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仰佛教的动机、认知与行为的中—越比较

发布时间:2017-04-06 07:08

  本文关键词:信仰佛教的动机、认知与行为的中—越比较,,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摘要】:宗教信仰是超越时空的一种精神现象,无论是古代的哪个种族还是现代的何种社会阶层,无论国内还是国外,无论处于世界的何地,宗教信仰都构成了人类精神生活不可或缺重要的一部分。宗教信仰关涉的层面极其广泛,本文主要就中-越两国佛教信徒信仰佛教的动机、认知和行为加以比较研究。在社会转型时期,人们对宗教信仰的需求增加,我们需要更深入地理解人们为何信仰佛教,需要更深入地了解何种因素直接或间接的影响了其佛教行为。因此,本文试图采用实证的研究方法研究中越佛信徒接触佛教的机缘及其影响的基本原因,借此冀使人们对佛教获得新的见解和认识。论文在前人研究所取得的成果基础上,结合本人多年从教工作和修持的经验来探讨、研究和分析两国信徒信教的心理动机、信徒对佛教教义的认知和对佛教行为的影响状况,由此可以看出两国信徒们接触佛教的动机对佛教认识和行为的影响及三者间存在的微妙关系。论文从现代佛教信徒信教动机入手,并围绕着探究佛教信仰心理动机对佛教认知和佛教行为的影响而展开,论文关涉内容及整体框构,分述如下。第一章:绪论,包括“相关文献综述”、“问题提出与研究假设”、“国内外宗教信仰的有关理论回顾”等内容。文献综述部分主要关涉:动机概念的概括,心理学界对动机的界定,佛教对动机的界定,对动机的缘起加以辨析和深入(包括动机论及派别,动机的种类,动机及其他相关理论的解释);“问题提出与研究假设”部分则涉及研究意义、研究方法及研究工具等内容;“国内外宗教信仰的有关理论回顾”部分,主要对中国大陆和港、台佛教信仰及越南佛教信仰的相关文献作了简要梳理,由此可以看出当前研究所取得的进展及其不足之处。第二章分为二节:第一节对中-越佛教徒信仰佛教的动机的现状和构想进行详细阐释,并对佛教信仰者的信仰动机及信徒对佛教认知及佛教行为的影响等因素进行理论的界定、辨析、定位。第二节对中-越佛教徒实际的信仰动机的状况。同时通过两国对佛教信仰的动机相关研究的文献进行归纳、回顾及总结。在中国寻找到相关的文献对佛教信仰动机虽然有实践研究,但是大多数都是针对大学生或者青少年群体为主,虽然有针对性但没有普遍性;对不同国别佛教信仰者宗教性动机研究少之又少。所以笔者以越南的南越和中越及几个行政地区的被试为代表调查对象,中国各地总共13个城市为研究对象。进行设计问卷调查并分析结果,比较现代中国佛教信仰者与现代越南佛教信仰者在信仰佛教的动机对佛教教义的认知程度及实践行为的差异原因,并对量表提出了新的角度。第三章内容包含三个研究:第一研究、中-越两国佛教徒信仰佛教动机的问卷编制。本研究采用现代心理学研究方法与佛教思想相结合编制问卷。自拟了79个题项,组成佛教徒信仰佛教动机的初试问卷,对570名越南信仰者和604中国信徒施测。通过项目分析和探索性因素,筛选题项后,得出了三个清晰明确的维度:外在-宗教性动机、内在-宗教性动机和宗教性-非动机。通过验证性因素分析,最终确定了《中越佛教徒信仰佛教的动机的问卷》,正式问卷包含三个维度,共30个题项,问卷的信度和效度均达到了良好的水平。第二研究、中越佛教徒对佛教的认知问卷编制,本研究的流程跟第一研究相同。对两国1389名佛教徒进行正式施测,对收回并筛选出1119份有效数据进行统计分析。该研究内容也分为三个维度:佛教徒对佛陀形象的认知、对法宝的认知及对僧宝的认知三个部分。第三研究、佛教徒对佛教行为的影响,该研究也采用现代宗教心理学研究方法及借鉴前者所设计的宗教行为的问卷,针对两国信徒进行编制问卷,该量表分为三个维度:个人体验型的行为、佛教护法型的行为和社会贡献型的行为。运用相关分析、因素分析和信效度分析等验证两国佛教徒信仰佛教动机、对佛教教义的认知程度与佛教实践行为之间关系。第四章:在第三章的研究结果的基础上,采用T检验分析两国佛教信仰在佛教宗教特性方面的差异。主要在量化研究结果的基础上,从信仰动机、信仰途径、佛教认知和佛教行为三个方面,进一步对不同性别、年龄、专业、是否信仰等12个基本状况进行T检验分析比较和讨论。本章以佛教实际状况与科学的研究方法相结合,对不同文化背景、不同文化程度及不同信教年限的被试信徒等进行差异比较,借此希望能对两国佛教徒信教动机状况达成更为深刻的了解。第五章:在上述量化研究结果的基础上,结合访谈和半开放式问卷设计访谈资料。该研究内容围绕着佛教徒接触佛教的主要动机和途径,在接触佛教之前和学佛之后对自己的生活是否改变和提升,并仔细地了解两国佛教徒在宗教性的生活层面如何坚定自己的信仰和发挥自我的心灵生活。两国信仰者对佛教的选择意愿、理解程度及实践行动如何对其基本资料有很大的相关。第二部分运用相关分析和回归分析验证佛教徒佛教信仰动机、认知及行为之间的关系。从分析的结果得知该量表中的各维度之间是否存在相关,并讨论及提出最后的结论。第六章:将上述分析结果再一次进行梳理和总结:其结果由前述的量性研究所显示,将其归纳和总结下,尝试看本研究的相关性,从动机可以预测人的行为或相反,也就是说从行为背后的动机可以预测信众对教义的认知程度。本研究的理论成果包括两个方面,即研究课题的理论创新与测试结果的实际效用。首先,采用新的研究视角更全面地认识佛教宗教性的特点,使用普通术语来解释佛教行为背后的心理动机,并由信众的佛教行为来预测其对佛教认知,为佛教实证的解释提供了全新视角。影响佛教行为的社会性、神秘性和崇拜性的因素很多。包括现代性的信息传输者、媒体的新闻及社会特定的情境。由此了解信仰者接触佛教是否功利性行为,并就佛教信仰者对自己如何消减死亡关切与死亡恐惧进行阐述。本章属总结性质,就整个研究做总讨论与总结论,归纳出本文研究的主要结论和成果。本章对中越两国信徒接触佛教最初的动机及影响因素原因再次进行了说明和讨论。同时论述了研究的创新之处,主要是将本文研究结果进行梳理,对本研究的理论创新点和研究结论做出最后的综合,并提出研究结论所具有的针对性和可应用性。
