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岱地区先秦时期贝类资源的开发利用研究

发布时间:2017-04-16 14:09

  本文关键词:海岱地区先秦时期贝类资源的开发利用研究,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摘要】:海岱地区是一个考古学术语,在不同时期,其范围也有所不同,大体以今山东省为主体。鼎盛时,可涵盖东到大海,西及豫东,南逾淮水,北至辽东的广大地域。这一地域面向黄、渤海,内陆河流湖泊等自然水体环境十分发育。诸多文献记载以及考古发掘已经证明,先秦时期的内陆河湖系统比现在更为发达。今鲁西南地区的东平湖和南四湖就是古代湖泊因气候变迁、黄河改道,以及人类过度开发等原因而逐步萎缩的孑遗。鲁西北地区也曾经存在过水域面积广阔的巨淀湖——清水泊、别画湖、黑冢泊等。如此丰富而广阔的水体资源,不仅滋养了这里创造灿烂文化的海岱先民,更为先民们的生产、生活提供了大量水生动植物资源,尤其是贝类资源。贝类的肉质部分味道鲜美,营养丰富,可满足人类最基本的生存需求,食余之后的贝壳也可在人们日常活动中继续发挥着多样化的功能。在新石器时代早期及其以前,贝壳主要被加工成用于人类身体各部位的装饰品,也有相当数量的贝壳被用于制作采集、狩猎等活动所用的各类工具。随着社会发展,人类生产能力不断提高,到夏商周时期,曾在生产领域发挥过重要作用的各种蚌制工具的地位日渐衰落,但在其它方面,尤其是非生产领域,贝类的功能却明显增多。最重要的体现就是,稀少与珍贵的天然海贝不仅承担了商品交换中等价交换物的角色,也成为财富多寡的重要象征;还有的贝类被镶嵌在车马器上,凸显了车马的奢华,彰显着拥有者身份地位的尊贵。另外,贝类的装饰功能更是扩展到生活中的诸多方面,如蚌片、蚌泡、蚌条等多用来镶嵌在漆器上,成为我国特有的传统工艺品珍宝——螺钿漆器。 以上述及对出土贝类的开发与利用,已有诸多前辈学者从文献学或考古学等角度予以了关注与研究。本文的研究立意及创新点在于独辟蹊径,采用新的技术手段,即对贝类进行薄切片,通过显微镜下计数生长线,借以分析先秦时期海岱先民采捞贝类的季节。同时,从环境考古、动物考古、生业模式、地质地理科学等角度,结合其它学科对古气候、植被等的研究,探索出土贝类自然遗存(主要指非墓葬出土的贝壳)所能反映的微观水体环境以及先民对贝类的利用情况。最后通过对古代文献、学术前辈研究成果的梳理,并结合考古发掘实物,以出土贝类的几种比较少见的形态——螺钿漆器、珍珠、以及贝紫染色技术为例,以分析夏商周时期先民对贝类资源开发与利用的多样化。本文研究的最终目的是,尽可能的为复原海岱地区先秦古代社会尽绵薄之力。 论文共分为六章: 第一章为绪论。首先介绍了选择这一课题的缘由。日本学者曾利用贝丘遗址内出土的丽文蛤,研究了绳文人采集贝类的季节性,并指出,当时先民一年四季都采捞贝类,但明显集中在春、秋两季。广饶南河崖西周煮盐遗址内也出土了大量保存完好的同种属的文蛤,这为我们借用新的技术手段与视角,研究当时煮盐业的详细情况,尤其是煮盐季节提供了条件。在上述研究的启发下,我们对这批文蛤进行了尝试性的贝壳切片实验。通过对切片后贝壳生长线的显微观察,我们发现贝壳采集季节与古文献所记载的煮盐季节正好吻合。在第二节中,为了全面认识贝类与人类的关系,我们结合各类文献记载与贝类学研究成果,依据对考古发掘出土贝类的已有研究,梳理出贝类的四项常见功能:食用与药用、生产生活用具、装饰品以及贝币。在第三节中,回顾了我国考古遗址中出土贝类的研究现状,指出,我国对出土贝类的利用与研究基本可以分为三种形式,更多工作尚待进一步开展。在第四节中,明确本文研究的时空范围,研究目的、研究方法与资料来源等。在第五节中,根据“以今证古”的原则,较为详细的介绍了海岱地区的主体分布范围——山东省现在的水体资源和现生贝类资源,并介绍了前辈学者对古代水域资源,尤其是湖泊以及海岸线复原的研究,以便于后文对遗址周边水体环境进行深入探索。 第二章主要内容是介绍贝类采捞季节的分析方法。在第一节中,介绍了出土贝类采捞季节研究的起源,以及国、内外研究现状。在第二节中,重点介绍了目前分析贝类采捞季节的三种常用方法:尺寸统计法、稳定同位素分析法以及生长线分析法、部分典型研究案例,并详细介绍了本文所要采用的基于贝壳切片的生长线分析法的理论、实践以及具体操作过程等各个方面。 第三章是广饶南河崖西周煮盐遗址出土文蛤采捞季节的实验性研究。我们采用形态测量分析、透光实验,尤其是贝壳薄切片技术与镜下计数生长线,观察腹缘生长线特征,并与现代文蛤的贝类学研究和日本出土丽文蛤的生长线研究结果相互比对,从而得出结论,该遗址出土文蛤的采捞时间从入秋降温期持续到初春气温回升,但主要集中于秋冬时节,应与当地的煮盐活动有密切关系。 在第四章中,我们对海岱地区出土贝类较多的几个遗址也进行了采捞季节的分析。它们分别是青岛即墨北阡史前遗址、临淄桐林龙山遗址、济南大辛庄商代遗址、高青陈庄西周遗址、广饶南河崖西周煮盐遗址、寿光大荒北央西周遗址等。先介绍遗址概况和出土贝类,然后开展贝壳切片与生长线分析,来讨论采捞的季节。