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医学论文 > 泌尿论文 >

前列腺电切术后泌尿生殖系感染的危险因素及预防措施

发布时间:2016-10-30 16:27

  本文关键词:前列腺电切术后泌尿生殖系感染的危险因素及预防措施,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前列腺电切术后泌尿生殖系感染的危险因素及预防措施

摘要:目的 调查前列腺电切术后泌尿生殖系感染的发病率,研究前列腺电切术后泌尿生殖系感染发生的因素,及控制前列腺电切术后泌尿生殖系感染的预防措施。方法 选取医院2010年8月-2012年12月行前列腺电切术的患者236例,记录发生感染情况;对比感染与未感染患者的相关因素,探讨前列腺电切术后泌尿生殖系感染发生的因素及预防措施,计数资料比较采用χ2检验,采用SPSS 13.0进行数据处理。结果 236例行前列腺电切术的患者中发生术后泌尿生殖系感染42例,感染率17.8%;感染类型包括:8例睾丸附睾炎占19.0%、6例肾脓肿合并附睾炎占14.3%、28例膀胱尿路感染占66.7%;前列腺电切术后泌尿生殖系感染的主要因素有患者的年龄>52岁、住院时间长、合并其他疾病、尿管留置时间>7d、手术操作不规范、术前行导尿术以及未应用抗菌药物预防等。结论 前列腺电切术后泌尿生殖系感染的发生率高,医护工作人员应结合感染发生的危险因素,控制前列腺电切术后泌尿生殖系感染的发生。

关键词:前列腺电切术;泌尿生殖系感染;危险因素;预防措施

 前列腺增生症在50岁男性的发病率在50.0%以上,良性前列腺增生症的主要表现为尿频、尿急和尿痛以及排尿困难,残余尿等症状[1]。对于比较严重的前列腺增生症患者,最有效的治疗办法是进行手术治疗,开放性手术是众多手术方法中较为广泛的应用于治疗良性前列腺增生症的手术方式,而近来前列腺电切术已在临床上广泛应用,其治疗BPH

的治愈率已高达85.0%~90.0%[2]。但临床往往由于诸多因素例如患者的年龄较大、合并其他疾病(高血压糖尿病等)或有吸烟酗酒等的不良嗜好,以及医护工作人员手术操作的熟练程度等,造成患者前列腺电切术后感染的发生。本研究对医院2010年8月-2012年12月行前列腺电切术的患者进行回顾性分析,旨在调查前列前电切术后泌尿生殖系感染的状况,探讨前列腺电切术后泌尿生殖系感染的因素及感染的预防措施,现将结果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医院2010年8月-2012年12月行前列腺电切术的患者36例,年龄35~69岁,中位 年 龄52岁。术 前 国 际 前 列 腺 症 状 评 分(IPSS)平均21分,经各项测定和检查,诊断明确,均实施前列腺电切术。

1.2 治疗方法 本组全部患者均予连续硬膜外麻醉或椎管内麻醉后实施经尿道前列腺电切术,均使用美国顺康牌电切镜,其中1例术前已行耻骨上膀胱穿刺造瘘。前30例冲洗液为5%葡萄糖液,后全部为5%甘露醇溶液,电凝功率80W,电切功率260W。

1.3 感染评价标准 泌尿生殖系感染是由于病原体侵入患者的尿路黏膜或组织,而引起泌尿生殖系相应部位出现炎症反应的现象。临床主要通过患者的临床症状及病原学检查诊断泌尿生殖系感染,泌尿生殖系感染的评判标准依据《医院感染诊断标准》[3]。

1.4 感染因素分析 通过对比前列腺电切术后感染与未感染患者之间的年龄、住院时间、是否合并其他疾病、尿管安置时间、手术操作是否规范、术前是否行导尿术以及是否应用抗菌药物预防等因素,调查前列腺电切术后感染发生的因素。感染与未感染患者间计数资料比较采用χ2检验,采用SPSS 13.0进行数据处理。

2 结 果

2.1 泌尿生殖系感染率 2010年8月-2012年12月行前列腺电切术的236例患者中发生感染42例,感染率17.8%;其中术后发生泌尿生殖系统感染7 例。 感 染 类 型 包 括:睾 丸 附 睾 炎 8 例,占19.0%;肾脓肿合并附睾炎6例,占14.3%;膀胱尿路感染28例,占66.7%。

