跨文化视角下忽必烈幕僚群体形成研究

发布时间:2017-04-26 10:17

  本文关键词:跨文化视角下忽必烈幕僚群体形成研究,,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摘要】:元朝并列在中国的历朝历代之中,成为中华民族发展中重要的一段历史。这个王朝的建立者是蒙古帝国的第五位大汗,成吉思汗之嫡孙忽必烈大帝。忽必烈一反自己祖先的行为,由野蛮战争中的纯粹掠夺到重视文明,既而成功地建立了一个引“唐宋之故典”、“杂就金制”同时吸收“国朝之成法”多民族 一体化的国家。促使忽必烈转变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但最为重要的、最早在思想上启蒙他,并且在行动上能够协助他的是在“潜邸”时期形成的“幕僚群体”。忽必烈幕僚群体的核心人物是一批汉族的硕儒贤士及汉族世侯中的精英。当时蒙汉的社会性质不同、文化水平颇有轩轾,蒙古国当时近乎纯游牧的“行国”社会,而汉族社会的历史文化渊源久长、农业文明已经高度发达。在巨大文化差异的背景下,忽必烈幕僚群体能够形成是双方的多种文化要素合力作用的结果。本论文试图从综合的蒙汉文化融合的视角,考察其形成的媒介、途径、及形成过程中双方建立在各自文化基础上的思想观念所起的作用。 全文分三方面论述忽必烈幕僚群体的形成。分别是宗教、伦理、及观念。 宗教在忽必烈幕僚群体形成过程起着重要的媒介作用,其媒介作用表现在三个方面:其一、佛家、道家借助于讲佛理和道术机会宣讲儒家的仁政理论。其二、由于忽必烈确立了佛教信仰因此在忽必烈王府中出现了三位信仰佛教的高级幕僚,他们在忽必烈夺取和建立政权过程中起着“非常”的作用。其三、由僧人刘秉忠为中介向忽必烈幕府推荐了众多的人才。 “伦理关系圈”是忽必烈幕僚群体形成的主要途径:通过“血缘关系”的途径形成了多民族幕僚成员。具体而言有汉族血缘关系圈,维吾尔族血缘关系圈,回族血缘关系圈,蒙族血缘关系圈,他们构成了忽必烈幕府中基础成员。通过刘秉忠推荐以刘秉忠为中心形成的“伦理波纹圈”,这个圈中的人物是忽必烈幕府中的核心人物和决策者。此外刘秉忠或他人举荐在忽必烈身边的幕僚成员,他们再推荐自己熟悉的人进入忽必烈王府中,一个人物连接着另一个人物,在他们之间总存在着某种伦理关系由此形成另一个“连环扩展波纹圈”,他们构成了幕府中的中坚人物。“伦理关系圈”之外,“征召与依附”是忽必烈幕僚群体形成的又一途径。“征召”是指忽必烈慕名主动征召的一些英才,而依附是一些人闻忽必烈之名而主动依附于王府。 忽必烈幕僚群体能够形成的根本在于“时势造英雄”。在蒙汉民族文化冲撞融合的大背景下,在当时急剧社会的变化中,这个群体中的人应时而起,成为了“文化英雄”。他们之间形成了与时代相适应的相同或相似的世界观、价值观;双方某些方面观念的契合是忽必烈幕僚群体形成的关键原因。具体而言:汉族士人的“天下观念”与忽必烈明君特质在特定时代中互相契合,忽必烈蒙汉杂糅的君臣观与汉族士人双向忠君观的相互契合,忽必烈的用人标准与汉幕僚“期于有用”的人生观在当时的时代背景下形成契合。这一群汉族士人能够跋涉千里走到漠北王府在忽必烈身边形成一个群体,他们的观念与人生态度起着决定因素。 本文从跨文化角度对忽必烈幕僚群体所做的研究,丰富了研究对象的内容,提供了一种新的研究视野;同时也为中国文化特点的研究充实了具体内容,对当下的跨文化交流与研究,提供一个“典型案例”。
【关键词】:忽必烈 幕僚群体 潜邸时期 伦理关系圈 宗教媒介
【学位授予单位】:北京外国语大学
【学位级别】:博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4
【分类号】:K247
【目录】:
  • 致谢3-6
  • 摘要6-8
  • Abstract8-12
  • 绪言12-32
  • 一、文献综述13-23
  • 二、论文的创新性及价值23-26
  • 三、研究思路与研究方法26-27
  • 四、论文结构及主要观点27-32
  • 第一章 忽必烈幕僚群体形成的媒介:宗教32-65
  • 第一节 道家、佛家的“理性传道”33-44
  • 第二节 亦僧亦仕的刘秉忠44-52
  • 第三节 先僧后仕的张易52-58
  • 第四节 亦事王府亦事佛的商挺58-65
  • 第二章 忽必烈幕僚群体形成的主要途径:“伦理关系圈”65-123
  • 第一节 幕僚群体“伦理关系圈”形成的背景65-71
  • 第二节 “血缘伦理关系圈”中多民族幕僚成员——基础群体71-93
  • 第三节 刘秉忠为中心的“伦理波纹圈”中的幕僚成员——核心群体93-104
  • 第四节 “连环扩展伦理波纹圈”中幕僚成员——中坚群体104-123
  • 第三章 忽必烈幕僚群体形成的其他途径:征召及其他123-153
  • 第一节 东平府受征召者123-133
  • 第二节 真定府受征召者133-138
  • 第三节 顺天府受征召者138-143
  • 第四节 “世侯府”外的征召及其他入王府者143-153
  • 第四章 忽必烈幕僚群体形成的基础:双方价值观念的契合153-198
  • 第一节 汉幕僚人的“天下观念”与忽必烈明君特质的契合153-168
  • 第二节 “蒙汉杂糅”的君臣观与“双向”忠君观的契合168-182
  • 第三节 蒙古统治者用人标准与幕僚成员“期于有用”的人生观契合182-198
  • 结语198-202
  • 参考文献202-209
  • 与研究对象相关的成果209
  • 攻读学位三年期间的学术成果209

【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杜改俊;;论元初文学家郝经的文学主张[J];太原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年02期

2 田同旭;;金莲川幕府文臣散曲的雅俗之变——词曲演变之一隅[J];太原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年05期

3 张帆;;论蒙元王朝的“家天下”政治特征[J];北大史学;2001年00期

4 穆德全;评为中国的统一做出贡献的元初北方代表郝经[J];河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89年04期

5 火sト

本文编号:328263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oufeilunwen/rwkxbs/328263.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932be***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