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劳动伦理思想的哲学研究

发布时间:2017-04-07 11:17

  本文关键词:马克思劳动伦理思想的哲学研究,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摘要】:马克思劳动哲学由劳动本体论、劳动辩证法、劳动历史观、劳动伦理思想组成。劳动本体论、劳动辩证法、劳动历史观是马克思劳动伦理思想的本体论、方法论、历史观基础,劳动伦理思想是劳动本体论、劳动辩证法、劳动历史观的伦理归宿。马克思运用劳动历史观对人类劳动伦理关系的发展变化规律进行了深刻揭示。劳动伦理关系随着人类劳动生产力和劳动关系的发展变化而变化,随着劳动伦理关系的变化,人们的道德观念和道德行为也会发生根本性变化。资本主义社会劳动关系的形成以社会化大生产、市场经济体制为基础。劳资关系是资本主义社会最主要的劳动关系,这种劳动关系形式上看似平等公正,但其伦理内涵实质上不平等、不公正。资本家无偿占有工人阶级创造的剩余价值。资产阶级和无产阶级关系的伦理实质是剥削和被剥削、压迫和被压迫的关系。社会主义社会建立在生产更加社会化、国民经济的宏观调控与市场调节同时并存的基础上。剥削阶级作为阶级被消灭了,社会各阶层劳动者的关系是基本平等的关系,劳动者和资产者的界限相对模糊,劳动者可以拥有资产,资产者也参加社会劳动。劳资之间、劳动者之间的矛盾仍然存在,只是矛盾的性质是非对抗性的。处理社会主义劳动关系的伦理原则应该是和谐有序。劳动是人类创造世界的行为,也是人类自我创造的行为。充分彰显劳动的价值,充分保障劳动者的权利是马克思劳动人道主义的核心价值观。马克思运用劳动人道主义对资本主义进行了深刻批判。从哲学层面看问题,资本主义的主要弊端是劳动异化,劳动者的劳动不是肯定人,而是否定人,劳动者创造的越多,就越没有尊严。劳动异化的根源是私有制,要消灭异化劳动首先要消灭私有制。社会主义社会特别是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人与自然、人与社会的矛盾,还没有真正得到解决,劳动异化在一定程度上仍然存在,但是,从总体上来说,劳动者已经成为真正的社会主体。社会主义建设要把劳动神圣、劳动者神圣作为核心价值观。维护劳动者利益,公平处理劳动者彼此之间的利益冲突是社会主义建设的原则。社会主义建设要把不断满足劳动者需求作为根本目标。天赋人权论是资本主义劳动制度的哲学基础,劳动者主权论是社会主义劳动制度的哲学基础。以天赋人权论为指导,资本主义劳动制度的基础是生产资料私有制,自由市场制度和利润、工资、地租的分配方式是在此基础上设计的主要劳动制度,资本主义劳动制度的根本目标是维护资本家追求利润最大化的权利和对工人进行剥削的权利。以劳动者主权论为指导,社会主义劳动制度的基础是生产资料公有制。国有经济为主体,多种经济形式并存,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是劳动制度的主要规定。将劳动产品的分配、占有、使用和消费与生产劳动联系在一起是社会主义的基本价值指向。马克思的劳动伦理思想对人类社会发展产生了重大影响。马克思极大推进了工人运动,促使资产阶级思想家和政治家关注他的思想,对资本主义社会制度进行了诸多方面的调整,使工人阶级的权益得到了越来越多的尊重和保障,当然,更重要的是马克思使社会主义运动从空想到科学,在他的思想指导下社会主义成为多个国家的现实社会制度。马克思的劳动伦理对人类道德哲学的进步也产生了巨大的推动作用。
【关键词】:马克思 劳动伦理 劳动关系伦理 劳动主体伦理 劳动制度伦理
【学位授予单位】:河北大学
【学位级别】:博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5
【分类号】:B82-091
【目录】:
  • 摘要5-7
  • Abstract7-14
  • 导论14-28
  • 一、马克思劳动伦理思想哲学研究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14-16
  • 二、国内外马克思劳动伦理思想哲学研究的现状及分析16-20
  • 1.国外研究现状及分析16-17
  • 2.国内研究现状及分析17-20
  • 三、马克思劳动伦理思想哲学研究要解决的问题20-21
  • 1.挖掘马克思的劳动伦理思想20
  • 2.梳理马克思劳动伦理思想体系20
  • 3.确定马克思劳动伦理思想在其哲学体系中的地位20-21
  • 4.分析研究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中的劳动伦理问题21
  • 四、马克思劳动伦理思想研究运用的主要理论和方法21-24
  • 1.回到原生态的马克思哲学21-22
  • 2.注重马克思劳动伦理思想的现代诠释22-23
  • 3.事实分析与价值分析相结合23-24
  • 4.多学科方法相结合的综合分析24
  • 五、马克思劳动伦理思想哲学研究的基本思路和行文结构24-28
  • 1.马克思劳动伦理思想哲学研究的基本思路24-25
  • 2.马克思劳动伦理思想哲学研究的行文结构25-28
  • 第1章 马克思劳动伦理思想的社会背景和理论渊源28-49
  • 1.1 马克思劳动伦理思想产生的社会背景28-36
  • 1.1.1 资本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28-30
  • 1.1.2.工业革命和科学技术的进步30-33
  • 1.1.3. 工人阶级登上历史舞台33-36
  • 1.2. 马克思劳动伦理思想的理论渊源36-48
  • 1.2.1.古典政治经济学中的劳动思想36-38
  • 1.2.2.空想社会主义者的劳动思想38-41
  • 1.2.3.黑格尔的辩证法和劳动哲学思想41-44
  • 1.2.4.费尔巴哈的人本主义思想44-46
  • 1.2.5 赫斯的行动哲学和货币异化思想46-48
  • 本章小结48-49
  • 第2章 马克思劳动伦理思想的哲学基础49-76
  • 2.1 马克思哲学中的劳动概念49-56
