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医学论文 > 药学论文 >

新型黄酮衍生物的合成研究

发布时间:2017-05-15 19:08

  本文关键词:新型黄酮衍生物的合成研究,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摘要】:黄酮类化合物在自然界植物当中有着广泛的存在,越来越多的黄酮类化合物被国内外研究人员发现,也已证明,黄酮类化合物具有诸多生理活性和生物活性,并且是人体所必须的营养物质。在生理活性方面,黄酮类化合物有着明显的多样性,也已证明黄酮类化合物具有较好的生理活性:抑菌、抗炎、抗脂质体氧化、抗癌、抗病毒、降血脂、防止血小板聚集、增强免疫力等作用。此外越来越多的研究者对此进行了广泛而深入的研究,并且将其推广应用到医疗药品,美容护肤品,食品及添加剂等领域。黄酮类化合物抗癌活性的研究一直以来都是研究人员研究的热点,并且取得了可喜的成绩,黄酮类化合物在医药行业的应用最为广泛,研究发现有大量黄酮类化合物对肿瘤有显著的抑制作用,此类黄酮类化合物诸如芦丁、柚皮苷、槲皮素等。从黄酮类化合物发现以来,黄酮类化合物的有机合成方法越来越成熟,从简单的提取分离,到半合成修饰,再到全合成,合成黄酮类化合物的方法有很多种,为以后研究黄酮类化合物提供了众多合成方法。然而天然的黄酮类化合物存在生理活性差的不足,为了达到预期的研究目的,就需要修饰和改良黄酮的分子结构,从中筛选出生理活性比较高的黄酮类化合物。本人阅读了大量文献,发现20世纪80年代上市治疗过敏性哮喘的药物奈多罗米钠具有类似黄酮和喹诺酮的结构,其中最为全合成抗菌药的喹诺酮在抗癌作用中也有较好的表现,对奈多罗米钠的合工艺和和结构进行设计改进,以间氨基酚和对氨基酚为原料,经过乙酰化、Claisen缩合、Fries重排、酰胺水解、加成、脱水合环等一系列反应,合成了4个具有黄酮和喹诺酮结构的未见报道的新型黄酮类化合物,将其与本实验室经典的药物载体“多胺链”进行连接,以提高新型黄酮药效团的肿瘤靶向性,并欲对其进行抗癌测试研究,以期获得较好的抗癌效果。
【关键词】:新型黄酮 抗癌 合成
【学位授予单位】:河南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5
【分类号】:R914.5
【目录】:
  • 摘要4-5
  • ABSTRACT5-9
  • 第一章 前言9-35
  • 1.1 引言9-10
  • 1.2 黄酮类化合物的基本骨架10-11
  • 1.3 黄酮类化合物的提取方法11-16
  • 1.3.1 水溶剂萃提方法12
  • 1.3.2 有机溶剂萃取方法12
  • 1.3.3 膜分离方法12-13
  • 1.3.4 大孔树脂吸附方法13
  • 1.3.5 硅藻土吸附方法13
  • 1.3.6 低压柱层析分离方法13-14
  • 1.3.7 微波萃取方法14
  • 1.3.8 超声萃取方法14-15
  • 1.3.9 超临界流体萃取方法15
  • 1.3.10活性酶萃取方法15-16
  • 1.4 黄酮类化合物的生理活性16-21
  • 1.4.1 抗氧化活性16-17
  • 1.4.2 抗癌活性17
  • 1.4.3 降血脂17-18
  • 1.4.4 抑制细菌18-19
  • 1.4.5 抗炎和免疫调节19-20
  • 1.4.6 抗疲劳作用20-21
  • 1.4.7 延缓衰老21
  • 1.5 黄酮类化合物的应用21-23
  • 1.5.1 医疗药品22
  • 1.5.2 食品及添加剂22-23
  • 1.5.3 美容护肤品23
  • 1.6 黄酮类化合物的合成方法23-28
  • 1.6.1 查尔酮合成法23-26
  • 1.6.2 催化羰基化合成法26
  • 1.6.3 丙二酮合成法26-27
  • 1.6.4 芳基丙炔酸酚酯重排合成法27-28
  • 1.6.5 其他合成法28
  • 1.7 课题提出28-29
  • 参考文献29-35
  • 第二章 新型黄酮衍生物的设计和合成35-53
  • 2.1 新型黄酮衍生物的设计35-37
  • 2.1.1 喹诺酮的抗癌靶点35-36
  • 2.1.2 黄酮的抗癌靶点36-37
  • 2.1.3 本课题的研究思路37
  • 2.2 新型黄酮衍生物的合成37-51
  • 2.2.1 仪器试剂37-38
  • 2.2.2 实验部分38-47
  • 2.2.3 结果与讨论47-51
  • 参考文献51-53
  • 第三章 结论53-54
  • 部分化合物 1HNMR 图谱54-61
  • 致谢61-63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63-64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蛇菊中所含的黄酮类化合物[J];野生植物研究;1984年02期

