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医学论文 > 药学论文 >

IMM-H007临床前药物代谢动力学研究

发布时间:2017-06-19 14:13

  本文关键词:IMM-H007临床前药物代谢动力学研究,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摘要】:IMM-H007是一种新型调血脂化合物,化学结构为腺苷类似物。药理学研究表明,IMM-H007可抑制十八烯酸诱导的脂肪性病变HepG2细胞内脂质的堆积。体内药效学研究发现,IMM-H007可降低高脂血症金黄地鼠升高的血清甘油三酯、总胆固醇、低密度脂蛋白和肝脏甘油三酯、总胆固醇水平。机制研究提示,IMM-H007可以上调十八烯酸诱导的脂肪病变HepG2细胞内或高脂血症金黄地鼠肝细胞内AMPK的磷酸化水平,是一种新型AMP-激活蛋白激酶(AMP-activated protein kinase, AMPK)激活剂。前期药物代谢动力学研究表明,IMM-H007在体内首先经酯酶发生水解反应,生成的水解产物M1进入细胞后经磷酸化反应生成MP(M1的5’-磷酸化产物),或发生脱氧、脱核糖环反应或Ⅱ相结合反应。由于MP的结构与内源性5’-磷酸腺苷(adenosine monophosphate, AMP)极其相似,而AMP是AMPK的有效激活剂,因此推测MP可能为IMM-H007激活靶酶AMPK的活性代谢物。由此可见, IMM-H007作为一种与他汀类药物化学结构、作用靶点和代谢途径不同的新型调血脂化合物,有望成为预防和治疗心血管疾病的新药。本研究按照临床前药代动力学研究指导原则,建立了生物样品中IMM-H007的LC-MS/MS分析方法。应用LC-MS/MS方法进行了金黄地鼠口服和舌下静脉注射IMM-H007后的体内吸收、分布、代谢和排泄的药代动力学特征研究;研究了IMM-H007与不同种属动物及人的血浆蛋白结合;鉴定了参与IMM-H007代谢的血浆酯酶及体内外主要代谢产物;探讨了IMM-H007与药物代谢酶的相互作用以及在Caco-2细胞中的转运。为揭示药物在体内的动态变化规律及种属差异,阐明药效作用的物质基础及预测潜在的药物相互作用提供实验依据。研究结果表明:1.生物样品中IMM-H007测定方法(LC-MS/MS)的建立根据临床前药代动力学指导原则,建立了生物样品中IMM-H007及代谢产物M1和MP的HPLC-MS/MS分析方法。结果表明,各检测物质在金黄地鼠全血中均未见明显基质和杂质干扰,IMM-H007、M1和MP分别在I~500、2~1000和10~5000 ng/mL浓度范围内线性关系良好。各待测物质日内和日间精密度相对标准差均小于15%,准确度在±14.2%之间。IMM-H007、M1和MP的低、中、高3个质控浓度的全血样品回收率分别为83.58~102.13%、84.29~95.27%和77.72~91.13%,基质效应为69.20-109.44%。质控样品在冰浴放置1 h、处理后样品进样池放置24 h、长期放置(-80℃放置20天)和反复冻融3次等条件下均稳定。该方法简便、可靠、灵敏度高、特异性强,可满足IMM-H007的临床前药代动力学研究。2.金黄地鼠口服和舌下静脉注射IMM-H007的体内药代动力学研究雄雌金黄地鼠单次口服IMM-H007后吸收较快,各剂量组给药后5 min血中即可检测到代谢产物M1和MP,给药后12~36 h代谢产物Ml和MP血药浓度接近检测限。各时间点原型药浓度均接近和低于检测限。雄性金黄地鼠口服不同剂量IMM-H007(50、150、450、900mg/kg)后,代谢产物M1的Cmax分别为34.18±10.46、81.95±28.28、122.6±32.9和205.8±60.0 ng/mL, T1/2分别为1.38±0.08、4.25±1.17、6.20±0.66、3.68±0.84 h,AUC(0-t)分别为143.4±13.0、412.7±121.8、991.3±232.3和2344.1±859.1μg/L*h, MRT(0-t)分别为2.81±0.18、4.20±0.64、6.75±0.95和7.50±0.97 h;代谢产物MP的Cmax分别为437.0±57.2、1122.4±271.0、1575.2±205.8和1835.9±406.6 ng/mL,T1/2分别为1.43±0.60、5.13±0.99、7.29±0.39、4.93±0.81 h,AUC(o-t)分别为2108.1±443.2、5788.8±1024.0、13248.5±2431.0和23014.6±6846.7μg/L*h, MRT(0-t)分别为3.27±0.83、5.01±0.64、7.04±0.82和8.11±0.87 h。雄鼠口服IMM-H007后全血中代谢物M1和MP的Cmax和AUC(0-t)随剂量增加而递增,MRT(0-t)随剂量增加略有延长,在50-900mg/kg剂量范围内代谢产物M1和MP在体内基本呈线性动力学过程。