寻找到了突破口。现阶段,国内外关于创意经济的理论和实践研究成果主要从产业政策、产业集聚、创意阶层、融资渠道、产业与经济发展的关系、产业价值链等宏观和中观层面展开研究,但对微观层面的文化创意企业的创意活动研究不足,对其创意活动的效率问题关注更少,其研究的广度、深度仍然滞后于产业发展的实际需求。国内外现有对创新效率的研究颇多,但大多以高技术产业和一般工业行业为研究对象,而对于作为战略性新兴产业的文化创意产业关注极少,仅有的寥寥几篇相关文献,并没有深刻辨析创意活动与一般技术创新活动的区别,更缺乏对创意效率及其影响因素、创意效率与企业成长之间的联系的深入探讨,同时存在研究对象界定狭窄、概念辨析不明、研究视角较为单一等不足。鉴于创意对于文化创意企业的生存和发展具有核心推动作用,面对国内文化创意企业创意不足的现实困境,和已有文献对文化创意企业创意活动及其效率的理论和实践研究、尤其是定量研究的缺乏,本文的研究针对“中国文化创意企业创意效率”这一研究对象,沿着“是什么——怎么样——前因——后果”这一逻辑顺序层层深入地对以下四个方面的问题展开探讨:(1)怎样理解文化创意企业的创意效率?(2)我国文化创意企业的创意效率的状况如何?(3)哪些因素会影响中国文化创意企业的创意效率?(4)创意效率对文化创意企业的成长性存在怎样的影响?围绕上述研究问题,本文的主要研究内容包括:(1)为科学认识文化创意企业的创意活动及其效率,围绕“如何理解文化创意企业创意效率的内涵”这一议题,基于对文化创意企业的界定、特点和创意能力的理解,辨析了文化创意企业创意与其他企业创新的区别和联系,阐释了创意过程与企业价值增值过程双循环原理,基于上述分析和效率理论提出了创意效率的内涵,并进一步分析了创意过程的投入与产出特点,为下文构建创意效率评价指标体系提供了依据。(2)构建了创意效率投入产出指标体系,基于2010-2013年我国a股135家文化创意上市公司数据,从静态和动态双重视角对创意效率进行评价。首先运用dea-bcc模型从静态角度对文化创意企业创意效率进行测评、分解与分析,并对不同区域、不同行业的创意效率进行比较研究。但静态评价仅仅是对同一时期、一定技术条件下的创意效率值作水平式分析,并不能探讨决策单元在不同时期、不同技术条件下的效率变动。而我国文化创意产业近年来发展迅猛,处于快速变化状态。因此,本文进一步采用rd-malmquist指数模型对上述样本的创意效率进行动态评价,探讨了不同时期、不同技术水平下样本企业的创意效率变化,从多角度、全面地展现了近年来我国文化创意企业的创意效率状况。(3)实证研究我国文化创意企业的创意效率的影响因素。从企业的基本情况、内部运营能力、股权结构、政府资金支持、知识产权保护、文化消费市场、信息化程度七个方面分析了影响我国文化创意企业创意效率的企业内外部因素,提出相应假设和变量指标,并基于我国a股3个年度共386个文化创意上市公司样本观测点的数据,以本文第四章测算所得的创意效率静态评价结果为因变量,运用tobit回归模型对影响因素进行实证检验,较为系统和全面地验证了影响文化创意企业创意效率的原因。(4)实证研究我国文化创意企业创意效率对企业成长性的影响。基于创意经济理论、创新理论和企业成长的核心能力理论,提出了文化创意企业创意效率对企业成长性的影响的三方面研究假设及其子假设,并基于中国文化创意上市公司数据,运用面板回归模型检验了创意效率对企业的市场成长性和规模成长性的影响,运用分位回归模型检验了不同成长阶段下创意效率对企业市场成长性的影响差异,较为深入地揭示了创意效率对文化创意企业成长的作用,同时深入探讨了创意效率各个分解指数对企业成长性的影响。本文所选择的研究对象——“文化创意企业的创意效率”,将对创意经济的理论和实证研究视角从产业层面引入创意经济主体微观领域的核心价值创造活动,并主要在以下几方面有所创新:(1)明确辨析了文化创意企业创意效率的内涵与本质特征,据此构建了创意效率评价指标,并突破了以往相关研究中评价视角较为单一的不足,运用DEA-BCC方法和Malmquist指数法,分别从静态和动态双重视角对2010-2013年中国A股135家文化创意上市公司的创意效率进行评估、分解和比较研究,较为全面、系统、真实地反映了我国文化创意企业创意效率状况,为正确评价和提高我国文化创意企业创意能力,制定发展政策提供有力的参考。(2)从企业内部的运营能力、股权结构,企业外部的政府资金支持、知识产权保护、文化消费市场和信息化程度等七个方面提出13个创意效率影响因素指标,基于中国A股3个年度386个文化创意上市公司样本观测点的数据,运用Tobit回归方法,实证检验了影响中国文化创意企业创意效率的因素,弥补了以往相关研究微观视角的缺失和影响因素探讨不够系统全面的现状,为提高我国文化创意企业创意效率、制定产业政策和改善产业环境提供理论和实证依据。(3)基于创意经济理论、创新理论和企业核心能力理论,提出了关于文化创意企业创意效率对企业成长性的影响的三方面研究假设,基于2011-2013年中国135家文化创意企业A股上市公司平衡面板数据,综合运用面板回归模型和分位回归模型实证检验了上述假设。相对于以往关于创新与企业成长关系问题的探讨,本文的研究,一是将“创意”这样一种与以往不同的企业创新模式引入该问题的研究;二是突破以往单一的采用创新投入指标或产出指标作为自变量的做法,首次实证检验了创意“效率”对企业成长的影响,以及这种影响在企业不同成长阶段中的差异;三是深入探讨了创意效率的各个分解指数对企业成长性的影响,得出了丰富的实证结论。通过理论构建和实证检验,本文对中国文化创意企业创意效率的现状及其前因后果进行了较为系统、深入的探索,有助于丰富和发展创意经济理论、创新理论以及企业成长理论的研究,并对中国文化创意企业提升创意效率、促进企业成长,以及为政府部门制定产业政策、改善产业环境提供指导和借鉴。
