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末民初国民意识生成与嬗变的历史考察

发布时间:2017-06-01 12:13

  本文关键词:清末民初国民意识生成与嬗变的历史考察,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摘要】:近代是我国由传统“国家”向近代民族国家转型的重要时期,新旧经济成分交织、新旧制度更迭、新理念新范式纷至沓来成为这一时期社会演进的亮点。随之,新思想、新观念萌生促使国民意识悄然兴起。国民意识涵盖两种含义,即个人自由意识和民族自由意识,延展开来可包括公民权利意识、义务与责任、自由平等意识、公德意识、冒险和进取意识以及独立、自尊、自信、合群、国家思想等近代思想意识,其觉醒的标志是人权观念和主权国家观念的出现。从鸦片战争开始,列强的叩关、中国的割地赔款、主权的丧失使得君主与国民的关系迅速发生变化,国民对君主的盲从和依附关系逐渐被打破,君权至上的价值准则和宗法纲常的人治传统受到质疑,政治主体意识逐渐由君主向国民转移,对清官圣人的政治期盼被渐起的国民权利主体观念所取代,对封建朝廷的国家错位认同无法与紧迫的维护国家主权的爱国激情相抗衡。在以“国”为体的“民”的意识中滋生了公民意识。国民的个人自由意识和民族自由意识在觉醒的同时成为中国近代国民意识的两个重要支撑。晚清的时代精英们对“国民意识”的构建起到了理性的推动作用,赋予了个人时代救亡的使命。1912年中华民国的建立到五四新文化运动的展开,思想领域的新旧较量呈现出全新的态势,阶级、政治派别和主张的多元化倾向使国民意识的多重向度发展趋势和矛盾运动渐趋明显。民族、国家、民权、国权、个体、集体的概念及其时代内涵的构建和发展同救亡的国运与民主进程的推进走向契合,而“国民意识”内涵的构成和外延的拓展经历了历史的动态的发展过程,在西方启蒙思想渐进式地、日益科学化体系化和思辨化地传播时,国人终于在传统文化的藩篱中挣脱出来,经历了中西文化的调和、反刍和理性整合后开始了对中国民主化与法制化进程的全面而深刻的影响,“国民意识”成为人们不断探讨和完善的论题。本文以清末民初的国民意志生成与嬗变为研究对象,以循环理论的挑战—应战学说分析清末民初国民意识生成的时代背景,摒弃进化理论最初使用的历史线性发展模式,以社会变迁的多线模式探讨清末民初国民意识的多元构成,再运用冲突理论反思此时期中国先进的知识分子群体面临的社会价值的重新选择、国家地位权利和生存空间的外部压力及其在意识领域所做出的激烈抗争。最后抛开社会变迁理论所突出强调的社会变迁过程中的偶然性和不连续性,将国民意识放在一个互相依存的动态的社会体系中,审视国民意识构成的每一个部分对中国社会政治民主化、思想理性化、生活文明化自觉的发展历程的巨大功能性作用,以中国社会内部的紧张和失调与外部的压力互动关系探讨国民意识与近代国家民族向心力生成的关系和反思国权与民权的悖反。本文通过分析国民意识的基本构成、历史和理论渊源、社会环境和时代发展诉求、西方国民意识的中国化及其困境等问题探讨近代各历史发展时期典型人物对国民意识的构建以及这些建设性探索对中国近代国民意识实践的重大影响,反思中国近代国权与民权关系中交替悖反又两契的重大问题,如国家动员民众牺牲个体利益以维护集体权利的愿望和行为与随之觉醒中的公民个体意识之间的离心倾向等。本文还对中国近代生成的国民意识展开评价,以此探讨国权与民权关系处理的出路,本文力图将国民意识作为一个近代完整的政治思想概念和历史现象从宏观上把握国民意识整体发展脉络、近代内涵、内在矛盾运动和动态影响,对中国近代国民意识的生发进行全面、系统的研究,进一步探讨其产生的中西文化背景的矛盾、困惑和调和,进而厘清国民意识的近代构成,揭示国民意识的觉醒对中国近代化进程的影响和对中国近代化转型的巨大意义,以期对今天的政治制度建设和国民意识的培养提供一些借鉴和启示。
【关键词】:国民意识 公民意识 民族主义 国家主义 现代化
【学位授予单位】:吉林大学
【学位级别】:博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5
【分类号】:K25
【目录】:
  • 中文摘要4-6
  • Abstract6-13
  • 第一章 绪论13-29
  • 一、问题的缘起13-14
  • 二、研究成果述评14-21
  • (一)国内研究状况14-18
  • (二)海外研究状况18-20
  • (三)存在的不足和继续深入的空间20-21
  • 三、研究对象的界定21-24
  • (一)论文中几组核心概念的界定21-23
  • (二)时间的界定23-24
  • 四、本文的重点、难点与创新之处24-25
  • 五、资料与前人研究著述25-29
  • (一)报刊资料25
  • (二)文集与年谱、信札25-26
  • (三)汇编资料等其他资料26-27
  • (四)前人研究著述27-29