雌性金黄地鼠口服不同剂量IMM-H007 (50、150、450、900mg/kg)后,代谢产物M1的Cmax分别为29.84±3.09、51.39±7.95、132.4±38.9和184.9±50.4 ng/mL,T1/2分别为1.31±0.39、1.84±0.32、2.61±0.72、3.73±0.45 h,AUC(0-t)分别为72.06±15.10、294.7±101.7、1032.5±476.3和1580.3±428.0μg/L*h, MRT(0-t)分别为1.60±0.27、3.64±0.68、5.64±1.94和6.37±1.03 h;MP的Cmax分别为425.8±72.3、909.4±144.1、1894.7±395.0和2451.5±350.6 ng/mL,T1/2分别为1.21±0.06、3.54±0.64、6.70±2.70、9.65±2.79 h,AUC(0-t)分别为1307.1±268.4、5960.1±1866.5、16121.6±3884.7和24132.5±5026.8μg/L*h, MRT(0-t)分别为2.12±0.26、4.62±0.46、6.71±1.36和7.21±0.67 h。雌鼠口服IMM-H007后全血中代谢物M1和MP的Cmax和AUC(0-t)随剂量增加而递增,T1/2和MRT(0-t)随剂量增加略有延长,在50~900 mg/kg剂量范围内代谢产物Ml和MP在体内基本呈线性动力学过程,未见明显的性别差异。以M1和MP之和计算雄性金黄地鼠口服IMM-H007 (50 mg/kg)后的生物利用度为6.96%,雌性金黄地鼠的生物利用度为8.88%。雄雌性金黄地鼠口服IMM-H007 (50 mg/kg)后体内分布广泛。雄鼠给药0.25 h后原型药在各组织中浓度自高向低排序为:小肠胃附睾肌肉心脏肺脾肝肾睾丸脂肪脑全血,给药2h后原型药在各组织中浓度自高向低排序为:肌肉肺脾小肠胃脑心脏附睾睾丸肾=脂肪肝,全血中药物浓度低于最低定量限,给药8h后原型药在各组织中浓度自高向低排序为:肾脾胃附睾肝,心脏、小肠、脑、脂肪、睾丸、肌肉、肺和全血中药物浓度低于最低定量限;给药0.25 h后M1在各组织中浓度自高向低排序为:小肠胃肝脑肾心脏肺附睾脂肪附睾脾肌肉全血,给药2h后M1在各组织中浓度自高向低排序为:肝小肠脑肾胃心脏肺脾附睾全血肌肉睾丸脂肪,给药8h后M1在各组织中浓度自高向低排序为:肝脑小肠胃肾心脏脾肺附睾睾丸脂肪肌肉,全血中药物浓度低于最低定量限;给药0.25 h后MP在各组织中浓度自高向低排序为:肝全血小肠胃肾肺肌肉脾,心脏、脑、脂肪、睾丸、附睾中药物浓度均低于最低定量限,给药2h后MP在各组织中浓度自高向低排序为:全血肝脏肌肉脾,其它组织中药物浓度均低于最低定量限,给药8h后MP在各组织中浓度自高向低排序为:脾肝肌肉全血肾脑附睾,胃、心脏、小肠、睾丸、脂肪、肺中药物浓度均低于最低定量限。雌性金黄地鼠给药0.25 h后原型药在各组织中浓度自高向低排序为:小肠胃心脏卵巢肺肌肉脾子宫肾全血脂肪脑,肝脏中药物浓度低于最低定量限,给药1h后原型药在各组织中浓度自高向低排序为:胃小肠子宫卵巢心脏脾肺,脑、脂肪、肌肉、肾、肝、全血中药物浓度低于最低定量限,给药6h后原型药在除子宫外的其它组织中浓度均低于最低定量限;给药0.25 h后M1在各组织中浓度自高向低排序为:小肠胃肝肾卵巢心脏肺脾肌肉子宫脂肪脑全血,给药1h后M1在各组织中浓度自高向低排序为:肝胃小肠肾子宫肌肉心脏肺脾脂肪卵巢脾全血,给药6h后M1在各组织中浓度自高向低排序为:肝肾小肠心脏子宫脾胃肺卵巢脑,肌肉、脂肪、全血中药物浓度低于最低定量限;给药0.25 h后MP在各组织中浓度自高向低排序为:肝全血脾肺肾肌肉,其它组织中药物浓度低于最低定量限,给药1h后MP在各组织中浓度白高向低排序为:肝全血肌肉小肠肺脾肾子宫,脑、脂肪、卵巢、心脏、肾、胃中药物浓度低于最低定量限,给药6h后MP在各组织中浓度自高向低排序为:肝肺肌肉全血肾脾,脑、脂肪、子宫、卵巢、心脏、胃、小肠中药物浓度低于最低定量限。IMM-H007及其代谢产物在消化道、肌肉、心脏、肝脏、肾等组织分布较多,而在脑、脂肪、卵巢、子宫、脾、肺等组织分布较少,代谢产物M1在体内各组织中的浓度显著高于MP。雌雄金黄地鼠的组织分布趋势基本相同,无明显性别差异。雄雌金黄地鼠口服IMM-H007 (50mg/kg)后粪便和尿液中的原型药低于检测线,可检测到六种代谢产物,分别为M228、M244、M34、M404、M440和M536,其中M228、M244和M404含量较高,M536,M344和M440含量较少。给药后96h内,雄雌金黄地鼠粪、尿中六种代谢产物的总回收率为90.34%和75.03%,其中粪中的排泄量占给药量的67.70%和59.10%,尿中的排泄量占给药量的22.64%和15.93%,提示IMM-H007主要经粪排泄。3. IMM-H007血浆主要代谢产物M1与小鼠、大鼠、猴、犬和人的血浆蛋白结合IMM-H007在血浆中不稳定,可转化为代谢产物M1,因此本研究考察了代谢产物M1与不同种属动物和人的血浆蛋白结合率。实验结果表明,M1与人、食蟹猴、比格犬、金黄地鼠、SD大鼠和C57小鼠血浆蛋白的结合率均高于90%,无明显浓度依赖性,不同种属未见明显差异。4. IMM-H007体内外生物转化研究IMM-H007、M1和MP在人工胃液、人工肠液和Tris-HCl缓冲液中稳定性良好。IMM-H007和MP在体外不同种属动物和人血浆中不稳定,可水解生成M1。