【关键词】:文化创意企业 创意效率 效率评价 影响因素 企业成长
【学位授予单位】:中国矿业大学(北京)
【学位级别】:博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5
【分类号】:G124
【目录】:
  • 摘要5-8
  • Abstract8-17
  • 第一章 绪论17-29
  • 1.1 研究背景、问题及意义17-22
  • 1.1.1 研究背景17-19
  • 1.1.2 研究问题19-20
  • 1.1.3 研究意义20-22
  • 1.2 研究内容、框架与方法22-26
  • 1.2.1 研究内容22-23
  • 1.2.2 研究框架23-25
  • 1.2.3 章节安排25
  • 1.2.4 研究方法25-26
  • 1.3 创新点26-29
  • 第二章 基础理论与文献综述29-49
  • 2.1 文化创意产业概念的衍生与辨析29-31
  • 2.2 相关基础理论31-40
  • 2.2.1 创意经济理论31-33
  • 2.2.2 创新理论33-34
  • 2.2.3 效率评估理论34-38
  • 2.2.4 现代企业成长理论38-40
  • 2.3 相关文献回顾40-45
  • 2.3.1 创新效率相关研究40-42
  • 2.3.2 创新效率影响因素的相关研究42-43
  • 2.3.3 创新与企业成长关系的相关研究43-45
  • 2.3.4 文化创意企业创意效率的相关研究45
  • 2.4 文献评价45-49
  • 第三章 文化创意企业创意效率的内涵49-61
  • 3.1 文化创意企业及其核心能力49-52
  • 3.2 文化创意企业创意与其他企业创新的区别与联系52-55
  • 3.3 文化创意企业创意效率的内涵55-60
  • 3.3.1 创意过程与价值增值过程的双循环原理55-58
  • 3.3.2 创意效率的内涵及其评价的作用58-59
  • 3.3.3 创意投入与产出的特点59-60
  • 3.4 本章小结60-61
  • 第四章 文化创意企业创意效率静态评价61-79
  • 4.1 假设前提与研究方法61-62
  • 4.1.1 研究假设前提61
  • 4.1.2 DEA-BCC模型61-62
  • 4.2 样本、变量与数据62-68
  • 4.2.1 样本选取与数据来源62-64
  • 4.2.2 变量设计与数据处理64-67
  • 4.2.3 相关分析与描述统计67-68
  • 4.3 创意效率静态评价结果分析68-76
  • 4.3.1 整体分析68-70
  • 4.3.2 区域分析70-74
  • 4.3.3 行业分析74-76
  • 4.4 本章小结76-79
  • 第五章 文化创意企业创意效率动态评价79-93
  • 5.1 RD-Malmquist指数法79-80
  • 5.2 样本、变量与数据80
  • 5.3 创意效率动态评价结果分析80-91
  • 5.3.1 整体分析81-83
  • 5.3.2 区域分析83-87
  • 5.3.3 行业分析87-91
  • 5.4 本章小结91-93
  • 第六章 文化创意企业创意效率的影响因素研究93-111
  • 6.1 影响因素分析与研究假设93-98
  • 6.1.1 企业内部影响因素93-95
  • 6.1.2 企业外部影响因素95-98
  • 6.2 变量与数据98-101
  • 6.2.1 样本选取与数据来源98
  • 6.2.2 变量定义与描述统计98-100
  • 6.2.3 自变量相关性分析100-101
  • 6.3 研究方法与模型设定101-103
  • 6.3.1 Tobit模型101-102
  • 6.3.2 回归模型设定102-103
  • 6.4 实证结果分析103-109
  • 6.5 本章小结109-111
  • 第七章 文化创意企业创意效率对企业成长性的影响研究111-139
  • 7.1 引言111-112
  • 7.2 理论分析与假设112-118
  • 7.2.1 创意效率对企业市场成长性的影响113-114
  • 7.2.2 不同成长阶段下的创意效率对企业市场成长性的影响114-116
  • 7.2.3 创意效率对企业规模成长性的影响116-118
  • 7.3 研究设计118-125
  • 7.3.1 样本选取与数据来源118
  • 7.3.2 变量设计与指标选取118-122
  • 7.3.3 模型设定与选择122-125
  • 7.4 实证结果分析125-136
  • 7.4.1 变量的统计描述125-127
  • 7.4.2 创意效率对企业市场成长性的影响检验127-130
  • 7.4.3 不同成长阶段下的创意效率对企业市场成长性的影响检验130-133
  • 7.4.4 创意效率对企业规模成长性的影响检验133-136
  • 7.5 本章小结136-139
  • 第八章 结论与展望139-143
  • 8.1 主要结论139-141
  • 8.2 本文不足与研究展望141-143
  • 参考文献143-153
  • 致谢153-155
  • 作者简介155-156

