批判理论的人本主义范式研究

发布时间:2017-05-16 22:09

  本文关键词:批判理论的人本主义范式研究,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摘要】:对于法兰克福学派的批判理论,国内外研究较多,但是如何去把握批判理论的本真精神,需要将这一跨越半个世纪的历时性问题做一共时性研究。笔者拟从人本主义范式入手,通过研究原著及其发展,运用范式理论,重新对这一问题进行思考。深入研究这一问题,对于当下中国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有着重要的理论意义和现实价值。 绪论部分主要介绍研究的缘起,人本主义范式的比较优势和研究方法以及创新之处。法兰克福学派批判理论作为上世纪西方马克思主义历时最久、规模最大、影响最为持久的一股思潮,对后来的西方马克思主义、后现代主义、女权主义等都有着重要的影响。但就其理论内核而言,毫无疑问是人本主义。从人本主义范式入手,通过对人本主义的分析,运用范式理论,进而深入研究这一问题,是将熟悉的问题陌生化的一种尝试。运用范式理论,将原著、学者解读以及与马克思主义原著进行比较研究,我们更能够去伪存真,不断扬弃这一思潮。 第一章主要介绍批判理论人本主义范式的追溯及其形成。批判理论的人本主义范式从西方哲学的人本主义传统中生发出来,是西方人本主义哲学的历时态表现形式。与18世纪的人本主义不同,批判理论的人本主义建立在社会历史基础和经济学分析的基础上,是一种新人本主义。无论是格罗斯曼、波洛克,还是马尔库塞、霍克海默对政治经济学都有非常专业的研究,这一点构成了他们批判理论的重要支撑。在霍克海默对传统理论和批判理论的比较当中,我们能够清晰看到作为人本主义范式的批判理论的形成及其特点。 第二章主要讨论批判理论的人本主义范式内核,即人本主义历史观。如果说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内核是唯物史观,那么法兰克福学派批判理论的内核毫无疑问是人本主义历史观。这种历史观,源于他们对《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的人本主义解读,体现在他们理论观点的方方面面,是支撑批判理论的“看不见的手”。阿多诺在《否定的辩证法》中,对这种历史观进行了较为充分的论证。深入分析,这种历史观与唯物史观最大的区别就在于一旦面对现实,其妥协性就充分表现出来。批判理论对现实的抗争,是一种妥协中的抗争,它构成了批判理论的理论底色,也是人本主义历史观的特质。 第三章主要讨论批判理论人本主义范式的主题,即批判资本主义。无论如何,批判理论始终没有放弃对资本主义社会历史的反思和批判。作为资本主义一统天下时代的“沙漠中的一块绿洲”,批判理论之所以能够称为批判理论,就在于他们对这一点的坚持。他们以文化工业批判为切入点,进入资本主义制度的核心——极权主义,并对极权主义的外在表现形式——作为意识形态的技术与科学进行深入剖析。在此基础上,他们对资本主义发展的历史起点——启蒙的异化进行了哲学层面的反思,试图在对启蒙的反思中来守护启蒙,重新点燃人类解放的希望之光。 第四章主要讨论批判理论人本主义范式的困境。批判理论在发展到一定程度后,其理论困境就显现出来。从理论自身来看,阿多诺否定辩证法把批判理论推到极致的同时,瓦解卢卡奇“物化”、黑格尔“同一性”,从而从内部瓦解了批判理论的根基。在寻求现实解放的道路上,囿于人本主义,尽管批判理论指出了资本主义社会的种种问题,也看准了根本原因,但是却不能找出一条指引人民走向解放的道路,给出的答案只是解放的乌托邦,美轮美奂却让人无所适从,表现出理论的不彻底性。面对阿尔都塞“理论反人本主义”的诘难,批判理论并不能做出有效回应。三种因素交织,导致批判理论处于一种内外交困状态,并最终走向了范式转换。 第五章主要讨论批判理论的人本主义范式转换及其影响。1968年的学生运动成为批判理论人本主义范式转换的引爆点,批判理论的人本主义范式的软弱性、妥协性和不彻底性在这一学生运动中暴露无遗。在霍克海默、阿多诺相继离世之后,批判理论内部出现了两种明显分化,相比于斯密特的“坚持”,哈贝马斯的“重建”更具有影响,他试图通过对历史唯物主义的重建来实现批判理论的重建。他们的努力对霍奈特的承认理论产生了深刻影响,后者成为批判理论这棵大树春去秋来结下的又一硕果,对理论和现实产生了广泛而又深刻的影响。 在结论部分,笔者试图阐明这样一个观点,只有从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去理解这一思潮,才能更为深刻地把握到批判理论人本主义范式的利弊长短,才‘能真正做到这一“他山之石”为我所用。
【关键词】:
【学位授予单位】:首都师范大学
【学位级别】:博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4
【分类号】:B089.1
【目录】:
  • 中文摘要4-6
  • ABSTRACT6-12
  • 绪论12-24
  • Ⅰ、为什么要研究法兰克福学派的批判理论12-15
  • Ⅱ、人本主义范式:对批判理论的再认识15-18
  • Ⅲ、国内外研究现状18-19
  • Ⅳ、研究思路及方法、创新点的说明19-24
  • 1. 批判理论人本主义范式的历史追溯及其形成24-44
  • 1.1 西方哲学中的人本主义传统24-29
  • 1.1.1 人本主义的概念追溯24-25
  • 1.1.2 人本主义发展的四个阶段25-28
  • 1.1.3 简析人本主义与科学、宗教之间关系28-29
  • 1.2 早期西方马克思主义中的人本主义29-33
  • 1.2.1 西方马克思主义人本主义产生的历史背景29-30
