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日战争时期西南联大在云南的地理与人口国情调查实验

发布时间:2017-07-15 07:25

  本文关键词:抗日战争时期西南联大在云南的地理与人口国情调查实验


  更多相关文章: 抗日战争时期 西南联大 云南 地理国情调查 人口国情调查


【摘要】:地理与人口是一个国家最基本的国情。本文对西南联大地质地理气象学系地理学组和清华大学国情普查研究所师生在地理与人口国情调查实验的实证研究,目的在于补充学术界对抗日战争时期中国现代科学研究关注的不足,对西南联大现代学术贡献解析的缺失,以及云南在近现代学术发展重要地位的忽视,实现抗日战争时期西南联大在云南进行地理与人口国情调查的综合研究。 上编以西南联大地质地理气象学系地理学组师生为中心,对学者们的学术背景,及师生们在滇西经济地理与环滇池区域的土地利用调查的起因、经过与成果进行细致的梳理分析,得出以下重要观点:第一,民国时期的地理国情调查方法,在地理学组师生的地理调查实践中,取得了突破性的进展,近代国际前沿的经济地理与土地利用调查方法在地理国情研究中开始运用和推广。第二,中国地理学学科在抗日战争时期得到显著发展,张印堂滇西经济地理的调查使经济地理学研究开始关注边疆地理问题,出现注重小范围、精细化研究发展趋势,鲍觉民组织的环滇池区域土地利用调查是地区性土地利用调查系统研究的范例,是中国近代区域地理学研究的经典。第三,云南近代地理学在抗日战争时期得到了前所未有的发展,以西南联大地理学组师生为代表的学术界对云南的自然地理与人文地理有了更为深入的研究,奠定了云南现代地理学发展的基础。第四,中国当代著名的一大批地理学家张景哲、孙承烈、黄秉成等,其学术生涯便是在云南的地理调查中奠基。第五,西南联大地理学组师生的实验研究中,为中国近代的地理国情研究提供了科学又丰富的地理资料。 下编是对西南联大清华大学国情普查研究所的论述,从陈达、李景汉、戴世光三位负责人的学术背景出发,对呈贡县人口普查、呈贡县昆阳县户籍及人事登记、环滇池三县一市(昆明县、昆阳县、晋宁县、昆明市)户籍示范等诸项工作进行完整解析。历史以来的人口国情研究,在抗日战争时期由清华大学国情普查研究所实现重大突破:第一,国情研究方法的科学化,主要是实验了符合中国国情的人口普查、户籍及人事登记,在内容与步骤、统计方法等方面,成为1940年代民国政府拟订1950年全国人口普查方案与制订普查法规的标准。第二,国情研究数据的科学化,民国时期中国国情研究中曾出现社会调查运动,尽管有不少成功的案例,亦不乏泛泛而谈的空洞叙述,国情普查研究所在环滇池区域的人口国情调查研究,不仅把因抗战隔断的社会调查活动传承下来,更倡导了科学的实地调查研究的学术风气,为近代中国国情研究提供了诸多科学的资料。国情普查研究所以环滇池区域作为对象,在这些国情研究的实验中,推动了社会学、人口学、统计学科的发展,培养了一批优秀的相关领域专家,在师承、学术组织与研究理念和成果等方面形成稳定的“文庙学派”,为抗战时期社会学中国化发展做出了卓著的贡献。 在民国尤其是抗日战争时期,政府机关与学术界人士在抗战救国的感召下,对中国国情进行过深入的调查和研究,但学术界长期对抗日战争时期的国情调查研究缺乏关注,对西南联大在云南的地理学、社会学等学科学术领域内国情调查实验的工作与贡献亦缺乏深入全面的探索。鉴于地理与人口调查在国情研究中的重要作用,本文以抗日战争时期作为时代背景,全面论证西南联大学者所做的地理与人口国情调查实验在国情研究与现代学术发展中的成就和地位。
【关键词】:抗日战争时期 西南联大 云南 地理国情调查 人口国情调查
【学位授予单位】:云南大学
【学位级别】:博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5
【分类号】:K265;C924.25
【目录】:
  • 中文摘要3-5
  • Abstract5-8
  • 目录8-11
  • 绪论11-48
  • 第一节 国情调查是认识国情的根本方法11-27
  • 一 认识国情的重要性11-13
  • 二 历史时期国情调查的特点13-15
  • 三 清末民国时期社会调查运动与国情认识深化15-20
  • 四 西南联大在云南的国情调查实验20-27
  • 第二节 相关问题学术综述27-38
  • 一 西南联大研究现状27-31
  • 二 抗日战争时期的地理学研究31-34
  • 三 社会调查运动研究中的国情调查34-35
  • 四 云南学术史中对西南联大地理与人口国情调查的研究35-38