2 魏永慧,王艳茹 ,丰 利;槭叶草中黄酮类化合物提取[J];特产研究;2000年04期

3 高昕,王喜军;黄酮类化合物抗肿瘤作用研究进展[J];中医药信息;2005年05期

4 代永刚;;黄酮类化合物促进氧化作用的研究[J];中国食品添加剂;2007年01期

5 朱丹;袁芳;孟坤;宋雅娟;;黄酮类化合物的研究进展[J];中华中医药杂志;2007年06期

6 吕鹏;黄晓舞;吕秋军;;黄酮类化合物吸收、分布和代谢的研究进展[J];中国中药杂志;2007年19期

7 王鑫;;黄酮类化合物提取方法的应用[J];天津药学;2007年05期

8 曾佑炜;赵金莲;彭永宏;;黄酮的吸收和代谢研究进展[J];中草药;2008年03期

9 董宇;;黄酮类化合物的提取方法研究及展望[J];人参研究;2009年04期

10 张来;杨碧昌;刘宁;;植物黄酮类化合物在医药上的应用[J];安顺学院学报;2010年02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李大方;;黄酮类化合物的分离分析方法研究[A];中国食品科学技术学会第五届年会暨第四届东西方食品业高层论坛论文摘要集[C];2007年

2 李响;王强;许丹;魏荣卿;刘晓宁;;功能化聚合物吸附树脂对银杏黄酮类化合物的吸附及解析[A];第三届全国化学工程与生物化工年会论文摘要集(下)[C];2006年

3 张文珠;刘霞;温博;蒋生祥;;反相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肾复康胶囊中的黄酮类化合物[A];甘肃省化学会成立六十周年学术报告会暨二十三届年会论文集[C];2003年

4 刘芳芳;;黄酮类化合物药理作用研究进展[A];第九届全国药用植物及植物药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10年

5 王启发;程青芳;许冰;;从蜂胶中提取黄酮类化合物的研究[A];2005年中国养蜂学会蜜蜂产品专业委员会、蜜蜂保护专业委员会、蜜蜂授粉专业委员会联合工作会议和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5年

6 向德标;李新鑫;谭娟;皮建辉;;多穗柯黄酮类化合物对离体蛙心收缩特性影响研究[A];湖南省生理科学会2013年度学术年会论文摘要汇编[C];2013年

7 冯翠萍;庞侯英;王晓闻;程俊丽;刘喜文;;芦笋皮中黄酮类化合物的提取、纯化工艺的研究[A];中国青年农业科学学术年报[C];2004年

8 王远明;胡华英;郁威;;洋葱皮中黄酮类化合物的提取工艺研究[A];上海市化学化工学会2005年度学术年会论文摘要集[C];2005年

9 奚菊群;郭荣;;分子有序组合体中黄酮类化合物的抗氧化性能研究[A];第五届全国化学生物学学术会议论文摘要集[C];2007年

10 张沐新;杨晓虹;周小平;;高效液相色谱法在黄酮类化合物分析中的应用[A];“加入WTO和科学技术与吉林经济发展——机遇·挑战·责任”吉林省第二届科学技术学术年会论文集(下)[C];2002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5条

1 刘 斌;黄酮类化合物--中药化学(十四)[N];中国中医药报;2004年

2 刘 斌;黄酮类化合物——中药化学(十五)[N];中国中医药报;2004年

3 刘 斌;黄酮类化合物——中药化学(十六)[N];中国中医药报;2004年

4 中国农业科学院蔬菜花卉研究所研究员 张德纯;类黄酮 血管的保护神[N];健康报;2007年

5 本报记者 刘红兵;甜蜜事业打造甜蜜生活[N];中国食品质量报;2005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雷光清;1,,2,4-三嗪类化合物和氮杂黄酮类化合物的研究[D];北京医科大学;1989年

2 朱华;拳卷地钱中黄酮类化合物的分离纯化、结构表征及生物活性研究[D];中南大学;2004年

3 王学军;系列黄酮类化合物的合成以及生物活性评价[D];西北大学;2012年

4 席军;高压加工技术在蜂胶黄酮类化合物提取中的应用研究[D];吉林大学;2005年

5 刘国柱;中药中黄酮类化合物全定性分析策略[D];湖南师范大学;2010年

6 李O

本文编号:368613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yixuelunwen/yiyaoxuelunwen/368613.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48dc3***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