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教育论文 > 继续教育论文 >

在终身学习体系中把握现代职业教育特征

发布时间:2017-08-06 17:29

  本文关键词:在终身学习体系中把握现代职业教育特征


  更多相关文章: 职业教育 终身学习体系 面向人人 观念拓展 多元开放


【摘要】:21世纪的社会基本结构发生了深刻的变化,对于劳动者的素质也产生了相应的影响,职业教育从理念到体制、从内容到方法,都已经或正在发生着巨大的变革。研究和把握现代职业教育在未来终身学习体系中所体现的三大特征,具有重要的理论与实践意义。
【作者单位】: 上海市教育科学研究院职业教育与成人教育研究所;
【关键词】职业教育 终身学习体系 面向人人 观念拓展 多元开放
【分类号】:G720
【正文快照】: 面临21世纪信息技术发展、经济贸易全球化、劳动力和资本加速流动,以及人口和环境等不定因素的影响,世界各国的产业结构、生产方式、劳动组织、职业岗位等等诸多的社会基本结构已经发生了深刻的变化,这些变化对于劳动者的素质必然要产生相应的影响。于是,职业教育从理念到体

【共引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詹龙;张璐;;高职院校计算机基础实践教学的探索[J];华章;2011年36期

2 孙蔚;俞美玉;;论高职院校专业开发的特点[J];黑龙江高教研究;2005年11期

3 宫毓;;《电工电子技术》课程教学模式改革与学生能力培养[J];黑龙江科技信息;2008年33期

4 黄永胜;;呼和浩特市中等职业教育发展面临的困境与政策选择(一)[J];河套大学学报;2010年01期

5 黄永胜;;呼和浩特市中等职业教育发展面临的困境与政策选择(二)[J];河套大学学报;2010年03期

6 黄永胜;;呼和浩特市中等职业教育发展面临的困境与政策选择(三)[J];河套大学学报;2011年01期

7 徐萍;谷敏强;;职业训练在个体意义生成中的中心地位及其启示[J];继续教育研究;2006年05期

8 杨进;中国职业教育教学改革与课程建设——挑战与对策[J];吉林工程技术师范学院学报;2004年02期

9 宋专茂;;“就业导向、校企合作”与高职人才培养模式研究[J];职业教育研究;2009年12期

10 杨作梁;;浅谈专业课教学中学生社会能力的培养[J];职业教育研究;2011年S1期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8条

1 彭亮;中西方家具设计教育模式的比较研究[D];中南林业科技大学;2007年

2 杨克;中国制造业多元制技能人才培养模式研究[D];武汉理工大学;2009年

3 易元祥;中国高等职业教育的发展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2004年

4 鲍风雨;高等职业教育理论及辽宁省高职教育需求与对策研究[D];天津大学;2004年

5 孙玫璐;职业教育制度分析[D];华东师范大学;2008年

6 胡娇;教育与就业[D];东北师范大学;2008年

7 燕晓飞;非正规就业劳动力的教育培训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08年

8 常小勇;高等职业教育制度创新[D];华东师范大学;2009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郑敬;澳大利亚职业教育与培训框架体系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0年

2 罗文芳;湖南省高职院校安全类专业职业指导调查及对策研究[D];中南大学;2010年

3 史婷婷;终身学习视角下职业教育政策研究[D];天津大学;2011年

4 张源珂;中国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模式研究[D];西南财经大学;2010年

5 辛百慧;包钢(集团)公司高技能人才培养研究[D];福建师范大学;2011年

6 刘译;高职院校学生文化基础课学习障碍及对策研究[D];湖南师范大学;2011年

7 贺永平;大窝镇初中开设职业课程的调查研究[D];西南师范大学;2004年

8 李雪蓉;中等职业学校职业指导现状与对策研究[D];天津大学;2003年

9 黄春麟;高等职业教育规模与布局问题的研究[D];天津大学;2004年

10 于光照;“中等职业教育”培养目标定位及教学实施的研究[D];河北师范大学;2005年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郭仲;;国外职业教育的成功模式与中国高职教育的比较[J];黑龙江高教研究;2011年09期

2 李泰峰;周通德;田伟霞;段培俊;;构建学习型社会 职业技术教育发展新模式[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07年06期

3 肖宜美;;取得可喜的社会效益[J];人民教育;1983年07期

4 ;山东省人民政府关于大力推进职业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决定[J];山东政报;2002年20期