【关键词】:心理学 佛教信仰 佛教认知 宗教行为 佛教徒
【学位授予单位】:福建师范大学
【学位级别】:博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5
【分类号】:B948
【目录】:
  • 摘要3-6
  • Abstract6-12
  • 第一章 绪论12-38
  • 第一节 相关文献综述13-26
  • 1.1 相关动机概念的界定14-16
  • 1.2 动机种类及其理论的进展16-19
  • 1.3 动机与相关理论的辨析19-22
  • 1.4 宗教行为的概念界定22-24
  • 1.4.1 宗教行为的概念22-23
  • 1.4.2 宗教行为的相关理论23-24
  • 1.5 宗教认知及相关理论的概述24-26
  • 第二节 国内-外宗教信仰的有关理论回顾26-38
  • 1.1 中国的相关研究26-33
  • 1.2 港、台对佛教信仰的相关文献33-34
  • 1.3 越南佛教信仰的相关研究34-35
  • 1.4 中越佛教徒信仰佛教的现状35-37
  • 1.5 当前已有研究的不足37-38
  • 第二章 信仰佛教动机、认知及行为的中越研究构想38-48
  • 第一节 问题提出与理论构想38-41
  • 2.1 问题提出38-39
  • 2.2 研究目标39
  • 2.3 研究意义39-40
  • 2.4 研究方法40
  • 2.5 研究对象40-41
  • 第二节 信仰佛教动机、认知及行为的中越研究构想41-48
  • 2.1 信仰佛教的界定、剖析及定位41-44
  • 2.2 佛教信仰的辨析44-45
  • 2.3 信、解、行在佛法中的定位45-48
  • 第三章 中-越信仰者信仰佛教的动机、认知及行为相关量表的编制48-92
  • 研究一 中-越信仰者信仰佛教的动机量表的编制48-66
  • 3.1 前言48
  • 3.2 研究目的48
  • 3.3 研究方法48-49
  • 3.4 研究进程49-50
  • 3.5 研究结果50-51
  • 3.6 研究小结51-57
  • 3.7 研究结果57-65
  • 3.8 研究小结65-66
  • 研究二 中-越信徒对佛教教义的认知量表编制66-79
  • 3.1 前言66
  • 3.2 研究目的66
  • 3.3 研究进程66-69
  • 3.4 研究结果69-77
  • 3.5 研究小结77-79
  • 研究三 中越佛信徒佛教行为的量表编制79-92
  • 3.1 前言79
  • 3.2 研究目的79-80
  • 3.3 研究过程80-82
  • 3.4 研究结果82-89
  • 3.5 研究小结89-92
  • 第四章 信仰佛教的动机对认知和行为的影响比较92-130
  • 第一节 中越佛教徒在基本状况比较92-125
  • 4.1 研究对象92
  • 4.2 研究方法92-93
  • 4.3 研究程序及结果93-119
  • 4.5 研究讨论119-125
  • 第二节 佛教信仰动机、认知和行为的中介、回归分析中-越比较125-130
  • 4.1 研究目的125
  • 4.2 研究工具125
  • 4.3 研究程序125-128
  • 4.5 研究小结128-130
  • 第五章 信仰佛教的动机、认知与行为的质性中-越比较130-162
  • 5.1 研究目的130
  • 5.2 研究方法130-131
  • 5.3 研究对象131-133
  • 5.4 研究程序133-144
  • 5.5 研究讨论144-159
  • 5.6. 研究小结159-162
  • 第六章 总讨论与总结论162-186
  • 前言162
  • 第一节 研究总讨论162-182
  • 6.1 中-越佛教信仰者在信仰佛教的特征之差异162-168
  • 6.2.中-越佛教信仰者在信仰佛教的动机之差异168-173
  • 6.3 中-越佛教徒对佛教兰藏圣典的认知之差异173-178
  • 6.4 中-越佛教徒对佛教行为的影响比较研究178-182
  • 第二节 研究结论182-186
  • 6.1 总结论182-183
  • 6.2 研究创新之处183-184
  • 6.3 研究不足之处184
  • 6.4 今后研究的展望184-186
  • 参考文献186-194
  • Ⅰ. 中国文献186-191
  • Ⅱ. 台湾文献191-192
  • Ⅲ. 越南文献192-194
  • 附录194-234
  • 附录1 中国访谈194-206
  • 附录2 越南访谈206-218
  • 附录3 中国调查问卷218-226
  • 附录4 越南问卷226-234
  • 攻读学位期间承担的科研任务与主要成果234-236
  • 致谢236-238
  • 个人简历238-242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周恩来;;不信教的和信教的要互相尊重(摘录)[J];法音;1986年03期