【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郑逸芳;王姿燕;苏时鹏;华启清;黄森慰;陈彬彬;;福建省农业科技创新效率分析[J];科技和产业;2010年06期

2 李婧;谭清美;白俊红;岳良运;;中国区域创新效率的随机前沿模型分析[J];系统工程;2009年08期

3 冯根福;刘军虎;徐志霖;;中国工业部门研发效率及其影响因素实证分析[J];中国工业经济;2006年11期

4 樊琦;韩民春;;政府R&D补贴对国家及区域自主创新产出影响绩效研究——基于中国28个省域面板数据的实证分析[J];管理工程学报;2011年03期

5 张维迎;周黎安;顾全林;;高新技术企业的成长及其影响因素:分位回归模型的一个应用[J];管理世界;2005年10期

6 胡凯;吴清;胡毓敏;;知识产权保护的技术创新效应——基于技术交易市场视角和省级面板数据的实证分析[J];财经研究;2012年08期

7 戴魁早;刘友金;;市场化进程对创新效率的影响及行业差异——基于中国高技术产业的实证检验[J];财经研究;2013年05期

8 刘伟;李星星;;中国高新技术产业技术创新效率的区域差异分析——基于三阶段DEA模型与Bootstrap方法[J];财经问题研究;2013年08期

9 吴承忠;李雪飞;;文化创意产业集聚区发展中的问题及其解决措施[J];城市问题;2013年10期

10 冯根尧;肖维歌;;中国区域创意产业创新效率的动态演化研究[J];西北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年03期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8条

1 金建培;中国上市公司治理结构与成长性[D];浙江大学;2010年

2 郭梅君;创意产业发展与中国经济转型的互动研究[D];上海社会科学院;2011年

3 关祥勇;创意企业与创意产业的共同演化研究[D];西北大学;2011年

4 杨顺元;经济增长中效率测度的参数与非参数方法比较研究[D];天津大学;2009年

5 黄斌;北京文化创意产业空间演化研究[D];北京大学;2012年

6 孙洁;文化创意产业集聚动力机制研究[D];上海社会科学院;2012年

7 刘玉瀛;我国钢铁业的并购重组、市场结构及产业效率研究[D];南开大学;2012年

8 林i吅,

本文编号:288435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oufeilunwen/rwkxbs/288435.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63e75***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