5 杨延;;天津市职业教育“十一五”改革与发展对策研究[J];天津市教科院学报;2005年06期

6 徐元俊;;论区域职业教育的可持续发展观[J];机械职业教育;2006年01期

7 翟海魂;王明达;贺国庆;石伟平;;吸取教训比学习经验更必要 翟海魂和他的《英国中等职业教育发展研究》[J];职业技术教育;2006年06期

8 吴蔚;;“模式转型”引领中国职教——访上海市教科院职业教育与成人教育研究所所长马树超[J];教育与职业;2006年04期

9 方小方;;大力发展职业教育为构建和谐社会服务[J];职业技术;2007年14期

10 余祖光;;我国职业教育服务体系的研究[J];职教论坛;2008年13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郝克明;;建设终身学习体系与基础教育创新[A];第三届中国教育家大会论文集[C];2006年

2 郝克明;;关于构建终身学习体系若干问题的探讨[A];第五届中国科学家教育家企业家论坛论文集[C];2006年

3 彭友华;;论区域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的构建[A];2008年中国教育经济学年会会议论文集[C];2008年

4 徐子法;;立足自考助学 促进自学成才 构建终身学习体系的实践探索研究报告(节选)[A];科学发展观与成人教育创新——2004年中国成人教育协会年会论文集(Ⅰ)[C];2004年

5 吕俊;;论自考对推进终身学习体系建设的积极意义[A];江苏省教育学会2006年年会论文集(综合二专辑)[C];2006年

6 游清泉;周一文;;现代远程教育网络的发展与终身学习体系的建立[A];海峡两岸面向21世纪科技教育创新研讨会论文集[C];2000年

7 慈溪市教育局课题组;彭飞龙;陆和杰;罗科技;陈海强;刘柱杰;;构建市民学分银行的理论与实践研究[A];2009年中国成人教育协会年会论文集[C];2009年

8 杨昌凡;岳山岳;;论电大成人教育在构建终身学习体系中的作用[A];科学发展观与成人教育创新——2004年中国成人教育协会年会论文集(Ⅰ)[C];2004年

9 李维生;殷炳芳;高继宽;;现代远程教育与广播电视大学的发展[A];“网络时代的远程开放教育”研讨会论文集[C];2004年

10 张结海;卢汉龙;孙克勤;;上海社会发展与教育改革的关系研究:趋势预测与问题分析[A];生命、知识与文明:上海市社会科学界第七届学术年会文集(2009年度)哲学·历史·文学学科卷[C];2009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记者 叶秀华 通讯员 郑常蔚;景宁畲族文化纳入职业教育体系[N];丽水日报;2008年

2 本报记者 向吟吟;构建具有衡阳特色的职业教育体系[N];衡阳日报;2009年

3 本报特派记者 徐阳;进一步完善职业教育体系[N];吉林日报;2010年

4 牧原 记者 陈曦;我区将建立完善职业教育体系[N];西藏日报(汉);2010年

5 本报记者 姜楠;打造全民职业教育体系[N];吉林日报;2011年

6 赖红英 吴艳玲 吴君茂 姜蕙 罗兆熊 郑蔼娴 梅杰华 张振国;顺德: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的先行者[N];南方日报;2008年

7 天津职业技术师范大学 蓝欣;建立完整的终身职业教育体系[N];人民政协报;2010年

8 ;甘肃省兰州市、定西市、庆阳市探索建立以“农村社区学习中心”为基础的农村职业教育体系改革试点实施方案[N];中国教育报;2010年

9 湖北工业大学高等职业教育研究中心副主任 李梦卿;职业教育体系建设以“层”筑“类”,以“类”固“层”[N];人民政协报;2011年

10 吴忠魁;日本的终身学习体系[N];中国教育报;2002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3条

1 姚德明;终身学习与组织学习和组织发展的关系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2005年

2 丁林兴;“营造书香校园”的理论与实践研究[D];苏州大学;2008年

3 陈联;基于Web智能教育平台关键交互技术研究及应用[D];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成都计算机应用研究所);2006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薛淑娟;武汉城市圈“中—高—研”职业教育体系设计研究[D];湖北工业大学;2010年

2 韦艳艳;现代职业教育发展趋势与广西职业教育改革研究[D];广西大学;2007年

3 黄力勇;沈阳市“数字化学习港”建设研究探析[D];吉林大学;2009年

4 曾凤春;瑞士职业教育体系研究[D];西南师范大学;2005年

5 檀红;日本终身学习的研究及其启示[D];西安理工大学;2006年

6 余延冬;基于社区驱动与Web数据挖掘的个性化e-learning解决方案推荐系统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09年

7 杨瑾;20世纪60年代以来的日本终身教育政策研究[D];云南师范大学;2006年

8 周晟;日英终身教育政策的比较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7年

9 张媛;国际大都市开展终身学习的策略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8年

10 邓永庆;日本构建终身学习社会的保障机制研究[D];首都师范大学;2008年



本文编号:630807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aoyulunwen/jxjy/630807.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5b2e1***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