赖尔的行为主义研究

发布时间:2017-07-27 00:01

  本文关键词:赖尔的行为主义研究


  更多相关文章: 行为主义 哲学心理学 向性 现象学


【摘要】:赖尔在《心的概念》中毫不讳言自己的心理学是行为主义的,但他的行为主义不同于传统的行为主义。首先,构成这个行为主义的基本概念如心灵、行为,并非我们已经熟知的那些概念。因此,其研究的身心关系属于另外一个领域,如要准确的表达这种关系,应是向性与智力行为的关系。其次,赖尔曾明确指出,向性的逻辑状态既非定言也非假言,所以不能用“语义行为主义”或“语言行为主义”来框定它。通常认为,他试图把关于向性的陈述还原为有关行为的假言命题,这种观点是错误的。再者,传统的行为主义是一种关于他心的认知理论,但赖尔的行为主义没有这种限定。至今延续下来的解释版本有“本体论或形而上学的行为主义”、“方法论的行为主义”、“折衷论的行为主义”等,它们仍存在各种疏漏和错误,且互相不能达成一致。 历史教训说明,只有先确定与赖尔中期的哲学兴趣相符的问题域或心理学视野,才可能为行为主义做进一步定位。赖尔中期致力于建立一种常识的心理学以服务于哲学治疗,这种心理学在风格上介于胡塞尔现象学与实用主义之间,试图以心灵的给予性来消除一切二元对立与矛盾。《心的概念》的哲学兴趣表现为,试图集中处理两个彼此相关的问题,即传统行为主义深陷领域-范畴混淆的泥沼,如何能够实现一种哲学的治疗以及如何建立一种“哲学的行为主义”。 赖尔的行为主义不仅具有方法论的意义,也具有本体论的意义。方法论的行为主义包括两个层面的内容,即由行为到心灵的验证和由心灵到行为的推论。传统行为主义将心灵的验证与事实的验证相等同,并在多数情况下以假定的物理过程替代推论层面的真实情况。为了实现两方面的治疗,赖尔以向性模型来揭示心灵验证的特殊逻辑,又以有关“知道怎样”的视野分析来澄清推论层面的事实。相应的本体论同时涉及世界本体论和心灵本体论。前者的基本观点为,世界只有一个,即生活世界,它以向性行为为基本单位,以行为的存在方式为自身的存在方式。后者的基本观点为,心灵不是实体,心灵的活动也不可被看作过程或事件。它作为行为的潜能,必定在世界之外。
【关键词】:行为主义 哲学心理学 向性 现象学
【学位授予单位】:南开大学
【学位级别】:博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4
【分类号】:B84-063
【目录】:
  • 中文摘要5-6
  • Abstract6-8
  • 目录8-10
  • 第一章 绪论10-21
  • 第一节 赖尔行为主义的研究背景10-17
  • 1.1.1 六种不同版本的解释10-15
  • 1.1.2 经验与教训15-17
  • 第二节 本文的研究任务、方法及章节安排17-21
  • 1.2.1 研究任务与方法的说明17-18
  • 1.2.2 本文的章节安排及相关问题总览18-21
  • 第二章 哲学心理学21-66
  • 第一节 哲学心理学的视野及其背景21-55
  • 2.1.1 背景研究的原因与线索21-24
  • 2.1.2 哲学心理学的现象学背景24-35
  • 2.1.3 哲学心理学的其他背景35-55
  • 第二节 哲学心理学与《心的概念》的基本结构55-66
  • 2.2.1 《心的概念》的基本结构55-62
  • 2.2.2 行为主义的定位62-66
  • 第三章 行为主义的方法论研究66-111
  • 第一节 行为主义的理论内涵66-76
  • 3.1.1 对传统哲学行为主义的治疗66-70
  • 3.1.2 向性学说的基础70-73
  • 3.1.3 向性策略与方法论的研究任务73-76
  • 第二节 行为主义的语言学方法76-87
  • 3.2.1 向性模型与语言学方法76-80
  • 3.2.2 向性模型的研究历史80-83
  • 3.2.3 向性模型的极限83-87
  • 第三节 行为主义的现象学方法87-111
  • 3.3.1 语义-语法学的现象学改造89-97
  • 3.3.2 纯粹现象学的方法97-111
  • 第四章 形而上学或本体论的行为主义111-143
  • 第一节 行为主义的本体论——心灵本体论与世界本体论111-116
  • 第二节 世界本体论116-132
  • 4.2.1 “只有一个世界”的论证116-127
  • 4.2.2 世界本体论的延伸127-132
  • 第三节 心灵本体论132-143
  • 4.3.1 向性的实体论与非实体论的辨析133-137
  • 4.3.2 关于“折衷论”误解137-139
  • 4.3.3 对于“取消主义”的批判139-143
  • 结语143-148
  • 参考文献148-155
  • 致谢155-158
  • 在学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158