IMM-H007、M1和MP在体外不同种属动物和人全血中均不稳定,原型药在全血中可生成M1和MP,代谢产物M1和MP会相互转化。在体外不同种属动物和人肝微粒体中,IMM-H007和MP的转化与其在血浆中的结果一致,且不依赖NADPH,提示IMM-H007在肝微粒体中的转化不依赖CYPs。本研究应用抑制剂法对不同种属动物和人血浆催化IMM-H007水解的酯酶种类进行了初步鉴定。结果表明,金黄地鼠和大鼠血浆催化IMM-H007水解的主要酯酶为CE、Arylesterase、BChE和丝氨酸酯酶;犬血浆催化IMM-H007水解的主要酯酶为Arylesterase、BChE丝氨酸酯酶;人和猴血浆催化IMM-H007水解的主要酯酶为BChE、AChE、PON、丝氨酸酯酶和Arylesterase o前期研究结果提示,代谢产物MP是代谢产物M1在红细胞内转化生成。将M1与金黄地鼠、食蟹猴和人红细胞(人血小板)悬浮液共同温孵后,红细胞内和温孵液中有MP生成,红细胞内MP生成的量显著高于温孵液中,血小板内和温孵液中几乎检测不到MP生成,提示红细胞可能是MP生成和储存的主要场所。不同种属动物和人红细胞中MP的生成速率为食蟹猴人金黄地鼠。5. IMM-H007对金黄地鼠肝脏药物代谢酶的诱导和抑制作用IMM-H007(50μM)对SD大鼠、金黄地鼠、食蟹猴和人肝微粒体CYP3A2/4、 CYP1A2、CYP2C6/9、CYP2D6、CYP2E1、CYP2C11/19酶活性无明显抑制作用。金黄地鼠口服IMM-H007(50 mg/kg)每日一次连续七日后,对肝CYPs主要同工酶活性无明显诱导和抑制作用。6. IMM-H007经Caco-2细胞的转运IMM-H007和代谢产物M1在Caco-2细胞的转运具有方向性,提示IMM-H007可能为P-gp的底物。
【关键词】:IMM-H007 药代动力学 生物转化
【学位授予单位】:北京协和医学院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6
【分类号】:R969.1
【目录】:
  • 缩略词表5-7
  • 摘要7-11
  • Abstract11-17
  • 前言17-19
  • 第一节 生物样品中IMM-H007测定方法(LC-MS/MS)的建立19-36
  • 1. 实验材料19-20
  • 2. 实验方法20-23
  • 3. 实验结果23-35
  • 3.1 专属性23-27
  • 3.2 线性范围和灵敏度27-30
  • 3.3 精密度与准确度30-32
  • 3.4 回收率32
  • 3.5 基质效应32-33
  • 3.6 稳定性33-35
  • 4. 讨论35-36
  • 第二节 金黄地鼠口服和舌下静脉注射IMM-H007的体内药代动力学研究36-62
  • 1. 实验材料36
  • 2. 实验方法36-37
  • 3. 实验结果37-60
  • 3.1. 金黄地鼠口服IMM-H007后的全血药代动力学37-46
  • 3.2. 金黄地鼠舌下静脉注射IMM-H007后的全血药代动力学及生物利用度46-49
  • 3.3. 金黄地鼠口服IMM-H007后体内各主要脏器和组织的分布49-57
  • 3.4. 金黄地鼠口服IMM-H007后自粪便、尿液的排泄57-60
  • 4. 讨论60-62
  • 第三节 IMM-H007在血浆中主要代谢产物与人、食蟹猴、比格犬、金黄地鼠、SD大鼠、C57小鼠的血浆蛋白结合62-65
  • 1. 材料62
  • 2. 实验方法62-64
  • 3. 实验结果64
  • 4. 讨论64-65
  • 第四节 IMM-H007体外生物转化研究65-92
  • 1. 材料65
  • 2. 实验方法65-70
  • 3. 实验结果70-90
  • 3.1. IMM-H007在金黄地鼠体内生物样品代谢产物鉴定70-74
  • 3.2. IMM-H007及其代谢产物的体外稳定性74-85
  • 3.3. 不同种属血浆中IMM-H007转化为M1的酯酶归属85-86
  • 3.4. 不同种属动物和人红细胞中MP的生成86-90
  • 4. 讨论90-92
  • 第五节 IMM-H007对金黄地鼠肝脏药物代谢酶的诱导和抑制作用92-102
  • 1. 材料92
  • 2. 实验方法92-94
  • 3. 实验结果94-100
  • 3.1. IMM-H007体外对SD大鼠、金黄地鼠、食蟹猴和人肝微粒体CYPs的抑制作用94-99
  • 3.2. IMM-H007口服给药对金黄地鼠肝微粒体CYPs的诱导作用99-100
  • 4. 讨论100-102
  • 第六节 IMM-H007经Caco-2细胞的转运102-107
  • 1. 材料102-103
  • 2. 实验方法103-105
  • 3. 实验结果105
  • 4. 讨论105-107
  • 结论107-108
  • 参考文献108-111
  • 附录111-112
  • 致谢112-113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于秉振;袁彦平;;金黄地鼠与白化地鼠血浆血管紧张素Ⅱ的测定[J];北京实验动物科学;1991年01期