2.2 感染因素分析 通过对比行前列腺电切术后泌尿生殖系感染患者和未感染患者之间的年龄、住院时间、是否合并其他疾病、尿管留置时间、手术操作是否规范、术前是否行导尿术以及是否应用抗菌药物预防等因素,调查前列腺电切术后泌尿生殖系感染的因素。

2.3 感染后治疗结果 经过对前列腺电切术后泌尿生殖系感染患者的病原菌分离培养,选用敏感的抗菌药物进行及时的治疗,42例感染患者给与对应的治疗方案,感染并发症均消失,患者均痊愈出院。

3 讨 论

3.1 前列腺电切术后发生泌尿生殖系感染因素前列腺电切术作为临床常用的技术,具有安全性高、有效率高、对患者损伤小、患者痛苦少等优点,近年来已经在良性前列腺增生的外科治疗中得到广泛应用,并且取得了满意效果[4]。但由于患者的年龄、住院时间、是否合并其他疾病、尿管安置时间、手术操作是否规范、术前是否行导尿术以及是否应用抗菌

药物预防等因素,患者在行前列腺电切术后易造成泌尿生殖系感染。本研究结果表明,医院2010年8月-2012年12月行前列腺电切术的患者236例,发生感染42例,感染率为17.8%,与文献报道相符[5]。研究结果显示,前列腺电切术后泌尿生殖系感染的主要因素有患者的年龄>52岁、住院时间长、合并其他疾病、尿管留置时间>7d、手术操作不规范、术前行导尿术以及未应用抗菌药物预防等。

3.2 感染预防措施

3.2.1 加强对导尿管的护理 缩短导尿管的留置时间,导尿管是对人体的异物,当插入并留置在尿道、膀胱内时会刺激尿道及膀胱,降低患者尿道及膀胱对细菌的防御作用,泌尿生殖系感染与插管及尿管保留时间有直接关系,因此应尽量缩短导尿管的留置时间。

3.2.2 缩短患者的住院时间 患者住院时间长,在医院内接触到病原菌的机会增加,感染的发生率较高,再加上医院消毒不彻底,医护工作人员无菌观念欠缺,患者在医院期间易受到病原菌的感染,故易于发生前列腺电切术后感染,因此应尽量缩短患者的住院时间。

3.2.3 提高医护工作人员的业务水平 不规范的手术操作是前列腺电切术后泌尿生殖系感染的重要因素,手术镜鞘操作时拉动幅度过大,造成黏膜损伤或术中器械漏电对泌尿生殖系黏膜造成灼伤,手术熟练程度低造成手术时间过长、手术后前列腺组织残留以及手术器械操作污染等可引起前列腺电切术后泌尿生殖系感染,因此提高医护工作人员的业务水平对于预防前列腺电切术后泌尿生殖系感染尤为重要。

3.2.4 加强无菌操作观念 在操作中严格执行无菌操作技术,是减少前列腺电切术后泌尿生殖系感染的关键。积极的向患者及患者家属交待前列腺电切术后的注意事项,指导患者养成良好的个人卫生习惯,保持安置导管部位的清洁。

3.2.5 合理做好术后留置尿管的管理 前列腺电切术后膀胱持续冲洗数日,期间需要频繁更替冲洗液瓶,无菌操作不当可致污染。为预防拔管后患者出现泌尿生殖系感染,要加强插管部位的局部护理,医护工作人员每日应用红霉素软膏涂在尿道外口,可防止泌尿生殖系感染。

参考文献

[1] 李跃,,幸珍高,孙定平,等.前列腺电切术后泌尿生殖系感染的防治[J].中外医学研究,2011,9(2):18-19.

[2] 孙中堂.前列腺切除术后泌尿生殖系感染的原因及防治策略[J].中国实用医药,2012,7(4):127-128.

[3] 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医院感染诊断标准摘登[J].新医学,2005,36(8):496-498.

[4] 马大富.前列腺电切术后泌尿生殖系感染的原因及防治策略[J].基础医学论坛,2012,16(19):2517-2518.

[5] 王治兵.前列腺电切术后泌尿生殖系统感染的原因及防治措施[J].医药论坛杂志,2012,33(10):83-84.

 

更多医学期刊、医学论文下载请关注更新、更多医学论文发表请联系客服,谢谢!

 


上一篇:泌尿生殖道支原体属感染特点及耐药性分析
下一篇:膀胱过度活动症的治疗相关进展


  本文关键词:前列腺电切术后泌尿生殖系感染的危险因素及预防措施,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本文编号:159107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yixuelunwen/mjlw/159107.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cd196***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