  • 1.2.2 从自然主义历史观到人本主义历史观30-32
  • 1.2.3 卢卡奇的人本主义与马克思的人本主义区别32-33
  • 1.3 波洛克政治经济学理论的“逆转轴”作用33-37
  • 1.3.1 格罗斯曼的“崩溃论”34-35
  • 1.3.2 波洛克的国家资本主义理论35-36
  • 1.3.3 波洛克政治经济学理论的“逆转轴”作用36-37
  • 1.4 批判理论的人本主义范式的形成37-43
  • 1.4.1 什么是批判理论37-38
  • 1.4.2 批判理论的基本内容38-41
  • 1.4.3 批判理论的人本主义范式形成41-43
  • 本章小结43-44
  • 2. 批判理论的人本主义范式内核:人本主义历史观44-64
  • 2.1 对马克思《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的人本主义解读44-51
  • 2.1.1 马克思撰写《手稿》的背景44-46
  • 2.1.2 批判理论刘《手稿》的人本主义解读46-48
  • 2.1.3 人本主义历史观48-51
  • 2.2 否定的历史观51-58
  • 2.2.1 阿多诺的“否定的辩证法”与“星丛”51-53
  • 2.2.2 本雅明的影响53-55
  • 2.2.3 否定的历史观55-58
  • 2.3 妥协中的抗争—批判理论的人本主义特质58-62
  • 2.3.1 人本主义历史观的具体表现58-61
  • 2.3.2 妥协中的抗争61-62
  • 小结62-64
  • 3. 批判理论的人本主义范式主题:批判资本主义64-83
  • 3.1 批判理论的切入点:文化工业64-69
  • 3.1.1 文化批判的理论背景64-65
  • 3.1.2 文化工业的概念演绎65-67
  • 3.1.3 文化工业的意识形态功能67-69
  • 3.2 发达资本主义的核心;极权主义69-73
  • 3.2.1 权威的形成及其表现形式69-71
  • 3.2.2 反犹主义中的极权主义71-73
  • 3.3 极权主义的内化:作为“意识形态”的技术与科学73-78
  • 3.3.1 马尔库塞的“启蒙辩证法”74-75
  • 3.3.2 “单向度”的社会、人和思想75-77
  • 3.3.3 哈贝马斯对技术与科学的另一种分析77-78
  • 3.4 启蒙的异化及其复归78-82
  • 3.4.1 启蒙内部的自我毁灭趋势78-79
  • 3.4.2 权力支撑下被异化的自我持存理性79-80
  • 3.4.3 在对启蒙的反思中守护启蒙80-82
  • 小结82-83
  • 4. 批判理论的人本主义范式困境83-102
  • 4.1 阿多诺对批判理论的深化和瓦解83-89
  • 4.1.1 阿多诺对卢卡奇基本概念的批判83-86
  • 4.1.2 对黑格尔辩证法的批判86-87
  • 4.1.3 阿多诺对批判理论的瓦解87-89
  • 4.2 阿尔都塞结构主义的挑战89-94
  • 4.2.1 断裂:马克思与人本主义之间的根本区别89-91
  • 4.2.2 多元决定背后的结构主义本质91-92
  • 4.2.3 附论:马克思主义真有“认识论断裂”吗?92-94
  • 4.3 解放的乌托邦94-102
  • 4.3.1 法兰克福学派鸟托邦理论的理论渊源94-97
  • 4.3.2 法兰克福学派的鸟托邦理论内容97-100
  • 4.3.3 批判理论的乌托邦思想中积极的一面100-102
  • 5. 批判理论的人本主义范式转换102-118
  • 5.1 批判理论的人本主义范式转换的根源102-105
  • 5.1.1 作为理论家的妥协:“绝对中立”的理论立场102-103
  • 5.1.2 “大拒绝”的实质:拒绝革命103-105
  • 5.1.3 “五月风暴”对批判理论的致命一击105
  • 5.2 哈贝马斯对批判理论的“重建”105-112
  • 5.2.1 哈贝马斯试图解决的问题106-107
  • 5.2.2 哈贝马斯对历史唯物主义的三个基本判断107-109
  • 5.2.3 哈贝马斯对“劳动”和“生产方式”的理解109-111
  • 5.2.4 重建理论的重要价值111-112
  • 5.3 霍耐特:从承认理论到多元正义112-117
  • 5.3.1 哈贝马斯交往理论的缺陷112-114
  • 5.3.2 霍耐特承认理论对哈贝马斯和黑格尔的扬弃114-115
  • 5.3.3 多元正义对承认理论的修正115-116
  • 5.3.4 承认理论对传统批判理论的扬弃116-117
  • 小结117-118
  • 6. 结论:坚持用历史唯物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扬弃批判理论118-130
  • 6.1 什么是历史唯物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118-120
  • 6.2 为什么一定要坚持历史唯物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120-121
  • 6.3 如何运用历史唯物主义的立场观点方法去分析批判理论121-130
  • 6.3.1 充分肯定批判理论对历史唯物主义的贡献121-125
  • 6.3.2 深刻把握批判理论的根本缺陷125-127
  • 6.3.3 审慎对待批判理论的问题127-130
  • 后记130-133
  • 参考文献133-139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139