  • 第三节 研究范围的界定38-40
  • 一 以抗日战争时期为中心的时间范围38-39
  • 二 以云南为中心的空问范围39-40
  • 第四节 研究方法40-48
  • 一 地理调查方法41-43
  • 二 人口调查方法43-45
  • 三 学派和中国化研究方法45-48
  • 上编 西南联大在云南的地理国情调查实验48-115
  • 第一章 西南联大地质地理气象学系和地理学组总论49-61
  • 第一节 西南联大地质地理气象学系的组成49-51
  • 第二节 西南联大地质地理气象学系地理学组的教师构成51-54
  • 第三节 西南联大地质地理气象学系的学生54-58
  • 第四节 西南联大地质地理气象学系地理学组的教学与科研活动58-61
  • 一 地理学组的教学内容58-59
  • 二 地理学组的科研实践活动59-61
  • 第二章 西南联大环滇池区域的土地利用调查实验61-81
  • 第一节 银汁河区的土地利用调查实验61-67
  • 一 滇池北岸银汁河区域地理61-63
  • 二 银汁河区的土地利用调查实验63-66
  • 三 银汁河区土地利用调查成就66-67
  • 第二节 洛龙河区的土地利用调查67-73
  • 一 滇池东岸洛龙河区域地理67-70
  • 二 洛龙河区土地利用调查过程70-72
  • 三 洛龙河区土地利用调查成就72-73
  • 第三节 滇池区域的土地利用调查实验73-81
  • 一 滇池区域的地理状况74-75
  • 二 滇池区域土地利用调查内容75-77
  • 三 滇池区域土地利用调查的成就77-81
  • 第三章 西南联大的滇西经济地理调查实验81-99
  • 第一节 张印堂主持的滇西经济地理调查81-84
  • 一 滇西经济地理调查的缘起81-82
  • 二 调查路线与过程82-84
  • 第二节 对滇西自然地理和人文地理认识的深化84-87
  • 一 地质与地形84-85
  • 二 气候85-86
  • 三 居民分布86-87
  • 第三节 张印堂对滇西经济的调查与规划87-95
  • 一 以一平浪盐煤运输来看交通对滇西经济发展的重要性87-91
  • 二 以楚雄为中心看滇西蚕丝业发展的潜力91-93
  • 三 煤铁等矿产资源对滇西经济及抗战的重要作用93-95
  • 第四节 张印堂滇西经济地理调查的贡献95-99
  • 第四章 西南联大地理国情调查对中国地理学发展的贡献99-115
  • 第一节 西南联大为云南近代地理学的贡献99-102
  • 一 抗日战争之前云南地理学的发展99-100
  • 二 抗战时期西南联大师生对云南地理学发展的推动100-102
  • 第二节 西南联大土地利用调查实验的贡献102-106
  • 一 土地利用调查的两个阶段与学术影响103-106
  • 二 西南联大对土地利用学的贡献106
  • 第三节 西南联大对中国近代经济地理学的贡献106-109
  • 一 抗日战争之前中国经济地理学的发展107
  • 二 张印堂对经济地理学发展的贡献107-109
  • 第四节 西南联大对区域地理国情研究的贡献109-111
  • 一 区域地理学的成就110
  • 二 区域地理国情研究的实践110-111
  • 第五节 西南联大对地理学人才的培养111-115
  • 下编 西南联大在云南的人口国情调查实验115-223
  • 第五章 西南联大清华大学国情普查研究所总论116-131
  • 第一节 西南联大清华大学国情普查研究所的建立116-120
  • 第二节 国情普查研究所的人员构成120-123
  • 第三节 国情普查研究所驻所呈贡文庙123-126
  • 第四节 国情普查研究所的主要工作126-131
  • 第六章 国情普查研究所在呈贡县的人口普查实验131-154
  • 第一节 有中国化特征的云南呈贡县人口普查方法设计132-138
  • 一 呈贡县人口普查的准备132-133
  • 二 呈贡县人口普查的设计133-138
  • 第二节 呈贡县人口普查的实施步骤138-144
  • 一 进村入户调查阶段138-139
  • 二 注重符合中国国情的调查表填写139-142
  • 三 数据统计方法的创新142-144
  • 第三节 呈贡县人口普查成就144-154
  • 一 《云南呈贡县人口普查初步报告》144-146
  • 二 人口普查项目设计的中国化146-151
  • 三 人口普查方法的创新151-152
