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代官窑瓷器的装饰特色及文化传承研究

发布时间:2017-05-29 07:00

  本文关键词:清代官窑瓷器的装饰特色及文化传承研究,,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摘要】:清代官窑瓷器装饰特色鲜明,在“仿古”、“仿西洋”等仿烧过程中,阐变新法,创造新奇。将中国传统文化和当时传至中国的西洋文化等,有选择地吸收到瓷器装饰的表现中,使之成为十七至十八世纪中国最具影响力的“风尚艺术品”。无论是造型装饰,还是釉、彩装饰以及纹样的装饰,就其工艺精湛的程度而言,都是史无前例的。对此,本文对清代官窑瓷器装饰的特色内容以及特色中隐含的文化渊源进行研究,并从以下几个方面对上述课题开展讨论: 第一章主要讲开展这项课题的意义和清代官窑瓷器装饰所采用的基本工艺方法,并对中国古代陶瓷装饰的概况加以回顾。在对清代官窑烧造概况进行介绍的同时,还阐述了本论文的研究方法,以及对文中所涉及的部分研究内容、表述方法进行了几点说明。 第二章清代自顺治十一年(1654年)在明朝御器厂的基础上开始恢复官窑瓷器的生产,所造瓷器以仿烧明代官窑为主。进入康熙时代,以康熙十九年(1680年)为界,官窑瓷器的装饰出现了前、后两期的变化。康熙十九年后,由当时的刑部主事刘源呈献“瓷样”,御窑厂烧造出了富于装饰特色的“臧窑”,从清代官方文献的记载上看,臧窑具有非常重要的历史地位。康熙三十二年,康熙在清朝内廷造办处组织人员尝试以画t:to技法用于瓷器装饰,并于康熙五十年前后获得成功。可以说,康熙十九年、康熙三十二年在官窑烧造方面出现了求变创新的现象,康熙官窑瓷器装饰在求变与创新中体现出特色。 第三章雍正于雍正五年在训诫内廷匠人的谕旨中提出:“不可失其内廷恭造之式”。这其实就是雍正对包括御窑瓷器在内,所有的宫廷活计制造提出的一个装饰标准。具体到御窑瓷器的装饰问题,不但实行严格的“呈样送审”制度,而且雍正还通过“蠢”、“雅”、“秀气”等评语不断传达出宫造活计“标准”的意象。雍正官窑的装饰特点是“标准”在实践中的验证结果。 第四章乾隆官窑仍是在雍正所提出的“标准”下进行烧造生产。从乾隆官窑瓷器的装饰特点上明显地可以看出乾隆帝的文化思想和艺术品位。乾隆朝中前期的官窑烧造达到了清代官窑发展史上的顶峰。乾隆朝晚期至宣统退位,清代官窑的发展逐渐萎缩,最后在资本主义萌芽的冲击下,转型为“江西瓷业公司”。 第五章清代官窑瓷器的装饰形成特色,是基于文化因素的影响。总体上呈现的是宫廷文化背景下的特色。可以说清代官窑是在仿烧中形成装饰特色。在清代官窑瓷器的装饰上,既反映出一定的“文人化”倾向,又可以看到中、西合璧的文化特色,同时还有对少数民族文化、宗教文化的体现。而一些“巧做”瓷器的出现,则体现出时代文化的特色。 第六章在官样制度的约束下,清代官窑瓷器在装饰上以画t:to彩瓷的成就最高。其装饰特色的形成是由康熙、雍正二帝一手缔造的。由画t:to彩瓷装饰技术衍生出洋彩装饰、粉彩装饰。后代常混淆以t:to彩、洋彩、粉彩定名的瓷器,此种情况为当代学者留下了新的研究课题。 第七章清代官窑瓷器的装饰特色因皇帝之“赏”而成就,因赏赐王公大臣、少数民族贵族、外国公使而成为“风尚艺术品”,并对贵族士大夫的生活产生影响。由于收藏官窑瓷器之风盛行,促使民窑大量仿烧官窑瓷器,带动了民窑瓷器装饰风格的发展。清代官窑瓷器的装饰亦对西洋工艺品的装饰风格有所影响。并对后世社会文化产生深远影响。 总之,清代官窑瓷器是社会文化的物质体现,它的装饰题材深受统治者的思想意识、审美情趣、宗教观念影响,从它的装饰风格上可以领略到当时的社会风尚和审美价值。为我们今天了解当时的社会状态、文化交流以及以帝王为核心的宫廷生活状态提供了很好的实物材料,可以说清代官窑瓷器装饰是当时社会文化的一个缩影,其装饰特色反映出特定历史条件下社会文化发展的特点。