  • 第二章 国民意识生成背景考察29-73
  • 一、西方近代国民意识缘起及传入中国30-46
  • (一)西方公民意识的缘起30-38
  • (二)西方民族意识与国家主义的兴起及影响38-44
  • (三)日本国权与民权的萌发、演进及对中国的影响44-46
  • 二、传统文化中国民意识构成的基质46-54
  • (一)“大一统”和民族自我体认46-50
  • (二)民本与民主的会通50-51
  • (三)整体与自我的协调51-53
  • (四)责任与权利意识的传统构建53-54
  • 三、中国近代国民意识生发的时代需求与契机54-57
  • (一)中国近代国民意识生发的时代需求54-56
  • (二)中国近代中央集权的弱化与近代国家认同、民权发展的契机56-57
  • 四、近代教育对于国民意识的培养57-63
  • (一)教育与国民启蒙关系之认识57-58
  • (二)新式学堂与国民之培养58-59
  • (三)教科书的国民意识启蒙59-63
  • 五、报刊与近代国民意识探讨与构建63-73
  • (一)报刊与近代思想宣传与解放63-67
  • (二)报刊与白话文对国民意识的培养67-69
  • (三)报刊与文学近代演迁的启蒙作用69-73
  • 第三章 清末民初国民意识构成与发展阶段考察73-89
  • 一、清末民初国民意识的构成73-80
  • (一)中国近代自由主义的滥觞73-75
  • (二)民族主义与国家主义的张力75-78
  • (三)从臣民到公民的近代转型和国民意识的全新价值体系78-80
  • 二、中国近代国民意识形成与发展的历史阶段考察80-89
  • (一)甲午之前——中国近代国民意识的萌发81-83
  • (二)戊戌辛亥时期——中国近代国民意识的多元化发展83-85
  • (三)民国初期——中国近代国民意识的催化与嬗变85-87
  • (四)五四新文化时期——近代国民意识的合流87-89
  • 第四章 国民意识的重大问题在近代的商榷89-123
  • 一、严复之自由主义与国家主义轻重辩89-96
  • (一)会通中西的文化背景89-91
  • (二)自由主义与“三民”思想91-93
  • (三)国家观与国民观93-95
  • (四)近代国民素质构想95-96
  • 二、梁启超培养国民素质与启蒙96-104
  • (一)融汇东西与启蒙路径的探索97-98
  • (二)自由、人权与进化论98-100
  • (三)利群、集体主义与国家100-102
  • (四)新国民构想102-104
  • 三、孙中山“共和国民”的设想与困境104-111
  • (一)海外求学考察的经历及近代意识的形成105-106
  • (二)自由、平等与博爱106-108
  • (三)民族精神、国家主义与民权的悖论108-110
  • (四)国民素质、国民心理及启蒙110-111
  • 四、五四“国”“民”意识再构建111-123
  • (一)传统与现实之间112-115
  • (二)自由主义、独立人格与国家115-119
  • (三) 塑造新国民119-123
  • 第五章 国民意识与中国现代化123-161
  • 一、国民意识与中国近代政治民主化进程123-138
  • (一)国民意识的增长推动了近代民众参政理论与机制的演进123-125
  • (二)国民意识的增长推动了近代国民权利的增进125-126
  • (三)国民意识的增长推动了近代民众参政方式及途径的探索126-129
  • (四)国民意识觉醒促使国民参政群体广泛性及实践水平提高129-138
  • 二、国民意识的觉醒与中国外交近代化历程138-149
  • (一)外交参与中的国民参与表征139-141
  • (二)近代中国外交观念的演变与国家观念的兴起141-143
  • (三)中国近代外交的生成与演进143-149
  • 三、国民意识觉醒与近代经济转型149-153
  • (一)工业化与市场化的起步149-150
  • (二)觉醒与实业救国150-152
  • (三)参与国际竞争与认识全球化152-153
  • 四、国民意识觉醒与思想社会近代化153-161
  • (一)民主与科学的洗礼154-155
  • (二)新式教育与知识的现代性155-158
  • (三)媒体文化的现代性建设及近代社会生活的文明自觉158-161
  • 结论 中国近代国民意识发展的历史反思161-163
  • 参考文献163-179
  • 作者简介及在学期间所取得的科研成果179-181
  • 后记181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刘晓丽;;殖民统治与国民意识的建构——对伪满洲国的文学活动的一种考察[J];华东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0年06期

