吉卜林小说研究

发布时间:2017-10-08 00:35

  本文关键词:吉卜林小说研究


  更多相关文章: 吉卜林 题材 叙事模式 自然观与社会观 灵魂救赎


【摘要】:吉卜林(1865-1936)的人生经历本身就像一个复杂的谜团,尚存许多费解之处。对他的作品的阐释更是一个充满了分歧与争议的研究领域,否定者与赞誉者在态度上对比鲜明,在观点上往往针锋相对,相互驳难,给人以纷繁歧异之感。尽管吉卜林是英国历史上第一位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的作家,他的文学造诣却备受怀疑;在苏联、美国、法国和加拿大等国,他深受读者和作家们的喜爱;但在他所生活过的印度和英国,人们却常以“帝国主义”旗手的蔑称对他加以指责。在文学界,他的大师地位一直受到质疑,然而他的许多小说和诗歌都是读者们耳熟能详的名著。 面对充满争议的局面,本论文试图充分阐释吉卜林的小说题材和叙事的特征;在此基础上,分析吉卜林作品中所含的自然、社会与人类三个主题要素及其相互关系,进而总结出吉卜林的艺术思想,即以平衡人的自然需求、社会需求和灵魂需求为核心的新人本主义思想。 本论文分为三个部分,包括引论、正文五章和结论。 在引论部分,笔者首先简要地概述了吉卜林的文学创作背景,认为当时的英国文坛受政治、经济和科技等因素的影响,逐渐地从浪漫主义转向了现实主义,文学主题重新回归到“道德”和“规则”等社会责任问题;然后简述了吉卜林的生平和各时期的主要作品,总结了吉卜林小说的中外研究状况,以及在中国的译介情况,并归纳了国内的吉卜林研究的不足和缺欠;最后提出了本论文的选题依据和研究设想,由此确定本选题的必要性和迫切性,即本论文的价值和意义。 论文的主体部分共分为五章。第一章和第二章分别剖析了吉卜林小说的题材特点和叙事特征。本论文认为吉卜林在小说的题材选择方面深受先前小说的影响,他继承和发扬了先前小说的朴素性,同时更具现代性。接着,本论文从叙述者、叙述聚焦和叙事时间三方面分析了小说的叙事特征,提出吉卜林的叙事风格尽管独特,却是典型的、维多利亚时期的现实主义小说风格的观点。在文本分析的基础上,本论文逐渐深入地阐释了吉卜林小说的思想内涵。 第三章探讨了动物题材和儿童题材的小说,以揭示作者的自然观和社会观内涵。本文认为,吉卜林试图在小说中展现人类的自然需求、社会需求和灵魂需求三者间的复杂关系,并试图以此唤醒人类重新认识自然和人类灵魂的自觉知性,而且,他认为人之神性源于人类的灵魂。 第四章阐述了小说中的丛林题材和异域题材的审美特征,认为这两类题材可以使读者具有既熟识又陌生的审美感受,因而具有亲切而遥远的美学效果。本论文认为吉卜林善于运用这种审美距离和审美变形的特征,使读者能够在愉悦而松弛的阅读体验中,体悟到作者的深邃而严肃的象征性和思想性。他认为自然和社会之间、个体和整体之间的矛盾性,决定了“丛林法则”只能建立在相对公平的正义与道德之上;同时提出了人类灵魂在本质上的同一性,决定了各个种族之间可以建立平等的民族关系。 第五章主要探讨了吉卜林小说中的世界观和历史观内涵,提出了他的集权主义思想,以及人类差异性和同一性的观念是以保障个体需求为基础的、超越国家范畴的世界格局理念。在此基础上进一步阐释了吉卜林的历史观,,认为他是在历史的宏观范畴内思考文化的价值和因果关系的逻辑性,他认为历史是把握事物本质的维度。 最后,结论部分总结到:吉卜林小说是现实主义统摄下的现代主义文学作品,是吉卜林梳理人类内在世界与外在世界关系的载体,具有将人类从物质束缚中解放出来并实现灵魂救赎的救世意义。
【关键词】:吉卜林 题材 叙事模式 自然观与社会观 灵魂救赎
【学位授予单位】:东北师范大学
【学位级别】:博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4
【分类号】:I561.074
【目录】:
  • 摘要4-6
  • Abstract6-8
  • 目录8-11
  • 引论11-29
  • 一、 吉卜林文学道路的抉择11-16
  • (一) 吉卜林文学创作背景11-13
  • (二) 吉卜林的生平与文学创作概要13-16
  • 二、 吉卜林小说的研究概况及选题依据16-26
  • (一) 吉卜林小说在中国的译介与研究概况16-20
  • (二) 吉卜林小说在国外的研究概况20-25
  • (三) 本论文的选题依据25-26
  • 三、 本文的主要内容及创新之处26-29
  • 第一章 吉卜林小说的题材研究:对话文明29-56