【关键词】:清代 官窑 装饰 特色 文化
【学位授予单位】:南开大学
【学位级别】:博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4
【分类号】:K876.3
【目录】:
  • 中文摘要5-7
  • Abstract7-14
  • 第一章 绪论14-46
  • 第一节 清代官窑瓷器装饰研究的意义14-17
  • 第二节 清代官窑瓷器装饰的基本工艺方法17-21
  • 1.2.1 造型工艺17-19
  • 1.2.2 彩饰工艺19-21
  • 第三节 古陶瓷装饰研究的概况及回顾21-24
  • 第四节 清代官窑烧造概况24-37
  • 1.4.1 顺治朝十一年御窑厂建立,恢复生产瓷器24-25
  • 1.4.2 康、雍、乾时期是中国历史上官窑瓷发展的鼎盛时期25-30
  • 1.4.3 从嘉庆朝至宣统朝官窑烧造走向衰落30-37
  • 第五节 研究方法及创新点37-46
  • 1.5.1 研究方法及创新点37-43
  • 1.5.2 相关说明43-46
  • 第二章 恢复中的求变与创新——顺、康官窑装饰特点46-82
  • 第一节 恢复生产时期的顺治官窑及其特点46-51
  • 2.1.1 顺治朝官窑瓷器的造型工艺及其特点46-47
  • 2.1.2 顺治官窑的彩饰工艺及其特点47-48
  • 2.1.3 顺治时期的官窑在恢复生产的过程中遇到的困难及原因48-51
  • 第二节 康熙官窑的分期及臧窑的历史地位51-58
  • 2.2.1 康熙十九年是康熙官窑分成前后两期的时间节点51-53
  • 2.2.2 康熙官窑若以求变、创新为原则,有两个时间节点53-54
  • 2.2.3 臧窑在康熙官窑中的历史地位以及对釉彩装饰的贡献54-58
  • 第三节 “官样”的出现与顺治、康熙官窑的装饰58-68
  • 2.3.1 “官样”的出现与御窑产造有关58-62
  • 2.3.2 顺治官窑的装饰及其特点62-63
  • 2.3.3 康熙官窑的装饰及特点63-68
  • 第四节 求变、创新中呈现的康熙官窑装饰特色68-82
  • 2.4.1 康熙官窑在釉、彩装饰中寻求变化68-72
  • 2.4.2 康熙官窑在造型装饰上寻求创新72-74
  • 2.4.3 康熙官窑产造的瓷器类型富于特色74-82
  • 第三章 “内廷恭造之式”的建立与实践——雍正官窑装饰特点82-123
  • 第一节 “标准”提出的具体时间82-88
  • 第二节 “标准”形成的原因及内涵88-93
  • 第三节 “秀气”、“甚好”等评语传达出的“标准”意象93-110
  • 第四节 唐英监造时期的雍正官窑装饰及特点110-123
  • 第四章 从辉煌到衰败——乾隆至清末官窑装饰特点123-175
  • 第一节 乾隆皇帝的思想、文化政策与艺术品位124-135
  • 第二节 唐英督陶的实践活动与乾隆朝官窑的创新135-162
  • 第三节 乾隆朝晚期以后官窑的发展及衰败原因162-175
  • 第五章 不同文化因素影响下的清代官窑装饰及特色175-243
  • 第一节 宫廷文化对清代官窑装饰效果的影响175-184
  • 5.1.1 突出表现皇帝的至尊地位175-178
  • 5.1.2 追求精美绝伦178-182