  • 2.1.1 劳动的主体性49-52
  • 2.1.2 劳动的客观性52-53
  • 2.1.3 劳动的主观性53-54
  • 2.1.4 劳动的社会历史性54-56
  • 2.2.劳动哲学本体论56-65
  • 2.2.1 关于马克思哲学本体论的不同认识56-62
  • 2.2.2 马克思哲学的劳动本体论62-65
  • 2.3 劳动哲学方法论65-75
  • 2.3.1 回归原生态的马克思辩证法65-67
  • 2.3.2 马克思劳动哲学中的辩证法思想67-71
  • 2.3.3 劳动辩证法的方法论意蕴71-74
  • 2.3.4 劳动辩证法的伦理旨归74-75
  • 本章小结75-76
  • 第3章 劳动历史观与劳动关系伦理76-117
  • 3.1 马克思的历史观76-82
  • 3.1.1 马克思的唯物史观76-77
  • 3.1.2 马克思的劳动历史观77-82
  • 3.2 劳动关系发展与人类伦理道德的嬗变82-91
  • 3.2.1 马克思的社会发展阶段理论82-85
  • 3.2.2 不同历史阶段的劳动关系与伦理道德85-91
  • 3.3 资本主义劳动关系的伦理内涵91-103
  • 3.3.1 资本主义劳动关系的形成与发展91-96
  • 3.3.2 资本主义劳动关系基础上的伦理关系96-100
  • 3.3.3 资本主义社会劳动关系条件下的伦理道德100-103
  • 3.4 阶级关系的伦理意蕴103-110
  • 3.4.1 阶级和阶级斗争的经济原因104-105
  • 3.4.2 伦理价值观的阶级性105-107
  • 3.4.3 伦理价值观的超阶级性107-110
  • 3.5 社会主义劳动关系的伦理分析110-115
  • 3.5.1 社会主义劳动关系的伦理状态110-111
  • 3.5.2 社会主义劳动关系处理的伦理追求111-115
  • 本章小结115-117
  • 第4章 劳动人道主义与劳动主体伦理117-154
  • 4.1.资本人道主义与劳动人道主义117-133
  • 4.1.1 资本人道主义117-122
  • 4.1.2 劳动人道主义122-124
  • 4.1.3 劳动人道主义对资本人道主义的继承与超越124-133
  • 4.2.对劳动者命运的伦理关怀133-148
  • 4.2.1 劳动异化理论133-136
  • 4.2.2 对劳动无产者境遇的悲悯136-139
  • 4.2.3 对劳动无产者悲惨命运产生原因的分析139-141
  • 4.2.4 劳动无产者的解放141-144
  • 4.2.5 对人类自由解放的终极关怀144-148
  • 4.3 社会主义社会劳动主体的权利保障148-152
  • 4.3.1 劳动者社会主体地位的确立148-149
  • 4.3.2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劳动者的劳动状态149-152
  • 4.3.3 社会主义劳动本位的道德追求152
  • 本章小结152-154
  • 第5章 劳动者主权论与劳动制度伦理154-196
  • 5.1.马克思的劳动者主权论与自由主义天赋人权论154-162
  • 5.1.1 自由主义天赋人权论154-156
  • 5.1.2 马克思的劳动者主权论156-159
  • 5.1.3 劳动者主权论与天赋人权论的比较159-162
  • 5.2 对资本主义劳动制度的伦理分析162-174
  • 5.2.1 资本主义劳动制度的伦理价值观基础162-166
  • 5.2.2 资本主义的主要劳动制度166-170
  • 5.2.3 对资本主义劳动制度的道德批判170-174
  • 5.3 社会主义劳动制度的伦理建构174-187
  • 5.3.1 社会主义劳动制度建构的伦理价值观念175-176
  • 5.3.2 社会主义的劳动制度176-187
  • 5.4 共产主义劳动制度的道德理想性187-194
  • 5.4.1.理想的劳动组织方式188-191
  • 5.4.2 理想的劳动资料占有方式191-192
  • 5.4.3.理想的劳动成果分配方式192-194
  • 本章小结194-196
  • 第6章 马克思劳动伦理思想对人类的伟大贡献196-231
  • 6.1 马克思劳动伦理对人类社会的影响196-208
  • 6.1.1.马克思为劳动无产者解放奋斗的伟大实践196-199
  • 6.1.2.马克思劳动伦理思想对现代欧美社会的影响199-205
  • 6.1.3 马克思劳动伦理思想对世界社会主义运动的影响205-208
  • 6.2 马克思劳动伦理思想的道德哲学价值208-223
  • 6.2.1.道德的劳动起源论209-216
  • 6.2.2.道德的劳动本质论216-223
  • 6.3 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确立了哲学基础223-230
  • 6.3.1 马克思劳动伦理思想与社会主义的伦理旨归224-225
  • 6.3.2 劳动神圣与社会主义的根本伦理追求225-227
  • 6.3.3 将社会主义价值观念建构于劳动本体论基础上227-230
  • 本章小结230-231
  • 结语231-233
  • 参考文献233-240
  • 致谢240-243
  •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科研成果24

  本文关键词:马克思劳动伦理思想的哲学研究,,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本文编号:290336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oufeilunwen/rwkxbs/290336.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4c3a6***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