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承续论

发布时间:2017-04-18 16:20

  本文关键词:道德承续论,,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摘要】:人是道德承续中的理性存在,道德承续是全球性伦理现象,生活世界不能没有道德承续。道德承续指的是在同一民族共同体中,人们立足于当下,以所处时代的需求和价值取向为标准,对历史上或前人留下来的伦理道德精神、价值、理念、规范等资源进行评估、选择并以批判继承的方式进行创造性转化(换),以为人的发展和完善服务的过程。它既是道德生态中的客观现象,也是人的主观实践行为。 道德承续不会无缘无故的发生,道德生态中的道德传统、道德基因、道德教育以及道德堕距都与之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道德传统是道德承续发生的背景,道德基因是道德承续发生的基础,道德教育是道德承续发生的保障,道德堕距是道德承续发生的动因。道德承续的发生过程按顺序可以分为四个阶段:首先,审查并明晰道德生态要求;其次,选择并评估伦理道德遗产(主要是道德传统);再次,提炼并复制道德基因;最后,结合生态要求赋予道德基因以时代精神。该过程具有三个基本特征:以人为本是道德承续的价值旨归;承启超越是道德承续对象蜕变表现出的特征;道德承续具有明确的目标、完整的要素和系统的运行机制,本身具有完备性。 道德生态对道德承续影响深远,道德承续只有在道德生态之中才能被准确、全面、客观地认识和把握。所谓的道德生态指的是道德与政治、经济等其他平等的多元因子构成的一个具有内在关联性、整体性、共生互动性、自我生长性、开放性和具体性的有机体系。以是否平衡或者自足为依据,道德生态可以分为自足型道德生态和失衡型道德生态两类。自足型道德生态是诸元构成因子之间能够彼此配合、相互协调,总体上趋于平衡或自足的道德生态。失衡型道德生态是诸元构成因子之间互相挚肘或者彼此脱离,总体上不具有平衡性或自足性的道德生态。对于一个民族而言,其历史发展每当处于平滑稳定期的时候,其所对应的道德生态基本上都是自足型的道德生态,其历史发展每当处于转折过渡时期的时候,其所对应的道德生态基本上都是失衡的道德生态。在自足型的道德生态中,道德承续主要体现为客观的伦理现象,道德承续本身不成其为问题,无需过多的人为干预。在失衡型道德生态中,道德承续主要体现为主观的实践行为,道德承续问题突出,需要依循规律的人为干预。 道德承续需遵循一定的原则、路径和方法。道德承续的原则从不同的方面可以进行不同概括,我们不能够也没必要一一穷尽,但正视道德生态运行规律、批判继承伦理道德遗产、以人的完善和发展为价值取向无疑是最基本的;某一民族共同体在日常生活中通常会形成一些对伦理道德遗产进行批判继承以为当下所用的稳定的载体或者渠道,这些载体或渠道其实就是道德承续的路径,家教家风、习俗社教以及宗教信仰是最常见、最基础的道德承续路径;遵循道德承续的原则并充分利用道德承续基本路径是道德承续的宏观方法,批判继承道德单元及其道德命题是道德承续的微观方法。 在建设优秀传统文化传承体系,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时代背景下,我国目前至未来一段时间道德建设是围绕着伦理道德文化传统及其再生展开的,道德承续作为一种道德建设的可能范式,可以助力未来中国道德建设。
【关键词】:道德承续 道德生态 道德传统 道德基因 道德堕距 批判继承 抽象继承
【学位授予单位】:中南大学
【学位级别】:博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4
【分类号】:B824
【目录】:
  • 摘要4-6
  • Abstract6-11
  • 第1章 导论:人是道德承续中的理性存在11-56
  • 1.1 道德承续作为伦理研究对象12-31
  • 1.1.1 道德与伦理的概念疏解12-22
  • 1.1.2 以道德承续为研究对象22-31
  • 1.2 人是道德承续中的理性存在31-56
  • 1.2.1 道德承续是全球性伦理现象31-44
  • 1.2.2 生活世界不能没有道德承续44-50
  • 1.2.3 人是道德承续中的理性存在50-56
  • 第2章 道德承续研究现状及其理论增长点56-79
  • 2.1 国外道德承续的研究资源与现状56-63
  • 2.2 我国道德承续研究的现状与问题63-75
  • 2.3 道德承续研究可能的理论增长点75-76
  • 2.4 道德承续的研究方法及思路架构76-79
  • 2.4.1 研究方法76-78
  • 2.4.2 思路结构78-79
  • 第3章 道德承续的内涵及其理论审视79-100
  • 3.1 道德承续的概念界定79-87
  • 3.1.1 道德承续概念的界定标准80-82
  • 3.1.2 道德承续的定义及其内涵82-84
  • 3.1.3 道德承续的相似概念辨析84-86
  • 3.1.4 道德承续对象及类型分析86-87
  • 3.2 道德承续的理论检视87-100
  • 3.2.1 道德不可承续论87-91
  • 3.2.2 道德可承续理论91-100
