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0年代以来欧美新移民作家的乡土中国叙事研究

发布时间:2017-05-12 18:06

  本文关键词:1980年代以来欧美新移民作家的乡土中国叙事研究,,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摘要】:近年来,海外(主要是欧美)新移民作家越来越成为当代文坛不可忽视的力量,在他们的全部创作中,有很多重要作品都涉及到了乡土中国。而在中国本土文学中,乡土小说也算成就最大的分支之一。这种看似偶合的关系,为人们提供了一个研究的切入口:以本土文学为参照,从乡土叙事之“点”,察新移民文学之“面”,看看它已经取得了哪些成就,在哪些方面可能还存在不足。如此研究隐含着一个前提,即将新移民文学与本土文学视为世华文学平等的组成部分,同时也就表明了承认二者之间存在许许多多的“同质”性。不过在具体论述中,考察重心却依旧应该是新移民文学“异”于本土文学之处——哪怕只是相对层面的“异”。因为人们对于新移民作家所寄寓的殷殷期待,毕竟不是原原本本地复制本土文学,而是能在保持本土文学“优质”的基础上,利用自身独特的优势,为中国文学注入一些“新质”。与本土作者相比,海外作家最重要的优势自然当数拥有因跨域而带来的双重文化经验。但在回望故国乡土时,却必须将这种优势内化为如下精神资源:“洞达世界,权衡较量,去其偏颇,得其神明,施之国中,翕合无间。外之既不后于世界之思潮,内之仍弗失固有之血脉”。如此,作品才会既具世界品格和现代精神,又具乡土作风和乡土气派。应该看到,新移民文群已经朝着这一方向付出了努力,只不过尚未达到令人满意的层次。比如他们常常希望以月濡日染的西方文化审视乡土中国,但有时也会将这种审视化为简单、纯粹的否定,不仅忘却了对一个弱势社群最基本的同理之心,甚至还会出现“东方主义”倾向。他们也常常怀着母体认同试图为乡土中国建构尊严,但有时却对本族病弊不愿加以严肃审思,不仅放弃了一个现代性的知识分子所必须具备的批判精神,甚至还会出现廉价的民族主义问题。如果从乡土叙事的主题倾向来看,新移民作家也是得失错陈。比如他们喜欢探索多以普遍、抽象、共通等为旨归的人性,而排斥很多本土文学社会“问题小说”式的写法。结果以许多优秀作品证实了“文学是人学”的正确性、合理性、有价值性、无限潜能性。同时,他们虽也常以大历史或大时代为背景,但更为在意历史或时代之中“这一个”的命运,而不喜欢像不少本土作家那样常常将个体“升华”为承载“民族寓言”的载体。这就有利于充分肯定“一个”乡土生命卑微、世俗,却又常常是合理、理性的存在和权利。而且新移民作家也并非为艺术而艺术的一群,由于不必过于考虑本土意识形态禁忌,他们还常常会触及主流文化不希望人们触及的一些话题,即便面对相同的话题,其探讨也可以更深入一些。不过如上写作也都存在很多问题。比如离开了社会维度,人性叙事有时也会沦为理念化的“能指的演绎”。拒绝探索属于整个民族的“历史本质”或“时代精神”,叙述个体时就常常会出现轻飘化。至于挣脱了中国的意识形态之后却又滑向他国意识形态,也是常见现象。除此之外,如果从纯粹的艺术性方面来看,新移民文群也奉献了不少值得本土文学借鉴的作品。但在整体上,其成就还远远比不上本土作家,而且这已经成为新移民文学进一步发展的主要掣肘。可以说,至少在乡土叙事中,新移民作家虽提供了不少“新质”,却也丢却了本土文学的一些“优质”,有时甚至未能提供前者也丢却了后者。虽尽力将跨域优势转化为文学创作的优势,却还没有达到理想层次,有时甚至直接让前一优势沦为了后者的劣势。至于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自然需要深入辨析。但不管怎样,面对乡土中国,有时并不是在遥远的异国他乡理念化地批判一下、礼赞一下、中西比较一下,或者注重一下人性、强调一下个体、崇尚一下自由,等等,所能轻易叙述出来的。虽然还存在种种不足,但新移民作家毕竟在“一面克服着,一面进军着”,努力将向外摄取异域的营养与向内挖掘中国的魂灵结合起来,将“表现的深切”与“格式的特别”结合起来。只要假以时日,他们是完全有可能对本土文学进行反哺的。
【关键词】:新移民作家 乡土叙事 文化立场 主题倾向 审美艺术
【学位授予单位】:浙江大学
【学位级别】:博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4
【分类号】:I106

【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吴奕

本文编号:360467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oufeilunwen/rwkxbs/360467.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97f2b***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