  • 四 人口普查资料统计方法的贡献152-154
  • 第七章 国情普查研究所呈贡县、昆阳县人事登记实验154-176
  • 第一节 呈贡县、昆阳县人事登记的缘起154-159
  • 第二节 国情普查研究所对呈贡县、昆阳县人事登记的设计159-166
  • 第三节 呈贡县、昆阳县人事登记与统计166-169
  • 第四节 国情普查研究所呈贡县、昆阳县人事登记的成果169-176
  • 一 《云南呈贡县昆阳县户籍及人事登记初步报告》169-170
  • 二 人事登记项目设计特点170-173
  • 三 呈贡县、昆阳县人事登记的实验意义173-176
  • 第八章 国情普查研究所在环滇池区域的户籍示范工作176-197
  • 第一节 民国政府与学术机构共同推动的户籍示范工作176-180
  • 一 环滇池市县政府对户籍示范工作的支持177-178
  • 二 环滇池的地理人口特点便于开展户籍示范工作178-180
  • 第二节 环滇池市县举办户籍示范的过程180-189
  • 一 国情普查研究所户籍管理的准备180-182
  • 二 环滇池市县户籍示范工作182-187
  • 三 户籍示范的统计187-189
  • 第三节 环滇池市县户籍示范的贡献189-197
  • 一 对户籍行政的贡献191-192
  • 二 对户籍法规制订的贡献192-197
  • 第九章 人口国情认识深化与学术发展197-223
  • 第一节 人口国情调查与社会学中国化198-208
  • 一 社会学中国化的缘起以及学派研究范例198-201
  • 二 国情普查研究所与文庙学派的形成201-205
  • 三 国情普查研究所对社会学中国化的贡献205-208
  • 第二节 国情普查研究所统计所得科学的中国国情数据208-212
  • 一 为环滇池区域提供人口及其相关研究数据208-210
  • 二 为中国社会学研究提供的科学数据210-212
  • 第三节 适合中国国情研究方法的示范212-218
  • 一 环滇池区域人口普查、户籍及人事登记方法的示范性213-215
  • 二 环滇池区域人口普查对全国人口普查方法的贡献215-218
  • 第四节 环滇池区域国情研究与中国现代学术218-223
  • 一 传播了严谨求实的学风218-220
  • 二 环滇池市县的户籍示范对现代国情和学术研究的贡献220-223
  • 结论223-227
  • 一 中国国情调查研究实验223-224
  • 二 地理学与社会学学术发展224-227
  • 参考文献227-243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完成的科研成果243-245
  • 致谢245-246

【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顾鉴塘;民国时期人口研究探微[J];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0年06期

2 孙希磊;抗战时期的西南联大与云南社会文化发展[J];北京建筑工程学院学报;2004年S1期

3 徐岚;;国内外人口普查历史回眸[J];数据;2009年06期

4 郑清坡;刘文敏;;民国时期农村经济调查特点解析[J];沧州师范专科学校学报;2009年04期

5 郭焕成,靖学青;土地利用研究的背景、任务及发展趋向[J];地理学与国土研究;1996年03期

6 张镱锂;聂勇;吕晓芳;;中国土地利用文献分析及研究进展[J];地理科学进展;2008年06期

7 刘彦随;龙花楼;;中国农业地理与乡村发展研究进展及展望——建所70周年农业与乡村地理研究回顾与前瞻[J];地理科学进展;2011年04期

8 李润田;;中国地理学发展的世纪回顾与展望[J];地理科学;2008年01期

9 张印堂;中国人口问题之严重[J];地理学报;1934年01期

10 胡焕庸;安徽省之人口密度与农产区域[J];地理学报;1935年01期



本文编号:542952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oufeilunwen/rwkxbs/542952.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33be6***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