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医学论文 > 药学论文 >

植物内生炭角菌Xylaria sp.G-10次级代谢产物的研究

发布时间:2017-06-25 01:15

  本文关键词:植物内生炭角菌Xylaria sp.G-10次级代谢产物的研究,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摘要】:目前,许多严重威胁人们生命健康的疾病缺乏有效的防治药物,不断研究和创制新的优良药物成为了我国人口与健康领域的紧迫需求。迄今临床应用的药物1/3以上直接来自天然产物或以天然产物的活性成分为先导物进一步开发的衍生物,这使得从天然产物中发现活性先导化合物成为了获得创新药物的重要途径。植物内生真菌是发现天然产物的重要来源,其具有丰富的代谢产物,其中包括一些新物质或新骨架,具有特殊生物活性。其中,炭角菌是大量生物活性物质的来源,其代谢产物中包括抗菌、抗肿瘤、抗氧化等多种活性的结构新颖化合物,对其进行研究有望发现最具药用开发前景的天然产物,具有较高的理论和实践意义。本研究以植物内生炭角菌Xylaria sp.G-10为基础材料,通过发酵、萃取、浓缩、分离纯化、化合物结构鉴定以及活性研究,得到以下研究成果:1.将炭角菌发酵萃取后,采用常规的硅胶柱层析、葡聚糖凝胶LH-20柱层析、制备薄层层析(pTLC)、重结晶以及高效液相色谱(HPLC)等分离手段,分离纯化得到单体化合物。综合运用现代波谱技术鉴定出9个化合物,其中两个为大环内酯类化合物:ZHY-1(A8)和2H-Oxecin-2-one,10-heptyl-3,4,5,8,9,10-hexahydro-5,8,9-trihydroxy-(A9),一个倍半萜类化合物ZHY-2(A12),三个异二氢香豆素类化合物(A1、A2和A6),一个麦角甾醇类化合物(A4),L-色氨酸(A3)和3-吡啶甲酸(A5)。2.对化合物A4、A6、A8、A9和A12进行抗革兰氏菌活性测定,结果表明:A6、A8、A9和A12均对金黄色葡萄球菌(G+)有明显的抑制作用;采用红火蚁胃毒法和二斑叶螨浸叶法对A12的粗提物进行杀虫活性的测定,结果表明:A12的粗提物对红火蚁具有较好的毒力作用,受药48h后,1000ppm、500ppm和250ppm药剂浓度下的红火蚁的校正死亡率分别为(60.00±5.77)%、(31.67±1.67)%和(30.00±2.89)%;对化合物A8、A9和A12进行细胞毒活性的测定,结果表明:三个化合物对HepG2、SKOV3和MCF-7均有微弱的抑制作用。本论文通过对植物内生炭角菌Xylaria sp.G-10代谢产物的化学结构和生物活性的研究,为它们作为植物源杀虫剂和微生物药物的进一步研究和开发提供了理论依据,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关键词】:炭角菌 次生代谢产物 大环内酯 抑菌性 杀虫活性
【学位授予单位】:华南农业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6
【分类号】:R915
【目录】:
  • 摘要3-4
  • Abstract4-11
  • 1 前言11-23
  • 1.1 植物内生真菌的研究进展11-15
  • 1.1.1 植物内生真菌概述11
  • 1.1.2 植物内生真菌次生代谢产物的研究11-15
  • 1.2 炭角菌的研究进展15-21
  • 1.2.1 炭角菌概述15-16
  • 1.2.2 炭角菌次生代谢产物的研究16-21
  • 1.2.2.1 炭角菌次生代谢产物的抗氧化活性16
  • 1.2.2.2 炭角菌次生代谢产物的抑菌性16-17
  • 1.2.2.3 炭角菌次生代谢产物的细胞毒活性17-20
  • 1.2.2.4 炭角菌次生代谢产物的其他活性20-21
  • 1.3 红火蚁和二斑叶螨的防治进展21-22
  • 1.3.1 红火蚁的防治进展21-22
  • 1.3.2 二斑叶螨的防治进展22
  • 1.4 本文研究目的及意义22-23
  • 2 材料与方法23-31
  • 2.1 实验材料23-26
  • 2.1.1 培养基23-24
  • 2.1.2 供试病原菌和细胞24
  • 2.1.3 TLC显色剂24-25
  • 2.1.4 主要耗材和用具25
  • 2.1.5 主要仪器25-26
  • 2.2 试验方法26-31
  • 2.2.1 内生菌的保存与活化26
  • 2.2.2 革兰氏细菌的保存与活化26-27
  • 2.2.3 供试炭角菌次生代谢产物的分离纯化27-28
  • 2.2.3.1 硅胶柱层析27-28
  • 2.2.3.2 葡聚糖凝胶LH-20柱层析28
  • 2.2.3.3 硅胶(GF254)羧甲基纤维钠(CMC-Na)薄层板的制备28
  • 2.2.3.4 薄层板层析28
  • 2.2.4 化合物的结构鉴定28-29
  • 2.2.5 化合物抗革兰氏细菌的活性测定29-30
  • 2.2.6 化合物杀虫活性的测定30
  • 2.2.6.1 红火蚁胃毒法测定30
  • 2.2.6.2 二斑叶螨浸叶法测定30
  • 2.2.7 化合物细胞毒活性的测定30-31
  • 3 结果与分析31-60
  • 3.1 次生代谢产物的分离和纯化31-32
  • 3.1.1 炭角菌静置发酵的次生代谢产物的分离和纯化31
  • 3.1.2 炭角菌摇瓶发酵的次生代谢产物的分离和纯化31-32
  • 3.2 次生代谢产物的结构鉴定32-56
  • 3.2.1 Mellein A132-33
  • 3.2.2 5-methylmellein A233-35
  • 3.2.3 色氨酸A335-36
  • 3.2.4 Ergosta-7,22-dien-3β-ol A436-38
  • 3.2.5 3-吡啶甲酸A538-39
  • 3.2.6 5-Carboxymellein A639-41
  • 3.2.7 ZHY-1 A841-45
  • 3.2.8 2H-Oxecin2one, 10-heptyl-3,4,5,8,9,10-hexahydro-5,8,9-trihydroxy- A945-50
  • 3.2.9 ZHY-2 A1250-56
  • 3.3 化合物抗革兰氏细菌活性测定56-57
  • 3.4 化合物杀虫活性测定57-58
  • 3.5 化合物细胞毒活性测定58-60
  • 4 讨论与结论60-64
  • 4.1 讨论60-62
  • 4.1.1 次生代谢产物的分离纯化与结构鉴定60-61
  • 4.1.2 化合物生物活性的测定61-62
  • 4.2 结论62-63
  • 4.3 本论文的创新点63
  • 4.4 有待进一步研究的问题63-64
  • 致谢64-65
  • 参考文献65-75

【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吴华俊;罗淋淋;马,

本文编号:480262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yixuelunwen/yiyaoxuelunwen/480262.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a7fbd***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