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教育论文 > 继续教育论文 >

我国教师继续教育模式的反思与重构

发布时间:2017-05-15 00:03

  本文关键词:我国教师继续教育模式的反思与重构,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摘要】:九十年代末 ,我国开始在全国范围内开展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 ,高师院校便成为教师继续教育优先选择的场所 ,使高校模式成为我国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的主导模式。从各地教师继续教育反馈信息与教师的实际需求来看 ,我国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必须打破单一的高校模式 ,建立起包括校本模式、教师中心模式和社区模式在内多样化的有机联系的模式体系。
【作者单位】: 阜阳师范学院教育系
【关键词】教育模式 高校模式 校本模式 教师中心模式 社区模式
【基金】:全国教育科学教育部规划课题“普通高师院校社区化研究”阶段性成果,课题批准号 :FBI0 30 780
【分类号】:G451
【正文快照】: 一、我国教师继续教育的缘起教师继续教育是基于教师在职培训演化而来的。 6 0后代末 ,人们习惯上称教师在职进修为在职培训 (In ServiceTraining) ,既包括在职教师参与的一切旨在拓展其知识、兴趣和技能的课程与活动 ,也包括在职教师在接受职前教育后再谋求学位、证书以及其

【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2条

1 常永才;美国成人教育的发展机制[J];比较教育研究;1999年03期

2 李玉娟;从“成人教育”到“继续教育”——后现代主义视角[J];外国教育资料;1999年01期

【共引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陈久奎;胡剑;;试述后现代知识观视野下的新课程观[J];阿坝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6年01期

2 李子华;;高师院校教师教育模式的缺陷与补偿[J];安徽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7年01期

3 程改荣;;建立大学生思想动态监测预警机制的思考[J];安徽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年02期

4 黄翠芳;;浅谈选择课程内容的原则[J];安徽文学(下半月);2010年04期

5 李海申;;当代大学生艺术修养之窥探[J];安徽文学(下半月);2010年07期

6 邓卫华;蒋勇;;双主体互动式教学法在数据库课程教学中的应用[J];现代农业科技;2009年24期

7 王俊明;教师继续教育的三种模式[J];安庆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年02期

8 董根明;;能力为本,通识为基,人文为魂——人文教育专业人才培养理念探析[J];安庆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年03期

9 曲佳;何朝峰;;建构主义视野下的缄默知识探究[J];安庆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年12期

10 赵强;;论中国高校师生对话关系的建构[J];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年05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5条

1 李乃涛;;民间教育学述评[A];教育领导研究(第二辑)[C];2012年

2 钱民辉;;当代中国教育改革的三次浪潮及未来走向[A];纪念《教育史研究》创刊二十周年论文集(9)——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史研究[C];2009年

3 蔡剑兴;;试析斯宾塞的科学知识价值观与教育[A];纪念《教育史研究》创刊二十周年论文集(16)——外国教育思想史与人物研究[C];2009年

4 程龙梅;;构筑德育对话课堂:增强学生德育主体性的有效途径[A];江苏省教育学会2006年年会论文集(综合二专辑)[C];2006年

5 赵福忠;;中学化学新课程改革展望[A];2011年中西部地区无机化学化工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10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乔晖;语文教科书中学习活动的设计[D];华东师范大学;2010年

2 周晓红;教育代价论[D];东北师范大学;2010年

3 刘娜;哲学语用学视域中的教育实践[D];南开大学;2010年

4 金世余;我国中小学音乐校本课程开发研究[D];福建师范大学;2010年

5 郑祥荣;城市家庭体育模式及其形成机制的理论与实证研究[D];福建师范大学;2010年

6 江广和;西北农村中学体育教师成长的困境与调适[D];福建师范大学;2010年

7 韩明华;基于情境分析的集群企业知识转移机理与模型研究[D];浙江工商大学;2011年

8 方成智;艰难的规整[D];湖南师范大学;2010年

9 郑爽;我国教师教育者开展自我研究的初步探索[D];首都师范大学;2011年

10 吴洪富;大学场域变迁中的教学与科研关系[D];华中科技大学;2011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方华梁;研究型大学科技成果转化的路径与政策研究[D];华中农业大学;2010年

2 孙丽影;幼儿教师课程权力个案研究[D];哈尔滨师范大学;2010年

3 索妤;小学教师个人隐性知识管理调查研究[D];辽宁师范大学;2010年

4 陈星;城市初中初任教师实践性知识现状及对策研究[D];辽宁师范大学;2010年

5 高学明;预备数学教师与在职数学教师关于概率学科知识比较研究[D];辽宁师范大学;2010年

6 袁慧英;基于市场需求导向的财经类高职人才培养模式研究[D];长沙理工大学;2010年

7 胡滨;基于ASP的家教平台的设计与实现[D];大连海事大学;2010年

8 帅敏;基于知识管理的高校人力资源管理研究[D];湘潭大学;2010年

9 余晓菊;Web2.0环境下的研究生个人知识管理研究[D];江西师范大学;2010年

10 王蓁;基于活动的《现代教育技术》网络课程设计研究[D];江西师范大学;2010年

【二级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条

1 董建红;从第五届国际成人教育大会看今后成人教育的发展[J];外国教育资料;1998年03期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顾晓叶;;高职学院教师继续教育模式建构[J];人才开发;2006年05期