【共引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徐庆年;青年钱钟书与西方哲学[J];安徽大学学报;2001年02期

2 阎国忠;;从生态学到哲学与美学[J];安徽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1年05期

3 方政,杨正群,刘英;休谟因果联系的人性论基础[J];安庆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年02期

4 关巍;;休谟对理性主义道德论的反驳和情感主义道德论的建立[J];白城师范学院学报;2008年05期

5 董山民;;启蒙话语探析:普特南和罗蒂的实用主义视角[J];北方论丛;2010年04期

6 王春业;;宪法及其生成的经济分析——宪法产生的非文化解读[J];北方论丛;2011年04期

7 王旭;;法的规则有效性理论研究[J];比较法研究;2007年03期

8 谭馨雅;熊斌;;从地震预测看归纳逻辑的发展[J];毕节学院学报;2011年02期

9 赵楠楠;;归纳之谜的转化——从休谟到古德曼[J];毕节学院学报;2012年01期

10 邵小快;;文化产品偏好的内生化研究[J];北京舞蹈学院学报;2011年02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9条

1 桑本谦;;传统刑法学理论的尴尬(Ⅰ)——面对许霆案[A];2009年度(第七届)中国法经济学论坛论文集[C];2009年

2 杜疆;;试论归纳问题及波普尔的解决方案[A];第二届中国科技哲学及交叉学科研究生论坛论文集(硕士卷)[C];2008年

3 龙佳解;蒋晓东;欧庭高;;论杜威的科学划界观[A];第二届中国科技哲学及交叉学科研究生论坛论文集(博士卷)[C];2008年

4 钟志华;;数学理解——确定性与模糊性的辨证统一[A];全国高师会数学教育研究会2006年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6年

5 陈晓平;;关于归纳法的合理性问题——康德对休谟问题的解决及其改进[A];全国“经验主义与实用主义”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9年

6 王巧贞;;以经验概念为基础的杜威艺术哲学[A];全国“经验主义与实用主义”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9年

7 翟玉章;杨玲;;现代逻辑和哲学的进步[A];第八届全国分析哲学研讨会论文集(上)[C];2012年

8 俞吾金;;从思想世界降到现实世界——马克思对黑格尔及青年黑格尔主义者的批判[A];当代国外马克思主义评论(10)[C];2012年

9 陈晓平;;关于归纳法的合理性问题——康德对休谟问题的解决及其改进[A];改革开放以来逻辑的历程——中国逻辑学会成立30周年纪念文集(上卷)[C];2009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赵一强;知识社会价值的道德分析[D];苏州大学;2010年

2 武克勤;英伽登文学本体论思想研究[D];苏州大学;2010年

3 金道铭;行政权力的制约和监督研究[D];武汉理工大学;2010年

4 张伟强;法律制度的信息费用问题[D];山东大学;2010年

5 张爱珍;模糊语义研究[D];福建师范大学;2010年

6 刘鹏;疑难案件中法律裁判的规范性来源[D];吉林大学;2011年

7 王洪席;过程课程观的构建研究[D];西南大学;2011年

8 唐玉斌;自我与他人心灵的逻辑哲学探究[D];西南大学;2011年

9 张昆;渗透数学观念的教学设计方法研究[D];西南大学;2011年

10 周涛;人力资源开发专业人员持续专业发展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1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张正东;中国摔跤文化的研究[D];上海体育学院;2010年

2 姜义颖;休谟的技术观剖析[D];大连理工大学;2010年

3 尹来也;论归纳法与演绎法的辩证统一[D];南昌大学;2010年

4 郑昊;归纳逻辑或然性问题研究[D];昆明理工大学;2010年

5 段庆刚;拉卡托斯的硬核理论[D];山东师范大学;2011年

6 张敏;论约翰·杜威的审美经验理论[D];山东师范大学;2011年

7 赵振鲁;诠释学视域下柯林武德的问答逻辑[D];山东师范大学;2011年

8 赵苗苗;论伽达默尔的问答逻辑[D];山东师范大学;2011年

9 徐迎环;人之解放——杜威教育哲学的批判性旨向[D];山东师范大学;2011年

10 杨方方;胡适的中国思想史研究[D];西北大学;2011年



本文编号:578913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oufeilunwen/rwkxbs/578913.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720bd***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