2 金建锋;;论宋代妇女与佛教[J];哈尔滨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年06期

3 哈迎飞;论“五四”作家与佛教文化的关系[J];江海学刊;2003年05期

4 陈全忠;创办“佛教药圃”刍议[J];法音;1995年02期

5 丹珠昂奔;;论佛教与藏族文学[J];西藏研究;1985年01期

6 黄东桂;宋金霞;;佛教人生观探微[J];广西社会主义学院学报;2006年01期

7 韩锋;浅谈金上京地区佛教的流行[J];黑龙江农垦师专学报;2003年03期

8 郑钦地;佛教在美国[J];世界宗教资料;1994年03期

9 徐伊;;台湾佛教禅修之旅[J];风景名胜;2012年09期

10 陈俊谋;试论摩尼教在回鹘中的传播及其影响[J];中央民族学院学报;1986年01期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2条

1 雷晓丽;在家学佛者的婚姻抉择[N];中国民族报;2009年

2 张世辉;仡佬族:以竹为姓的民族[N];中国民族报;2005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条

1 邓氏事;信仰佛教的动机、认知与行为的中—越比较[D];福建师范大学;2015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2条

1 扎西彭措;试论五戒在西藏社会中所起的作用[D];西藏大学;2009年

2 秦玉琴;宋代女性的佛教“空门生活”探微[D];华中师范大学;2007年


  本文关键词:信仰佛教的动机、认知与行为的中—越比较,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本文编号:288448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oufeilunwen/rwkxbs/288448.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20305***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