2 顾晓叶;;试论高职学院教师继续教育模式的建构[J];教育与职业;2006年36期

3 刘健智;丁向阳;;当前在职中学教师的教师教育途径[J];湖南中学物理;2010年06期

4 张爱珠;以操作性为特征的中小学教师校本培训的内容[J];唐山师范学院学报;2004年03期

5 刘良材;论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校本模式开发[J];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2005年03期

6 王雪梅,康淑敏;高校英语教师校本培养模式框架建构[J];大学教育科学;2004年03期

7 马好义;浅论当前我国城市社区的三大发展走向[J];科技创业月刊;2005年06期

8 魏伟,徐红波;大学生公寓学生工作社区模式概念设计[J];扬州大学学报(高教研究版);2004年06期

9 李阳;邻居节能否“敲”开邻居家的防盗门——对河南郑州部分社区邻居节后的调查[J];社区;2005年12期

10 王嘉毅,陈金龙;校本师资培训模式及其在中小学教师教育中的应用[J];当代教育科学;2003年03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5条

1 吕静;孙赫呈;;基于可持续性的新农村“复合社区模式”研究——以黑龙江省依龙镇新农村规划实践为例[A];转型与重构——2011中国城市规划年会论文集[C];2011年

2 于志强;;小学语文“双主”阅读教学模式研究报告[A];走进新教育:黑龙江省教育学会“十五”教育科学研究规划项目成果集[C];2006年

3 ;创新科普工作 构建和谐海珠——海珠区“全国科普示范城区”保持蓬勃活力之举措[A];中国科普理论与实践探索——2008《全民科学素质行动计划纲要》论坛暨第十五届全国科普理论研讨会文集[C];2008年

4 刘欢欢;;当代西部中小城市社区邻里关系研究——以贵州省安顺市112地质队小区为例[A];“新一轮西部大开发与贵州社会发展”学术研讨会暨贵州省社会学学会2010年学术年会论文集[C];2010年

5 焦淑军;;温州农村社区建设模式探索——以瑞安市塘下镇为例[A];浙江省社会学学会第六届会员代表大会暨2010年学术年会论文集[C];2010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陈广源 本报记者 司成钢;社区模式探索[N];辽宁日报;2000年

2 记者 魏道俊 倪琴;“雨露社区模式值得借鉴”[N];红河日报;2010年

3 本报记者 黄玉教 通讯员 陈松民;创出无物业管理平安社区模式[N];广西法治日报;2011年

4 本报记者 陈娟 通讯员 黄绪兴;创先争优出成效 创新服务型社区模式[N];桂林日报;2011年

5 ;构筑“沈阳社区模式”[N];组织人事报;2000年

6 本报记者 符王润 通讯员 陈美卿;海珠特色科普渐成品牌[N];广东科技报;2008年

7 本报记者 罗文胜;企业“办社会”?[N];21世纪经济报道;2010年

8 计玉妹 翁赵力;西湖:社区工作群众评[N];中国纪检监察报;2010年

9 记者 方向阳 蒋中意 报道组 虞伟义;义乌农村新社区模式进入实施阶段[N];金华日报;2009年

10 本报记者 邹忠铭;超大社区一体化政企探路[N];亚太经济时报;2010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2条

1 时伟;专业化视野下教师继续教育的理论与实践[D];华东师范大学;2003年

2 陈坚林;计算机网络与外语教学整合研究[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1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张爱珠;教师教育一体化初探[D];华东师范大学;2001年

2 袁庆;我国理工科大学文化素质教育的校本模式研究[D];南京航空航天大学;2008年

3 王益鸿;法理学视角下的社区自治[D];复旦大学;2008年

4 沈亚南;基于社会基础理论的多村一社区模式研究[D];曲阜师范大学;2010年

5 李彦辰;“村改居”背景下乡村社区公共性的重构[D];吉林大学;2011年

6 叶余旦;脱域共同体视角下的“原住民流失”与社区价值研究[D];浙江大学;2012年

7 郑秋贤;当代西方外语教师教育的理论与实践[D];陕西师范大学;2000年

8 麦共兴;青年教师继续社会化的问题及其对策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2年

9 王普;我国城市空巢家庭社区居家养老分析[D];山东经济学院;2010年

10 张亚君;论现代远程教育在欠发达地区教师继续教育中的作用[D];西北师范大学;2001年


  本文关键词:我国教师继续教育模式的反思与重构,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本文编号:366477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aoyulunwen/jxjy/366477.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92d63***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