通过对这几个不同时代,不同地域的贝类采捞季节分析,我们认为,采捞季节与遗址所在自然地理环境、聚落的性质、规模、人口以及不同时代先民的生业模式有很大关系。随着时代的发展与社会进步,先民的生业模式越来越依赖于农耕,与此相对照的是从遗址附近水域采集贝类资源的季节分布却越来越平均,这暗示先民在一定时间范围内将贝类作为全年性的补充食物资源。这种现象还可以说明,一方面,先民对软体贝类等水产资源的依赖性逐渐降低,另一方面,作为先秦时期人类食谱的一个组成部分,软体贝类的采集捕捞活动却始终不曾消失,我们推测可能是:在某些特殊条件下进行的生产活动中(如煮盐),贝类在饮食中仍占有很重要地位,南河崖等多个遗址的分析可以证明这一点;或者是为了得到贝壳,以作它用,如考古遗址常见的各种蚌片、蚌泡、蚌条等小件,可用以装缀人身、器物、车马甚至是建筑物等。 第五章是对贝类资源开发利用的综合考察。在第一节中,我们利用动物考古学研究方法,结合植物考古学研究成果,通过对先秦不同考古学文化中的出土贝类进行分析与研究,借以观察贝类在反映区域水体环境以及先民生业模式中所起的作用,并重点介绍了海岱地区新石器时代不同文化的主要考古遗址出土贝类自然遗存的种属、组合,及其所反映的自然环境、生业模式乃至特殊埋葬方式,力图从历时性的角度分析自然环境的微观水环境变化、生业结构调整在贝类遗存上的表现。同时,我们关注了与贝类相关的特殊埋葬方式,指出这些现象多与宗教信仰或各种祭祀活动相关。在第二节中,论述了墓葬中出土贝的多种功能,尤其是重点对三种常被我们忽略的贝类形态——螺钿漆器、珍珠以及贝紫染色技术进行了分析与研究,认为,海岱地区水体资源丰富,完全有理由期待这一类贝类遗存的更多发现。之所以选中这三种作为本章研究重点,是旨在引起更多学者的注意,尤其是考古发掘者的关注,一定要尽可能采用各种自然科学的手段,充分搜集每一种可能蕴含古代自然与文化信息的材料,不论它们是多么的不起眼。即使不能现在展开研究,也可以为以后条件具备时开展研究提供实物材料,以免留下不可挽回的遗憾。 第六章是结论和余论,主要是对本文研究结果的总结与反思。当前,海岱地区先秦考古业已取得了丰硕的研究成果,通过数代考古人的努力与付出,借助各种先进的考古学理论与自然科学技术手段,在复原古代人地关系等方面取得了骄人的研究成果。现在我们系统的搜集和研究这些遗址的贝类材料,以复原当时的微观自然水体环境和先民对贝类的利用,同时采用贝类切片的方法,研究典型遗址采捞贝类的季节等问题。因个人能力与水平所限,这些尝试性的探索或难以达到理想的研究效果,但却希望能以此引起更多考古工作者对发掘理念、发掘手段以及研究方法的进一步思考。相信,随着考古学理论与技术的飞速发展,自然科学的技术手段会越来越多的介入考古学研究,为全面复原古代社会这一考古学研究的终极目标的实现,提供更多的有效信息。
【关键词】:海岱地区 先秦 贝类遗存 采捞季节 开发利用
【学位授予单位】:山东大学
【学位级别】:博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4
【分类号】:K871
【目录】:
  • 中文摘要18-22
  • ABSTRACT22-26
  • 第一章 绪论26-45
  • 第一节 选题缘由26-27
  • 第二节 贝类与人类27-35
  • 第三节 我国考古遗址出土贝类研究现状35-39
  • 第四节 研究目的、方法与材料39-40
  • 第五节 山东省水资源与贝类资源40-45
  • 第二章 贝类采捞季节的分析方法45-64
  • 第一节 国内外研究概况45-49
  • 第二节 贝类采捞季节分析方法49-64
  • 第三章 广饶南河崖遗址贝类采捞季节分析64-81
  • 第一节 文蛤采捞季节分析65-73
  • 第二节 文蛤采捞季节的相关讨论73-75
  • 第三节 贝类的相关讨论75-80
  • 第四节 小结80-81
  • 第四章 其它遗址贝类采捞季节81-110
  • 第一节 青岛即墨北阡史前遗址81-90
  • 第二节 临淄桐林龙山文化遗址90-93
  • 第三节 济南大辛庄商代遗址93-97
  • 第四节 高青陈庄西周遗址97-103
  • 第五节 寿光大荒北央西周遗址103-105
  • 第六节 贝类采捞季节的综合观察105-110
  • 第五章 贝类资源开发利用的综合研究110-163
  • 第一节 新石器时代111-141
  • 第二节 夏商周时期141-163
  • 第六章 结论与余论163-166
  • 附表166-175
  • 参考文献(按出现顺序)175-191
  • 一、中文文献175-185
  • 二、外文文献185-191
  • 致谢191-194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194-195
  • 学位论文评阅及答辩情况表195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郝导华;;海岱文化及其发展趋势[J];齐鲁文化研究;2010年00期

