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婚姻”的认知模式:基于汉语和英语语料的隐喻分析

发布时间:2017-05-16 22:13

  本文关键词:“婚姻”的认知模式:基于汉语和英语语料的隐喻分析,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摘要】:“婚姻”属于永恒的话题,为人文社科诸多领域共同关心。以往学人多从文学、法学、人类学、心理学等角度探讨婚姻。在语言学上,人们始终想清晰定义“婚姻”,然而从未有过一条定义能尽表其义,让所有人感到满意。 认知科学的发展提供了认识“婚姻”的新视角。认知科学家提出了诸多理论,对人类思维机制做出了种种猜想。在人文社会科学的认知转向下,隐喻理论有所突破。本研究便基于概念隐喻理论及其最新发展,探讨婚姻认知模式。 研究问题有二:1)汉语和英语各依靠哪些概念隐喻建构“婚姻”概念?2)在汉、英二语就“婚姻”建构的概念隐喻中,是否蕴有统一、基本的认知模式? 对问题一,本文利用访谈、情感信箱、影视和文学作品汇集婚姻语料,运用MIP判定隐喻表达,进而确定婚姻概念隐喻的来源域;对问题二,则利用Grady的基本隐喻理论和Kovecses的隐喻认知文化视角分析所得的概念隐喻,以提炼出婚姻的认知模式。研究结果如下: 第一,视婚姻为整体时,建构婚姻概念的“私有财产”来源域仅见于英语语料;“烹饪用具或材料”来源域仅见于汉语语料。其余来源域为汉语和英语共享;视婚姻为关系时,建构婚姻概念的“拥有关系”、“宾客关系”、“主仆关系”三类来源域仅见于汉语语料;“队友关系”来源域仅见于英语语料。其余的来源域为汉语和英语共享。 第二,视婚姻为整体时,含于概念隐喻的认知模式是:婚姻具有先决条件、婚姻是困难的、婚姻有约束性和排外性、婚姻有世俗性、婚姻有风险性、婚姻有虚假性、婚姻需努力维系。这七种认知模式为汉语和英语思维共享,但“婚姻有世俗性”这一认知模式在英语思维中体现不明显;视婚姻为关系时,含于概念隐喻的认知模式是:婚姻是联结关系、亲密关系、互惠关系、和谐关系、竞争关系、相容共生关系、支配—从属关系。这七种认知模式为汉、英思维共享,但“婚姻是支配—从属关系”这一认知模式在英语思维中体现不明显。 总的来说,汉语和英语思维中,婚姻的认知模式大致相同,同中有异。对于汉语和英语婚姻认知模式的差异,本文也做出了解释。
【关键词】:婚姻 概念隐喻 认知模式 对比研究
【学位授予单位】:北京外国语大学
【学位级别】:博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5
【分类号】:H315;H15
【目录】:
  • 致谢4-6
  • 摘要6-7
  • Abstract7-9
  • 目录9-12
  • 图目12-13
  • 表目13-14
  • 第1章 绪论14-27
  • 1.1 选题依据14-17
  • 1.2 文献回顾17-23
  • 1.2.1 认知模式研究17-19
  • 1.2.2 基于概念隐喻的认知模式研究19-21
  • 1.2.3 婚姻概念隐喻研究21-23
  • 1.3 研究问题23
  • 1.4 本文的研究方法23-25
  • 1.5 研究意义与价值25-26
  • 1.6 本文的结构与框架26-27
  • 第2章 本项研究的学术背景27-40
  • 2.1 六、七十年代的认知转向27-29
  • 2.1.1 范畴观的认知转向27-28
  • 2.1.2 哲学观的认知转向28
  • 2.1.3 语言学的认知转向28-29
  • 2.2 认知转向下的隐喻研究29-34
  • 2.3 认知模式34-38
  • 2.3.1 认知模式的界定34-36
  • 2.3.2 认知模式理论36-37
  • 2.3.3 术语的选择37-38
  • 2.4 认知模式与概念隐喻的关系38-39
  • 2.5 本章小结39-40
  • 第3章 语料收集与语料处理40-48
  • 3.1 语料收集40-44
  • 3.1.1 访谈40-42
  • 3.1.2 情感专栏42
  • 3.1.3 影视作品42-43
  • 3.1.4 文学作品43-44
  • 3.2 语料处理44-47
  • 3.2.1 口语语料的转写44
  • 3.2.2 隐喻表达的判定44-45
  • 3.2.3 隐喻表达判定举例45-46
  • 3.2.4 隐喻判定中的一些说明46-47
  • 3.3 本章小结47-48
  • 第4章 婚姻概念隐喻48-93
  • 4.1 婚姻概念隐喻之一:视婚姻为整体48-67
  • 4.1.1 具有自然属性的来源域48-59
  • 4.1.1.1 可分解的物质49-50
  • 4.1.1.2 有机体50-52
  • 4.1.1.3 运动52-54
  • 4.1.1.4 建筑结构54-56
  • 4.1.1.5 机械56-57
  • 4.1.1.6 容器57-58
  • 4.1.1.7 烹饪材料或用具58-59
  • 4.1.2 具有感知属性的来源域59-63
  • 4.1.2.1 视觉59-60
  • 4.1.2.2 听觉60
  • 4.1.2.3 味觉60-61
  • 4.1.2.4 触觉61-62
  • 4.1.2.5 感觉域的叠加62-63
  • 4.1.3 具有社会、文化属性的来源域63-67
  • 4.1.3.1 契约63-64
  • 4.1.3.2 表演64-65
  • 4.1.3.3 冒险65-66
  • 4.1.3.4 私有财产66-67
  • 4.2 婚姻概念隐喻之二:视婚姻为关系67-90
  • 4.2.1 空间关系来源域67-78
  • 4.2.1.1 毗邻关系68-69
  • 4.2.1.2 连接关系69-72
  • 4.2.1.3 中心—边缘关系72-74
  • 4.2.1.4 支撑关系74-75
  • 4.2.1.5 重合关系75-77
  • 4.2.1.6 前后关系77-78
  • 4.2.1.7 上下关系78
  • 4.2.2 具有社会、文化属性的来源域78-90
  • 4.2.2.1 相似关系79-80
  • 4.2.2.2 匹配关系80-81
  • 4.2.2.3 拥有关系81
  • 4.2.2.4 交换关系81-83
  • 4.2.2.5 对抗关系83-84
  • 4.2.2.6 其他人际关系84-90
  • 4.3 讨论90
  • 4.4 本章小结90-93
  • 第5章 婚姻的认知模式93-124
  • 5.1 婚姻的认知模式之一:视婚姻为整体93-108
  • 5.1.1 婚姻具有先决条件93-95
  • 5.1.2 婚姻是困难的95-100
  • 5.1.3 婚姻有约束性和排外性100-103
  • 5.1.4 婚姻有世俗性103-105
  • 5.1.5 婚姻有风险性105
  • 5.1.6 婚姻有虚假性105-106
  • 5.1.7 婚姻需努力维系106-108
  • 5.2 婚姻的认知模式之二:视婚姻为关系108-123
  • 5.2.1 婚姻是联结关系108-109
  • 5.2.2 婚姻是亲密关系109-110
  • 5.2.3 婚姻是互惠关系110-113
  • 5.2.4 婚姻是和谐关系113-115
  • 5.2.5 婚姻是竞争关系115-117
  • 5.2.6 婚姻是相容共生关系117-118
  • 5.2.7 婚姻是支配—从属关系118-123
  • 5.3 本章小结123-124
  • 第6章 讨论124-134
  • 6.1 概念隐喻的心理真实性124-127
  • 6.2 隐喻的发生层次127-129
  • 6.3 新奇隐喻的产生129-131
  • 6.4 婚姻范畴是一个放射性范畴131-132
  • 6.5 古今婚姻认知模式的差异132-133
  • 6.6 本章小结133-134
  • 第7章 结论134-138
  • 7.1 研究发现134-135
  • 7.2 研究创新性与局限性135-136
  • 7.3 研究展望136-138
  • 参考文献138-146
  • 附录Ⅰ 采访提纲146-147
  • 附录Ⅱ 文学语料来源147-149
  • 附录Ⅲ 隐喻表达汇总(汉语部分)149-169
  • 附录Ⅳ 隐喻表达汇总(英语部分)169-181