  • 第4章 道德承续的发生及其过程100-128
  • 4.1 道德传统是道德承续发生的背景100-112
  • 4.1.1 被贬斥的道德传统与高扬的传统道德101-103
  • 4.1.2 被构建的道德传统与构建的道德传统103-110
  • 4.1.3 道德传统是道德承续发生的起点归宿110-112
  • 4.2 道德基因是道德承续发生的基础112-118
  • 4.2.1 道德基因的概念内涵及其特征112-114
  • 4.2.2 道德生物基因与道德文化基因114-116
  • 4.2.3 道德单元、道德命题与道德基因116-117
  • 4.2.4 道德基因是道德承续发生的基础117-118
  • 4.3 道德教育是道德承续发生的保障118-122
  • 4.3.1 在道德承续中道德教育不可或阙118-120
  • 4.3.2 道德教育对道德承续有保障作用120-122
  • 4.4 道德堕距是道德承续发生的动因122-125
  • 4.4.1 道德堕距在道德生态变迁中产生122-124
  • 4.4.2 弥合道德堕距是道德承续的动因124-125
  • 4.5 道德承续的发生过程及基本特征125-128
  • 4.5.1 道德承续的发生过程125-126
  • 4.5.2 道德承续的基本特征126-128
  • 第5章 道德生态对道德承续的影响128-145
  • 5.1 道德生态对于道德承续探究的意义128-130
  • 5.2 道德生态的概念内涵及其类型分析130-138
  • 5.2.1 道德生态的概念界定及其内涵131-137
  • 5.2.2 道德生态的两种基本类型分析137-138
  • 5.3 自足型道德生态对道德承续的影响138-141
  • 5.3.1 自足型道德生态的特点138-140
  • 5.3.2 自足型道德生态对道德承续的影响140-141
  • 5.4 失衡型道德生态对道德承续的影响141-145
  • 5.4.1 失衡型道德生态的特点141-143
  • 5.4.2 失衡型道德生态对道德承续的影响143-145
  • 第6章 道德承续的原则、路径及其方法探究145-163
  • 6.1 道德承续的基本原则145-153
  • 6.1.1 正视道德生态运行规律145-149
  • 6.1.2 批判继承伦理道德遗产149-151
  • 6.1.3 以人的完善为价值取向151-153
  • 6.2 道德承续的主要路径153-160
  • 6.2.1 道德承续的家庭路径:家风家教153-155
  • 6.2.2 道德承续的社会路径:习俗社教155-158
  • 6.2.3 道德承续的宗教路径:宗教信仰158-160
  • 6.3 道德承续的一般方法160-163
  • 6.3.1 宏观方法:遵循规律与原则并利用主要路径161-162
  • 6.3.2 微观方法:道德单元及道德命题的批判继承162-163
  • 第7章 结语:道德承续作为中国道德建设的可能范式163-169
  • 7.1 告别传统之后中国道德建设的反思163-165
  • 7.2 道德承续助力未来的中国道德建设165-167
  • 7.3 道德承续作为可能的道德建设范式167-169
  • 参考文献169-177
  • 攻读学位期间主要的研究成果177-178
  • 致谢178

【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李文艳;浅谈中国传统道德思想的继承[J];沧桑;2005年Z1期

2 张洪波;;儒学传统观的演变[J];船山学刊;2007年04期

3 温克勤;“淬厉其所本有而新之”──梁启超的道德继承论浅识[J];道德与文明;1998年04期

4 罗国杰;;关于对传统道德批判继承的理论认识和方法原则[J];长白论丛;1997年03期

5 朱贻庭;;文化生命结构与传统道德继承[J];道德与文明;2012年04期

6 宋希仁;;伦理与道德的异同[J];河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7年05期

7 唐道能;论道德的继承性[J];湖南师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80年04期

8 吕耀怀;李升兴;;道德教育:从道德单元到德性的形成[J];大学教育科学;2006年03期

9 刘占华;试论道德的继承性[J];教育科学研究;1987年02期

10 万俊人;三维架构中的“中国道德知识”──二十一世纪中国道德文化建设前景展望[J];开放时代;2001年07期


  本文关键词:道德承续论,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本文编号:315287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oufeilunwen/rwkxbs/315287.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cc8b4***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