纳板河保护区森林健康与传统森林文化研究

发布时间:2017-05-03 15:16

  本文关键词:纳板河保护区森林健康与传统森林文化研究,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摘要】:森林是维持自然环境动态平衡的根本保障,森林的健康状况将直接影响区域生态稳定和人类的可持续发展,森林健康评价是人们了解森林状态的重要手段,是保护森林生态系统的重要基础。而且,森林本身就是一个无价的生态、经济、文化系统,森林健康状况直接与人类的生存和发展紧密相关,森林健康状况与其为人类的生存和发展提供多种功能的能力紧密相关。随着森林遭到严重破坏,其提供社会文化服务的能力也在减弱。目前,森林社会文化功能的研究主要集中在森林提供的就业机会、森林游憩、科学教育、历史价值等方面,忽略了森林背后与人有关的文化价值,尤其是那些依靠森林生存的少数民族及地方社区的人们在长期实践过程中创造的传统森林文化。传统森林文化在维持当地森林资源的健康和森林生态系统服务功能的供给起着积极作用。因此,研究森林健康与传统森林文化之间的相互关系对于森林生态系统可持续发展具有重大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本论文研究在整理分析相关研究资料的基础上,结合专家系统,结归纳出传统森林文化体系,共包括9个方面的知识内涵:宗教信仰类、生态伦理类、传统节庆类、传统祭祀类、习惯法(乡规民约)、文学(艺术、手工)类、饮食文化类、医药知识类,和其他有关森林资源管理知识。论文基于传统森林文化体系,以纳板河流域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简称纳板河保护区)为研究区域,选取了18个不同民族村寨的村民,并对比景洪市区居民、游客人群样本,分析了传统森林文化认知程度与森林资源变化之间的关系,通过定性与定量相结合,多类型资源、多指标相结合,评价了纳板河保护区森林健康状况和传统森林文化现状及其认知程度之间的关系,并通过具体案例揭示了它们的内在联系。本论文主要的研究结论如下:(1)基于纳板河保护区森林资源二类清查数据,在野外实地考察证实和补充数据的技术上,从小班尺度选取了3层7个指标对纳板河保护区森林资源当前的健康状态进行评价,研究结果表明:中、亚健康级别的小班占到全部森林小班的63.68%,面积达林地面积的61.62%,即该流域森林资源处于以人工经济为主天然林为辅的亚健康水平。分析表明,导致该区域天然林资源大量减少的主要原因是,1)当时政府推广种植橡胶等经济林木的政策引导导致当地村民大量开垦天然林资源;2)当地的传统森林文化的削弱影响了对天然林的保护,例如对神林敬畏意识的逐渐减弱,加剧了毁林行为的发生。(2)利用统计分析,研究了与林区距离不等的当地村民、市区居民和游客三类人群共计1000个样本的问卷,分析了三组人群对传统森林文化的认知程度。研究结果表明:纳板河保护区村民、景洪市区居民、当地游客对传统森林文化的认知程度呈逐渐减弱的趋势。人们对于传统森林文化的认知程度随着他们居住地与与森林之间的距离增加而逐渐减弱。(3)通过对比研究纳板河保护区村民和附近景洪市区居民对传统森林文化的认知程度,发现被调查者年龄对传统森林文化的认知程度有着显著的差异。年龄越大的人对传统森林文化的认知程度越高,并且两组调查样本对于饮食文化类的认知程度都较高,说明那些与人们生活紧密相关的传统森林文化能够得到较好的传承与使用。(4)选取当地对传统森林文化较为了解的81位关键人物进行访谈,结果表明,传统森林文化在三个不同时期内(上世纪70年代及以前,上世纪80年代-90年代,本世纪以来)呈现出逐渐弱化的趋势,这说明传统森林文化在逐渐流失。(5)对比森林健康与传统森林文化发生变化的原因,并以曼点村情况为例来探讨森林与传统森林文化之间的变化关系。结果发现,1975年-1991年-2005年曼点村森林健康水平呈逐渐下降趋势,该村寨传统森林文化的变化趋势也是如此,这二者在变化趋势上呈现出一致性,且两者之间互为因果。也就是说,健康的森林在丰富传统森林文化的同时,传统森林文化又会促进森林的维持和保护;相反,不健康的森林会导致传统森林文化的衰退,传统森林文化的衰退又加剧了森林的不健康水平。(6)基于条件价值法(CVM)对西双版纳的传统森林文化的价值评估,以2014年西双版纳州的居住人口和旅游人次为基础,将本地人口(村民和市区居民)的支付意愿作为传统森林文化的内部价值,游客的支付意愿作为其外部价值,最后计算得出西双版纳州2014年传统森林文化整体的支付意愿值为66574.58万元。传统森林文化研究是一个复杂且又难度的问题,而且是一个全新的领域。本研究从民族生态学的视角出发,利用了民族学、生态学、地理学等研究方法,首次探讨了森林资源状况与传统森林文化之间的关系,分析了影响传统森林文化的因素,并对传统森林文化价值进行了定量研究和评估,为将传统森林文化纳入森林生态系统服务功能评估体系提供了理论与方法的示范。论文在一定程度上弥补了传统森林文化研究领域的空白。目前,传统森林文化相关的定量研究较少,森林健康与传统森林文化之间相关的理论依据和科学标准也十分缺少,本研究还存在很多内容需要进一步研究和探讨。
【关键词】:传统森林文化 森林健康 变化趋势 价值评估 纳板河保护区
【学位授予单位】:中央民族大学