2 冯永芳,朱林学,高进,张金明;痤疮膏抗金黄地鼠皮脂腺斑增生的研究[J];湖北中医学院学报;2002年02期

3 白富春;肺炎对金黄地鼠繁殖力的影响[J];锦州医学院学报;2004年06期

4 王洪;张华琼;黄麟;岳秉飞;刘双环;马丽颖;贺争鸣;邢瑞昌;;雌雄金黄地鼠血液生理生化指标的比较分析[J];中国比较医学杂志;2008年02期

5 刘殿峰;刘秀霞;李贵财;高洪喜;杨淑萍;孙玉成;;清洁级金黄地鼠种群的建立[J];中国生物制品学杂志;2008年10期

6 田鸿生;高文琴;刘铭球;左汝铎;熊永炎;周德贤;邹祖玉;张华亭;廖积德;;金黄地鼠呼吸系统的自发性疾病[J];上海畜牧兽医通讯;1982年02期

7 万邦礼;;金黄地鼠生产繁殖卡分析[J];上海畜牧兽医通讯;1983年01期

8 王永昌,刁云程;金黄地鼠纹区外视皮层与视野的拓扑关系[J];生理科学;1984年Z1期

9 洪生明;赫明昌;;卷烟浓缩物对金黄地鼠离体培养气管上皮的影响[J];肿瘤防治研究;1984年04期

10 万邦礼;;金黄地鼠生产繁殖卡片统计分析[J];北京实验动物科学;1992年02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陈少东;;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金黄地鼠模型的建立[A];第二十一次全国中西医结合肝病学术会议论文汇编[C];2012年