2 杜钢建;重构国民意识与发展国民社会——20世纪中国立宪思想的反思[J];兰州学刊;1994年06期

3 刘梁剑;;国民意识的觉与梦[J];思想与文化;2010年00期

4 关心;;从萌发到形成:抗战音乐在国民意识演进中作用分析[J];首都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年06期

5 安凌;;民国时期新疆伊犁地区新文化的传播和现代国民意识的确立[J];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丛刊;2013年09期

6 唐小兵;;公共讨论与国民意识之建构——以1930年代《大公报·读者论坛》为中心的考察[J];安徽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4年02期

7 罗文军;;最初的拜伦译介与军国民意识的关系[J];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丛刊;2010年02期

8 梁景和;清末国民意识与文化启蒙[J];史学月刊;2003年04期

9 李细珠;晚清政治近代化的思想史阐释——读梁景和著《清末国民意识与参政意识研究》[J];首都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2年01期

10 朱承;;胡适与现代中国国民意识塑造[J];学术界;2010年04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条

1 廖大伟;;国民意识与清末革命进程[A];近代中国(第十四辑)[C];2004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4条

1 实习记者 杨文浩;以我为主 客观主动 突出国民意识[N];吐鲁番报(汉);2008年

2 倪江江;“大国崛起”与“国民意识”[N];中国改革报;2006年

3 王煜;深化社会主义文化理论研究[N];光明日报;2003年

4 司晋丽;在感性中浸润 为大爱所鼓舞[N];人民政协报;2009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2条

1 林红玲;清末民初国民意识生成与嬗变的历史考察[D];吉林大学;2015年

2 屈永华;国民意识的觉醒与传统法律的近代化[D];中国政法大学;2001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3条

1 曾理;论中国对日本国民意识构成的影响[D];四川师范大学;2015年

2 张方舟;劝业博览会与近代日本国民意识[D];吉林大学;2014年

3 赵永;“小泉现象”剖析[D];中国海洋大学;2010年


  本文关键词:清末民初国民意识生成与嬗变的历史考察,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本文编号:412571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oufeilunwen/rwkxbs/412571.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a4ae6***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