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申报》与中法战争研究

发布时间:2017-05-03 14:04

  本文关键词:《申报》与中法战争研究,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摘要】:晚清是中国新闻业发展的初始时期,源于西方新闻理念的近代大众传媒作为公共文化系统的基本载体之一,通过不断尝试在公共领域制造共识,开始逐渐意识到自身所要扮演的舆论领导者的角色。不过从大众传播所具有的独特属性来看,要想真正成为舆论的领导者,大众传媒还必须进行一系列有影响力的重点报道。这是因为重点报道不仅涉及到新闻事件本身所具有的时间跨度、发展深度和地域广度,而且还涉及到新闻事件能否成为一个好的、适合大众传播的话题,并且这一话题还能够引起公众长时间的热烈讨论。因此研究中国早期新闻业的发展状况,就不能不研究近代大众传媒所策划、组织和展开的那些极具影响力的重点报道。中法战争(1883-1885)持续时间长达3年,超过了清廷以往所进行的任何一场对外战争;整个作战区域极为辽阔,涵盖越南北圻、福建马江、台湾、澎湖和浙江镇海等多个战场;并且在战争进行过程中,中法两国打打谈谈、边打边谈,错综复杂的矛盾使得战争走向呈现出和、战交织的特殊状态,这种状况在清廷以往进行的对外战争中也是从未有过的。因此这场战争不仅是当时全社会关注的一个焦点新闻,而且对近代中国的历史发展也产生了深远影响,从这个意义上说,中法战争的确就是一个好的、适合大众传播的话题,中法战争的爆发既为大众传媒提供了数量庞大、内容丰富的新闻素材,也为大众传媒进行有影响力的重点报道创造了千载难逢的机会。《申报》自19世纪70年代初期创办之后,由于坚定地推行本土化路线,很快便发展成为近代中国大众传媒的翘楚。从中法战争前后《申报》对议程的设置、对信息的选择、对报道时机的把握以及对重要军政人物媒体形象的塑造等,进而营造出公众话题,并力图引导舆论走向的清晰脉络来看,《申报》对这场战争所做的报道显然是经过了精心谋划和部署,甚至还有可能是举全报馆之力而为之。这期间见诸《申报》报端的不仅有来源广泛的动态消息、连续报道,而且还有观点犀利的时事评论。此外,为让公众能够更加准确、客观地了解战事,《申报》还大量摘译西字报消息,尽力提供新闻的背景资料。在当时完全商业化且又具有一定影响力的华文新报中,《申报》对于中法战争的报道无论是在深度上还是在广度上,都当仁不让地拔得了头筹,《申报》也因此销量骤增,社会影响力显著提升。需要指出的是,《申报》有关中法战争的报道还拉近了它与官场之间的距离,当那些与官场主流意识形态相符合的战事报道频频见诸报端后,原本居高临下的官场也开始对报纸的态度由冷眼不屑转为重视利用,这种变化让以《申报》为代表的大众传媒俨然看到“言虽出自民间,意可达于君上”的办报理想有了实现的可能。然而《申报》并不止于此,得益于近代以来新传播技术的迅速发展,中法战争期间,《申报》还力图在新闻采编的业务层面进行突破性的变革,这种突破性变革涉及到从抽象的新闻理念到具体的新闻操作等一系列内容。战争期间《申报》旨在建立与完善近代中国大众传媒新闻规范的诸多创新之举,从更深层次凸显出报纸的内在功能,因而也有助于人们进一步认识近代中国大众传媒在新闻采编过程中的操作方式与报道规律。本文对《申报》初创时期的办报情况进行了概述,认为《申报》等近代中国大众传媒的出现,不仅满足了公众对于新闻资讯的迫切需求,而且也为他们量身打造了一个值得期待的公共话语空间。至于那些初步接受了西方传媒基本理念的早期报人,则无不希望能借助《申报》等近代报刊以实现“文人论政”的理想,从而完成由传统儒家士大夫向近代知识分子的转型。本文对早期《申报》有关“台湾生番事件”、清军平定新疆阿古柏叛乱以及武力介入朝鲜“壬午兵变”这三场战争的新闻报道进行了梳理和分析,指出从传播史角度看,近代新闻业的快速发展与传播方式的重大变革往往都得益于战争的推动,以《申报》为代表的近代中国大众传媒也概莫能外。早期《申报》对这几场战争的报道,既显现出它有意识地制造报刊舆论并期望能以此影响清廷决策的意向,也反映出它为迅速传递战事信息而在采访报道上勇于创新的姿态。本文围绕《申报》与中法战争的研究,正是基于上述背景而展开。本文首先对中法战争的两个重要参与方——法国与越南,基于《申报》国际视域下的国家形象定位进行了论述,认为《申报》的相关报道让公众对法越两国的基本概况以及中越传统的宗藩关系有了比较清晰的了解,而这些报道也为其后《申报》有关中法战事的报道奠定了基调、预设了前提。本文重点在分析中法战争期间的《申报》舆论以及这些舆论所产生的社会影响。这些舆论包括:战前《申报》对法国侵越目的的推测、对法越两国国家实力的比较以及对中国应采取立场的建言等;战争期间《申报》对战与和的态度、对清军与法军的不同评价以及对国际公法的看法等;战后《申报》从加强国防建设、推进洋务运动以及重视“保藩固边”等方面对战争经验教训所做的总结。从《申报》为报道中法战争而设置的诸多议程来看,其报道目的就是为了能够激起朝野上下对这场战争的浓厚兴趣,就是为了能够使公众从不同层面来对与这场战争相关的话题进行描述、解读和争论。对于《申报》来说,这既是它作为大众传媒的职责与本分所在,也是它打开报业市场、扩大社会影响的不二法门。本文还关注到了中法战争期间《申报》的舆论特色,尤其是其对刘永福、刘铭传、张佩纶和李鸿章等中法战争期间重要军政人物媒体形象的成功塑造,表明随着近代中国大众传媒的创办与发展,越来越多的新闻人物开始被置于报刊舆论聚焦的中心,而报刊舆论的这种聚焦在日益成为大众传媒一项重要报道内容的同时,也为拓展中国近代史的研究留下了生动形象的注脚。中法战争期间,《申报》在设定报道基调、丰富采编手段等新闻操作层面,展现出了不少独树一帜、高人一筹的鲜明特点。比如,《申报》始终秉持反对法国侵略的立场,力图通过对这场战争进行客观、公正和全面的报道,来维护中国的国家主权与民族尊严。这种爱国主义报道基调的设定和凸显,在聚拢与遥控读者、扩大报纸社会影响的同时,也加速和推动了《申报》本土化的进程。战争期间,《申报》还对“有闻必录”这一“新闻体裁”进行了修正,并力图将其转化为寻找事实真相的一种重要手段,这就在一定程度上改变了以往报人将“有闻必录”作为对所刊新闻不负责任的遁词与借口的通例。此外,本文还对战争期间《申报》的重要报道进行了抽样统计,借此对《申报》访事人的地理位置分布和活跃度、新闻报道的信息源分类等进行了量化研究,并对其在战争期间创办中国首份新闻画报《点石斋画报》及频频发行号外等报业经营现象进行了分析,指出《申报》在强化其发布新闻、提供观点等媒体功能的同时,又积极在品牌延伸上做文章,通过主导品牌与延伸品牌的相互补充,《申报》有效地扩大了新闻覆盖的范围,从而为进一步掌握报刊舆论的主动权创造了条件。