2 郭潋;李咏梅;宋瑜;李燕娜;;清肺除刺方对金黄地鼠皮脂腺斑组织形态的影响[A];2013全国中西医结合皮肤性病学术年会论文汇编[C];2013年

3 肖悦梅;徐颖;张月婷;王连红;苏国辉;郑拱秋;刁云程;;金黄地鼠视皮层生后育中NADPH-Diaphorase活性的变化[A];首届中国神经信息学讨论会摘要[C];2000年

4 顾胜华;王广基;阿基业;查伟斌;严蓓;;小檗碱对高脂血症金黄地鼠的降脂作用[A];中国药学会应用药理专业委员会第三届学术会议、中国药理学会制药工业专业委员会第十三届学术会议暨2008生物医药学术论坛论文汇编[C];2008年

5 陈力;徐萍;郭顺;;痤疮灵颗粒对金黄地鼠皮脂腺斑组织形态的影响[A];2011全国中西医结合皮肤性病学术会议论文汇编[C];2011年

6 周奇志;蔡定均;刘旭光;朱丽;余曙光;谢川;方杨琪;;针刺干预慢性时差模型金黄地鼠情绪节律紊乱的研究[A];2011年全国时间生物医学学术会议论文集[C];2011年

7 季耀庭;李晓东;;Cloning and characterization of prokineticin 2 and its receptor PKR2 in the Syrian hamster[A];2009全国时间生物医学学术会议论文集[C];2009年

8 彭晓华;余曙光;周奇志;蔡定均;刘旭光;魏焦禄;;电针对慢性时差模型金黄地鼠下丘脑CRH基因表达影响研究[A];2011年全国时间生物医学学术会议论文集[C];2011年

9 宋开源;刘旭光;余曙光;刘雨星;魏焦禄;;不同时辰针刺对金黄地鼠自发活动及体温昼夜节律的影响[A];全国时间生物医学学术座谈会论文汇编[C];2001年

10 陈俏梅;张建光;屈霞琴;束培中;施胜柳;姚健;陆志刚;倪卫萍;王键;王倩;钱琴;姜文琴;陈天培;朱威;;清洁级叙利亚金黄地鼠生物学特性研究[A];中国实验动物学会第七届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6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3条

1 芦志红;维甲酸受体与维甲酸致金黄地鼠神经管畸形的相关性研究[D];山东大学;2005年

2 蔡定均;电针调整金黄地鼠昼夜节律时相特征及5-HT 受体转导机制的研究[D];成都中医药大学;2004年

3 宋润兰;实验性金黄地鼠肺气肿相关因素的探讨及中药防治观察[D];中国协和医科大学;1998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王燕枝;8-烷基小檗碱的合成及减肥作用研究[D];西南大学;2015年

2 程玉江;石榴鞣花酸对实验性高脂血症金黄地鼠胆固醇合成及清除能力影响及其分子机制研究[D];陕西师范大学;2015年

3 汪岩;金黄地鼠白化性状发生机制的研究[D];沈阳农业大学;2016年

4 贾雨霏;IMM-H007临床前药物代谢动力学研究[D];北京协和医学院;2016年

5 江春迎;基于核磁共振的定量代谢组学对金黄地鼠脂代谢紊乱模型的跟踪研究及调血脂药物药效学评价[D];北京协和医学院;2013年

6 汤超华;高脂饲粮中添加染料木素对金黄地鼠脂类代谢的影响[D];中国农业科学院;2014年

7 叶文慧;果糖联合高脂饮食对叙利亚金黄地鼠糖脂代谢影响的研究[D];南方医科大学;2011年

8 林燕燕;光照改变对金黄地鼠下丘脑—垂体—性腺轴影响的观察[D];复旦大学;2013年

9 刘辉;新型金黄地鼠颈动脉粥样硬化模型的建立及影像学基础研究[D];中南大学;2012年

10 孔德龙;金黄地鼠KCNQ1基因的分子克隆及表达分析[D];吉林大学;2012年


  本文关键词:IMM-H007临床前药物代谢动力学研究,,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本文编号:462771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yixuelunwen/yiyaoxuelunwen/462771.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22fe8***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