2 孙敬明;;齐鲁经典 吉金流风——《海岱古族古国吉金文集》读后[J];山东社会科学;2012年04期

3 毕经纬;;海岱地区出土东周铜容器研究[J];考古学报;2012年04期

4 王青,李慧竹;海岱地区的獐与史前环境变迁[J];东南文化;1994年05期

5 景以恩;炎黄虞夏根在海岱新考[J];管子学刊;1997年03期

6 李兴斌;;学者人生 名士风范——徐北文先生《海岱居文存》编后[J];山东社会科学;2006年05期

7 靳松安;;论自然环境对河洛与海岱地区古文化形成和发展的影响[J];许昌学院学报;2010年01期

8 高广仁;;海岱区的商代文化遗存[J];考古学报;2000年02期

9 叶万松;;海岱地区与中原地区史前经济的比较研究[J];黄河科技大学学报;2010年01期

10 刘家忠;;王驭超和他的《海岱史略》[J];兰台世界;2010年08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3条

1 佟佩华;;海岱地区原始农业初探[A];The Influence of Agriculture Origin on Formation of Chinese Civilization--Proceedings of CCAST (World Laboratory) Workshop[C];2001年

2 靳桂云;;海岱地区史前稻作农业初步研究[A];The Influence of Agriculture Origin on Formation of Chinese Civilization--Proceedings of CCAST (World Laboratory) Workshop[C];2001年

3 高广仁;;莒文化的考古学研究(提要)[A];中国古都研究(第十六辑)——中国古都学会第十六届年会暨莒文化研讨会论文集[C];1999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4条

1 本报记者 王世心 本报通讯员 王福伟 刘建华;海岱明珠[N];人民法院报;2001年

2 李伯谦;中国古代文明进程的新探索[N];中国文物报;2005年

3 陈洪波;读《海岱地区青铜时代考古》有感[N];中国文物报;2007年

4 本报记者 王玉君;海岱风云阔 潮起浪自高[N];人民邮电;2012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条

1 毕经纬;海岱地区商周青铜器研究[D];陕西师范大学;2013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3条

1 原海兵;海岱地区史前居民“口颊含球”行为初步研究[D];吉林大学;2007年

2 赵光国;海岱地区史前合葬墓研究[D];山东大学;2008年

3 田庄;海岱地区史前城址研究[D];南京师范大学;2011年


  本文关键词:海岱地区先秦时期贝类资源的开发利用研究,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本文编号:310976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oufeilunwen/rwkxbs/310976.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a544c***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