【学位级别】:博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5
【分类号】:S718.55;G122
【目录】:
  • 摘要3-7
  • ABSTRACT7-16
  • 第一章 绪论16-35
  • 第一节 森林生态系统服务功能研究17-22
  • 一、森林生态系统服务功能分类17-18
  • 二、森林生态系统服务功能价值评估18-22
  • 第二节 森林生态系统文化功能22-26
  • 一、概述22-23
  • 二、评估指标体系和方法23-24
  • 三、问题思考24-26
  • 第三节 森林健康26-33
  • 一、森林健康的定义27-28
  • 二、森林健康影响因素28-31
  • 三、森林健康现状31
  • 四、森林健康与传统森林文化31-33
  • 第四节 研究目的和意义33-35
  • 第二章 研究区域概况35-45
  • 第一节 西双版纳35-37
  • 一、地理位置35-36
  • 二、民族情况36
  • 三、森林资源36-37
  • 第二节 纳板河流域国家级自然保护区37-44
  • 一、自然条件37-41
  • 二、社会经济特征41-43
  • 三、景观资源43-44
  • 第三节 选点原因44-45
  • 第三章 研究内容与方法45-51
  • 第一节 研究内容45-48
  • 一、传统森林文化类型总结和分析45
  • 二、森林健康评价研究45-46
  • 三、传统森林文化情况调查46-47
  • 四、森林健康与传统森林文化关系探讨研究47
  • 五、传统森林文化价值评估研究47-48
  • 第二节 研究方法48-50
  • 一、文献阅读和资料收集48
  • 二、实地调查法48-49
  • 三、层次分析法49
  • 四、条件价值评估法49-50
  • 第三节 技术路线50-51
  • 第四章 传统森林文化类型总结51-65
  • 第一节 国内外传统森林文化案例51-56
  • 一、国外土著森林文化案例51-53
  • 二、国内少数民族传统森林文化案例53-56
  • 第二节 传统森林文化归纳总结56-65
  • 第五章 纳板河保护区森林健康评价研究65-81
  • 第一节 纳板河保护区森林资源概况65-69
  • 一、土地利用简况65
  • 二、森林植被类型65-67
  • 三、林业用地构成67-69
  • 第二节 森林健康评价指标体系69-74
  • 一、评价指标的分类69
  • 二、评价指标选取的原则69-70
  • 三、评价指标体系的建立70-74
  • 第三节 纳板河保护区森林健康评价74-78
  • 一、森林健康评价模型和指标等级划分74-75
  • 二、小班尺度森林健康评价结果75-77
  • 三、影响因素77-78
  • 第四节 小结78-81
  • 第六章 传统森林文化认知与变化情况研究81-138
  • 第一节 农民对传统森林文化认知程度研究81-100
  • 一、村寨基本情况81
  • 二、样本选择81-83
  • 三、统计结果与分析83-99
  • 四、农民对传统森林文化的认知程度99-100
  • 第二节 市区居民对传统森林文化认知程度研究100-125
  • 一、景洪市基本情况100
  • 二、样本选择100
  • 三、统计结果与分析100-124
  • 四、市区居民对传统森林文化认知程度124-125
  • 第三节 游客对传统森林文化的认知程度研究125-127
  • 一、游客样本基本情况125-126
  • 二、统计结果与分析126-127
  • 三、游客对传统森林文化认知程度127
  • 第四节 传统森林文化变化情况127-130
  • 一、变化情况分析127-129
  • 二、变化原因129-130
  • 第五节 森林健康与传统森林文化案例研究130-136
  • 一、曼点村森林资源变化131-133
  • 二、曼点村传统森林文化认知程度133-135
  • 三、森林健康与传统森林文化关系135-136
  • 第六节 小结136-138
  • 第七章 传统森林文化价值评估研究138-153
  • 第一节 条件价值法138-140
  • 一、基本原理138-139
  • 二、常见偏差139-140
  • 第二节 研究范围140-141
  • 第三节 调查结果统计分析141-149
  • 一、样本人群社会经济特征分析141
  • 二、支付原因141-147
  • 三、零支付意愿147-149
  • 第四节 总支付意愿149-151
  • 第五节 小结151-153
  • 第八章 讨论与展望153-160
  • 第一节 结论与讨论153-157
  • 一、传统森林文化认知情况154-155
  • 二、森林健康与传统森林文化之间关系的研究155-156
  • 三、传统森林文化价值研究156-157
  • 第二节 创新点157-158
  • 第三节 研究不足和展望158-160
  • 一、研究不足158-159
  • 二、展望159-160
  • 参考文献160-173
  • 附录173-175
  • 致谢175-177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177
  • 攻读学位期间参加的科研项目177