【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刘永富;关于人本主义的若干问题──为考察世纪之交的哲学走向而作[J];武陵学刊;1996年04期

2 汪行福;;社会批判与审美理论——从本雅明的救赎批判到哈贝马斯的新启蒙美学[J];当代国外马克思主义评论;2008年00期

3 刘放桐;现代西方人本主义哲学思潮的来龙去脉(上)[J];复旦学报(社会科学版);1983年03期

4 薛民;阿尔都塞的反人道主义理论[J];复旦学报(社会科学版);1983年03期

5 凌海衡;走向承认斗争的批判理论——法兰克福学派第三代领导人阿克塞尔·霍内特理论解析[J];国外理论动态;2004年05期

6 张亮;;格罗斯曼的资本主义危机理论:批判的再考察[J];国外理论动态;2008年11期

7 霍耐特;马克;谢静;;从为承认而斗争到多元正义构想——阿克塞尔·霍耐特访谈录[J];当代国外马克思主义评论;2009年00期

8 侯宗肇;关于现代西方哲学中的唯科学主义与人本主义——兼与涂麟同志商榷[J];西北政法学院学报;1984年04期

9 张今杰;科学主义与人本主义关系的历时性探析[J];河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5年03期

10 衣俊卿;;西方马克思主义的哲学范式转换及其启示[J];江苏社会科学;2006年02期


  本文关键词:批判理论的人本主义范式研究,,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本文编号:372009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oufeilunwen/rwkxbs/372009.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8145c***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