【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熊学亮;语言的ICM和语言研究的ICM[J];复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年03期

2 张霄军;曲维光;;国内外隐喻知识库建设综述[J];计算机应用研究;2008年09期

3 赵爱萍;赵佳娜;;关于“爱情、婚姻”的概念隐喻[J];牡丹江大学学报;2012年03期

4 雷春仪;;从文化视角研究中英爱情与婚姻隐喻的差异[J];中国民航飞行学院学报;2007年04期

5 束定芳,汤本庆;隐喻研究中的若干问题与研究课题[J];外语研究;2002年02期

6 蓝纯;郑霞;;宋词与当代流行歌曲中的爱情认知模式[J];外语研究;2011年05期

7 束定芳;;近10年来国外认知语言学最新进展与发展趋势[J];外语研究;2012年01期

8 王寅;语篇连贯的认知世界分析方法——体验哲学和认知语言学对语篇连贯性的解释[J];外语学刊;2005年04期

9 包芳;;英汉语中爱情婚姻隐喻对比分析[J];泰安教育学院学报岱宗学刊;2010年01期

10 王文斌,姚俊;汉英隐喻习语ICM和CB的认知对比考察─—以汉语的四字格隐喻习语为基点[J];外语与外语教学;2004年05期


  本文关键词:“婚姻”的认知模式:基于汉语和英语语料的隐喻分析,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本文编号:372038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oufeilunwen/rwkxbs/372038.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01b7f***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