【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陈剑;刘宏茂;许又凯;李秦晋;许再富;;西双版纳傣族传统森林资源管理调查研究——以景洪市曼点村为例[J];安徽农业科学;2007年19期

2 张慧平;马超德;郑小贤;;浅谈少数民族生态文化与森林资源管理[J];北京林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年01期

3 李晓勇;甄学宁;;森林文化结构体系的研究[J];北京林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年04期

4 吴守蓉;宫林茂幸;箕轮光博;陈学群;;日本的森林文化及其理想模式[J];北京林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年02期

5 杨志耕;张颖;;基于条件价值法的井冈山森林游憩资源价值评估[J];北京林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年04期

6 郑小贤;森林文化、森林美学与森林经营管理[J];北京林业大学学报;2001年02期

7 刘冬梅,刘宏茂,赵惠勋;西双版纳傣族森林文化与植物多样性保护[J];东北林业大学学报;2002年05期

8 李伯杰;;论德国文化中的森林崇拜[J];德国研究;2010年01期

9 肖风劲,欧阳华,傅伯杰,牛海山;森林生态系统健康评价指标及其在中国的应用[J];地理学报;2003年06期

10 张志强,徐中民,程国栋;条件价值评估法的发展与应用[J];地球科学进展;2003年03期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条

1 王守荣 毛留喜;[N];中国气象报;2002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4条

1 李昊民;生物多样性评价动态指标体系与替代性评价方法研究[D];中国林业科学研究院;2011年

2 李少宁;江西省暨大岗山森林生态系统服务功能研究[D];中国林业科学研究院;2007年

3 张德成;城市森林福利效益评价研究[D];中国林业科学研究院;2009年

4 武高洁;县级森林资源质量评价指标体系及评价方法的研究[D];北京林业大学;2010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6条

1 陈剑;西双版纳傣族传统自然资源管理及其变化[D];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西双版纳热带植物园);2007年

2 常艳;内蒙古大兴安岭森林生态系统的服务功能及价值评价[D];内蒙古农业大学;2010年

3 刘丹;基于SEM的森林生态系统服务功能影响因素实证研究[D];北京林业大学;2012年

4 宋军卫;森林的文化功能及其评价研究[D];中国林业科学研究院;2012年

5 陈波;北京八达岭石佛寺森林生态系统服务功能与健康研究[D];河北农业大学;2013年

6 王晓宏;内蒙古大兴安岭森林生态系统生态服务功能评估[D];内蒙古农业大学;2014年


  本文关键词:纳板河保护区森林健康与传统森林文化研究,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本文编号:343267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oufeilunwen/rwkxbs/343267.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204fd***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