  • 第一节 作家艺术观和世界形势的作用30-39
  • 一、 维多利亚时代的世界形势32-37
  • 二、 吉卜林艺术观的内涵37-39
  • 第二节 作品题材:物质世界与精神世界的探索39-54
  • 一、 先前小说题材的影响40-46
  • 二、 吉卜林小说题材研究46-54
  • 小结54-56
  • 第二章 吉卜林小说的叙事艺术56-86
  • 第一节 叙述模式56-71
  • 一、 叙述者57-61
  • 二、 叙述聚焦61-67
  • 三、 叙事时间67-71
  • 第二节 象征性71-77
  • 一、 火:人类之力量72-73
  • 二、 象叉:金钱就是死亡73-75
  • 三、 箭河:救赎之路75-77
  • 第三节 寓言性77-83
  • 一、 人类回归自然78-80
  • 二、 人类认清自我80-82
  • 三、 人类洗清罪孽82-83
  • 第四节 拟人性83-85
  • 小结85-86
  • 第三章 动物文学和儿童文学:自然、社会与人86-109
  • 第一节 人与自然87-96
  • 一、 自然主义生命观:自由的本质88-91
  • 二、 意志与服从:自由的基石91-94
  • 三、 社会价值体系:自由的羁绊94-96
  • 第二节 社会关系:人与人的关系96-105
  • 一、 丛林法则:自由社会的保障97-99
  • 二、 学习与工作:健全社会的基石99-102
  • 三、 尊重与信任:人类社会的灵魂102-105
  • 第三节 心灵秩序:人类的神性105-107
  • 小结107-109
  • 第四章 丛林小说和异国小说:审美距离109-136
  • 第一节 吉卜林小说中的心理距离和审美距离110-111
  • 第二节 空间、层次与正义111-121
  • 一、 丛林世界与“公正的正义”112-116
  • 二、 大游戏与“互利的正义”116-121
  • 第三节 时间、过程和德行121-133
  • 一、 道德规范:社会契约122-126
  • 二、 德行:人类灵魂的品质126-130
  • 三、 宗教的救赎之路130-133
  • 第四节 人本主义民族观133-134
  • 小结134-136
  • 第五章 吉卜林小说的观念内涵136-148
  • 第一节 世界主义136-143
  • 一、 统治阶层的必要性137-140
  • 二、 世界的差异性140-141
  • 三、 世界的同一性141-143
  • 第二节 历史观143-147
  • 一、 历史中的文化反思143-145
  • 二、 历史中的因果联系145-147
  • 小结147-148
  • 结论148-150
  • 附录150-151
  • 参考文献151-156
  • 后记156-157
  • 在学期间学术成果情况157

【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7条

1 迟子建;郭力;;迟子建与新时期文学——现代文明的伤怀者[J];南方文坛;2008年01期

2 尹锡南;;吉卜林:殖民文学中的印度书写——“殖民与后殖民文学中的印度书写”研究系列之五[J];南亚研究季刊;2005年04期

3 聂珍钊;;文学伦理学批评与道德批评[J];外国文学研究;2006年02期

4 吴晓东;中国现代文学中的审美主义与现代性问题[J];文艺理论研究;1999年01期

5 梁海;;历史向着自然返回——迟子建小说的诗性建构[J];文艺评论;2009年01期

6 李雪梅;;迟子建小说的叙事伦理——以“儿童视角”和“死亡叙述”为中心[J];写作;2012年05期

7 彭斯远;童话拟人探源[J];重庆教育学院学报;2003年01期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条

1 彭冬林;巴尔扎克作品的象征美学向度[D];北京外国语大学;2013年



本文编号:991019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oufeilunwen/rwkxbs/991019.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d3f5f***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