总之,访事人的日见职业化、信息源的日渐丰富以及品牌延伸的日趋主动等都表明,中法战争对近代中国新闻专业主义的萌生和发展起到了积极的助推作用。本文认为,在面对诸如中法战争这样重大的新闻事件时,以《申报》为代表的近代中国大众传媒总是试图通过精准设置议程,来回应社会的议论与期待,总是试图通过发表各类报道和评论,来影响公众头脑中“关于世界的图像”;总是试图通过对热点舆论的聚焦,来增加与受众的粘性,并最终致力于推动大众传媒成为传统权力系统之外的另一种公权力。《申报》的战事报道最终使得以往那些或许还与其有着疏离感的清廷官员、清军将领和乡绅士子们,开始自觉地聚拢在了它的周围,而《申报》的社会影响力也因此迅速攀升。以《申报》为代表的近代中国大众传媒这种持久不懈的努力,一方面源于商业化报纸的内生动力,另一方面也是爱国主义情感的外在流露。不过本文也认为,虽然《申报》基于强烈的民族主义立场,从尚处于萌芽阶段的新闻专业主义出发,对西字报有关中法战争的报道表达出不满、甚至是指责,但从当时在报刊舆论中所处位置的重要性来看,《申报》等近代中国大众传媒与西字报之间的差距还较为明显,西字报的作用仍是众多华文新报所难以取代的。然而尽管受到主客观条件的多重制约,但毫无疑问,以《申报》为代表的近代中国大众传媒期待扮演舆论领导者角色的努力和尝试,对中国新闻业今后的发展则始终具有强烈的正向价值。
【关键词】:《申报》 中法战争 舆论
【学位授予单位】:安徽大学
【学位级别】:博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5
【分类号】:G219.29;K256.2
【目录】:
  • 摘要6-10
  • Abstract10-16
  • 导论16-25
  • 一、问题缘起16-19
  • 二、研究现状19-23
  • 三、基本框架23-24
  • 四、创新之处24
  • 五、研究方法24-25
  • 第一章 早期《申报》战争新闻报道分析25-43
  • 第一节 《申报》创办与早期新闻规范的建立26-31
  • 一、关于报纸的办报思路29
  • 二、关于报纸的政治功能29-30
  • 三、关于报纸的社会功能30-31
  • 第二节 早期《申报》战争新闻报道分析31-43
  • 一、报道“台湾生番事件”:“真正”采访的开始33-36
  • 二、报道清军新疆平叛:主动介入派系争论36-38
  • 三、报道朝鲜“壬午兵变”:试图影响清廷决策38-43
  • 第二章 中法战争爆发前的《申报》舆论43-65
  • 第一节 《申报》国际视域下的法越国家形象44-54
  • 一、法国国家形象:国力强悍,穷兵赎武45-50
  • 二、越南国家形象:国力孱弱,首鼠两端50-54
  • 第二节 中法战争前夕《申报》的舆论铺垫54-65
  • 一、判断法国侵越目的55-57
  • 二、分析法越两国实力57-60
  • 三、建言中国立场态度60-65
  • 第三章 中法战争期间的《申报》舆论(上)65-88
  • 第一节 “当战”与“当和”的舆论交织66-74
  • 一、主战:占据主导地位67-70
  • 二、主和:声音强而有力70-74
  • 第二节 为公众揭露法军真实情势74-79
  • 一、兵力单薄,虚张声势74-76
  • 二、官兵庸碌,军械坚利76-77
  • 三、暴虐残忍,实同劫盗77-79
  • 第三节 借助公法倡导新型国际观念79-88
  • 一、《万国公法》翻译出版概述79-80
  • 二、《申报》眼中的国际公法80-88
  • 第四章 中法战争期间的《申报》舆论(下)88-113
  • 第一节 总结谋划清军战略战术88-98
  • 一、踞地之“质”竟在何处?89-90
  • 二、清军陆战如何展开?90-93
  • 三、清军海防方向何在?93-96
  • 四、海防战术如何制定?96-98
  • 第二节 揭露诟病清军军事素质98-104
  • 一、洋务运动带来官兵自信98-99
  • 二、旧式军队特征依然明显99-104
  • 第三节 倡议变革清军后勤体制104-113
  • 一、更新军备:“置办不可惜费”105-106
  • 二、发展科技:“战阵之事”应“翻新出奇”106-109
  • 三、增开饷源:化解“饷绌”窘境109-113
  • 第五章 《申报》对中法战争经验的总结113-131
  • 第一节 为加强国防建设建言献策113-121
  • 一、军事改革应“以大治水师为主”113-120
  • 二、遣勇安置应兼顾“糊口”与“固边”120-121
  • 第二节 为推动洋务运动推波助澜121-127
  • 一、应营造兴办洋务环境122-124
  • 二、应重视培养洋务人才124-127
  • 第三节 对“保藩固边”进行重新阐释127-131
  • 第六章 《申报》对重要人物媒体形象的塑造131-170
  • 第一节 刘永福与援越抗法132-141
  • 一、身份建构的变化:从逆党到人杰132-136
  • 二、军人本色的定位:从战士到统帅136-139
  • 三、媒体形象的确立:从旗帜到标杆139-141
  • 第二节 刘铭传与抗法保台141-149
  • 一、“寄以边防重任”的领导者141-143
  • 二、“韬略优长”的军政干才143-148
  • 三、所建“勋业自足炳千秋”148-149
  • 第三节 张佩纶与马江之役149-160
  • 一、战前:力图振作的清流干将150-153
  • 二、战时:无可奈何的典戎书生153-158
  • 三、战后:值得同情的失败者158-160
  • 第四节 李鸿章与中法和谈160-170
  • 一、报道李曾之争:凸显李鸿章务实稳重160-162
  • 二、报道李宝会谈:暗指李鸿章洞烛隐微162-164
  • 三、报道李脱会谈:强调李鸿章隐忍退让164-165
  • 四、报道李福会谈:感叹李鸿章办事不易165-167
  • 五、报道和谈签约:开脱李鸿章所担之责167-170
  • 结语170-190
  • 一、凸显爱国主义情怀的报道基调170-174
  • 二、广泛采用“有闻必录”的“新闻体例”174-177
  • 三、努力丰富和创新新闻报道方法177-186
  • 四、精准设置议程扩大社会影响186-190
  • 附录190-222
  • 参考文献222-235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科研成果235-236
  • 后记236-238

