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主德国与中国关系史初探(1949~1965)

发布时间:2017-04-07 07:11

  本文关键词:民主德国与中国关系史初探(1949~1965),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摘要】:本文的研究对象是1949年至1965年间德意志民主共和国与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关系。主要利用中国外交部档案、统一社会党档案、民主德国外交部档案,以及各类已经出版的档案文献,试图梳理出1949-1965年间民主德国与中国关系发展的线索,提出并分析这一时期两国关系发展过程中的特点,最后将其视为研究冷战时期社会主义国家关系的个案,进而对社会主义国家关系结构再作一番探讨。第一章论述1949-1955年中德关系建立初期的情况。根据斯大林本人对于战后国际共运的分工设想,民主德国首先希望能够先同新中国建立起经贸上的合作关系,同时,统一社会党希望中国能够同意将自己与西德的贸易都通过东德进行,这一要求在1951年的中德贸易协定中得到了体现,但是由于西方的禁运政策,中德贸易协定并没有发挥其应有的作用,反而给民主德国造成了在对华贸易上的出口欠账。1953年“6·17事件”的爆发,为了援助民主德国,中国应其所求同东德签订了一项补充贸易协定,稳定东德国内的农产品供应。这一举动,被视为是对民主德国的巨大帮助,极大地增进了两国之间的友谊,到1955年底两国签订《中德友好合作条约》后,双方的合作关系从而迈上了一个新台阶。第二章论述1956-1958年的中德关系,在这一时期,随着中苏关系的不断加强,中德关系也开始进入一个“蜜月期”。苏共二十大之后,乌布利希一方面与中共八大的精神不谋而合,提出了要走符合民主德国自身特点的社会主义道路的口号;另一方面对毛泽东提出“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号召则有所保留,这一口号被统一社会党内的改革派奉为圭臬,从而影响乌布利希在统一社会党内的地位。但是中共不久之后就开始了反右派运动,使得乌布利希感到中德两党的基本思想又走到了一起。进入1958年后,两国在国内经济建设上都出现需要“大跃进”的诉求,东德领导人更是“言必称中国”。在对外政策上,两国也基本能够取得一致意见。第三章论述1959-1960年的中德关系,这是中德关系开始发生转折的时期。1959年是中德关系最为紧密的一年,两国高层相互频繁访问,在年底签订了两国1960-1962年的长期贸易协定。但也就是在此同时,双方各自在对外政策上的分歧开始变得更加明显,这反映在1959年初,两国在对待联邦德国的态度上发生了意见分歧。而对于1959年的中印边界冲突,民主德国由于在外交承认问题上有求于印度,不希望搞僵与印度的关系,所以从一开始倾向中国立场转变成公开表达中立的态度,这自然引起中方的不满。当进入1960年后,随着中苏分歧的公开化,东德与中国之间也爆发了意识形态上的争论。第四章论述1961-1965年的中德关系,这是中德两党从相互论战直至最终决裂,两国关系发展陷于停滞的时期。由于中国错误发动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导致国民经济处于崩溃的边缘,直接影响到它的对外贸易出口,造成粮食出口上的欠账,于是中德两国领导人又围绕着贸易问题发生了面对面的争执。随着中苏论战的进一步地激化,1963年初召开的统一社会党六大,成为苏东集团的反华高峰。但同时,民主德国也希望能够在国家关系上与中国实现某种程度的缓和,中国则对民主德国采取具有统战意味的“区别对待”政策,根本目的是要分化苏德关系。于是中德关系的发展也将随着两党关系的交恶而陷于停滞。最后一章的结论部分在试图分析指出1949-1965年间民主德国对华关系中的一些具体特点的同时,也尝试对社会主义国家关系结构提出自己的一些看法。本文认为,首先中苏关系仍然是影响中国与民主德国关系发展的关键要素,准确把握中苏关系发展的基本趋势,是理解中德关系发展的一把钥匙。其次,德国问题在中德关系中扮演着十分重要的角色,贯穿于两国关系发展的始终。最后,从对中德两国贸易关系发展的观察中,充分可以得出“社会主义国家的经济合作本质仍然是政治合作”的结论,中德之间的经贸关系可以准确反映出两国政治关系的起伏。本文最后以中德关系作为个案,对于如何理解社会主义国家关系的结构作进一步的反思。
【关键词】:民主德国 中国 苏联 外交政策 经贸关系
【学位授予单位】:华东师范大学
【学位级别】:博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5
【分类号】:K27;K516
【目录】:
  • 中文摘要6-8
  • abstract8-12
  • 绪论12-20
  • 第一节 民主德国与中国关系史的文献与研究现状13-15
  • 第二节 本文的研究目标及主要内容15-20
  • 第一章 中德关系的初步建立(1949~1955)20-60
  • 第一节 中德关系的历史渊源及其背景20-23
  • 第二节 中德1951年贸易协定的签订与执行23-36
  • 第三节 “6·17事件”与中国的对德援助36-48
  • 第四节 承认“两个德国”与《中德友好合作条约》48-57
  • 第五节 本章小结57-60
  • 第二章 中德关系进入“蜜月”期(1956~1958)60-102
  • 第一节 中德两党在苏共二十大后的思想反应60-74
  • 第二节 “北京一潘科夫轴心”?:中德关系的“蜜月”74-88
  • 第三节 中德在对外政策上的相互支持88-100
  • 第四节 本章小结100-102
  • 第三章 中德分歧的逐渐浮现(1959~1960)102-136
  • 第一节 1959年的中德关系:成果与隐忧102-112
  • 第二节 中印边界冲突:民主德国的立场及其演变112-123
  • 第三节 中德之间分歧的公开化123-134
  • 第四节 本章小结134-136
  • 第四章 中德关系的交恶与停滞(1961~1965)136-176
  • 第一节 柏林墙与中德之间的冲突136-151
  • 第二节 统一社会党的反华与中共的回应151-161
  • 第三节 中德关系中的“斗争”与“缓和”161-174
  • 第四节 本章小结174-176
  • 结论:对社会主义国家关系结构的再探讨176-186
  • 参考文献186-204
  • 后记204-206
  • 作者简历及在学期间获得的科研成果20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5条

1 君;;乌布利希在德国统一社会党第四次代表大会上的报告中关于电影工作部分的摘录[J];世界电影;1954年05期

2 君;;民主德国关于东西德影片交换的建议在西德引起巨大反应[J];世界电影;1954年03期

3 一木;;地平线[J];初中生;2011年Z3期

4 胡元;;东德民众28年翻墙史[J];文史参考;2011年20期

5 ;[J];;年期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2条

1 吴伟;一道翻不过去的墙[N];东方早报;2011年

2 姚江;关于“柏林墙”的一段秘闻[N];光明日报;2001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条

1 葛君;民主德国与中国关系史初探(1949~1965)[D];华东师范大学;2015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条

1 吴旭东;1953年民主德国“6.17”事件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7年


  本文关键词:民主德国与中国关系史初探(1949~1965),,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本文编号:289900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oufeilunwen/rwkxbs/289900.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8b546***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