【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石涛;外国在华银行与晚清借款[J];安康师专学报;2004年01期

2 裴丹青;《点石斋画报》和中国传媒的近代化[J];安阳师范学院学报;2005年03期

3 曹倩琴;;清末民初外交官群体素质比较——中国外交近代化历程探析[J];重庆交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年06期

4 刘力;;近代中国报刊舆论的兴起及影响——以《申报》与“杨乃武案”为中心的探讨[J];重庆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6年04期

5 王鑫磊;;帝国斜阳下的亲密接触:论朝鲜官员金允植的天津领选[J];复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年02期

6 梁凯音;;论中国拓展国际话语权的新思路[J];国际论坛;2009年03期

7 郭镇之;关于大众传播的议程设置功能[J];国际新闻界;1997年03期

8 丁彩霞;;中法战争期间《申报》对清政府援台抗法的认识[J];淮北煤炭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9年05期

9 钟启顺,周秋光;二十年来中法战争研究综述[J];河池师专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年01期

10 田雷;;19世纪外报来华现象评析[J];哈尔滨学院学报;2008年07期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2条

1 彭利芝;中法战争期间的《申报》舆论[D];华东师范大学;2004年

2 张品品;议程设置视角下《申报》对黑旗军报道分析(1883-1885)[D];江西师范大学;2013年


  本文关键词:《申报》与中法战争研究,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本文编号:343131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oufeilunwen/rwkxbs/343131.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bc7da***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