  • 5.1.3 仿古创新、无所不包182-184
  • 第二节 仿烧中形成的“特色”184-196
  • 5.2.1 针对清代以前瓷器的釉、彩装饰进行仿烧186-187
  • 5.2.2 清代官窑在仿烧中形成的釉、彩装饰创新187-190
  • 5.2.3 也是仿制,也是创新190-196
  • 第三节 “文人化”倾向的官窑装饰特色196-205
  • 5.3.1 康熙官窑中的文具类、案头类瓷器,在造型装饰上多有特色196-197
  • 5.3.2 以诗、书、画、印装饰的雍正官窑精品197-199
  • 5.3.3 乾隆官窑瓷器上的“御制诗”纹样装饰199-201
  • 5.3.4 清代官窑中的斋堂款瓷器201-205
  • 第四节 中西合璧的官窑装饰特色205-216
  • 第五节 少数民族文化、宗教文化在清代官窑装饰中的特色体现216-224
  • 第六节 清代官窑中的“巧做”瓷器及其装饰特色224-243
  • 第六章 “官样”装饰特色之形成分析——以画珐琅彩瓷为例243-287
  • 第一节 清代官窑生产中的官样与制度243-258
  • 6.1.1 清代官窑生产中的官样243-254
  • 6.1.1.1 画样243-248
  • 6.1.1.2 实物样248-254
  • 6.1.1.2.1 木样248-249
  • 6.1.1.2.2 以宫中旧藏瓷器为实物样249-251
  • 6.1.1.2.3 以新拟瓷器为实物样的官窑产造251-253
  • 6.1.1.2.4 以其它工艺品为实物样的官窑产造253-254
  • 6.1.2 清代官样制度的具体呈现254-258
  • 6.1.2.1 呈样审核制度254-255
  • 6.1.2.2 依样烧造制度255-256
  • 6.1.2.3 官样回收制度256-258
  • 第二节 画珐琅彩瓷的兴衰258-267
  • 6.2.1 画珐琅彩瓷的出现是康熙帝政治心理的需要259-261
  • 6.2.2 画珐琅彩瓷的艺术成就得益于雍正皇帝“务要精细”的指示261-264
  • 6.2.3 乾隆皇帝的兴趣转移是画珐琅彩瓷的烧造逐渐走向衰落的原因264-267
  • 第三节 官样制度与画珐琅彩瓷装饰特色形成的关系267-274
  • 第四节 画珐琅彩瓷派生的装饰品种及相互关系274-287
  • 6.4.1 珐琅彩(本文指瓷胎画珐琅或画珐琅彩瓷)274-275
  • 6.4.2 洋彩275-277
  • 6.4.3 粉彩277-279
  • 6.4.4 关于珐琅彩、洋彩、粉彩之间关系的讨论279-287
  • 第七章 清代官窑装饰特色的影响287-317
  • 第一节 因“赏”而成的风尚艺术品287-294
  • 7.1.1 皇帝之鉴赏287-290
  • 7.1.2 皇帝之“赏赐”290-292
  • 7.1.3 社会人等之欣赏292-294
  • 第二节 清代官窑对贵族士大夫生活的影响294-299
  • 7.2.1 收藏294-296
  • 7.2.2 陈设296-299
  • 第三节 清代官窑对民窑产造及装饰风格的影响299-305
  • 第四节 清代官窑对西洋工艺品装饰风格的影响305-309
  • 第五节 清代官窑对后世陶瓷烧造及社会文化的影响309-317
  • 7.5.1 收藏概况309-310
  • 7.5.2 对后世瓷造技术的影响310-312
  • 7.5.3 学术研究312-317
  • 第八章 结语317-319
  • 参考文献319-325
  • 致谢325-327
  • 个人简历327

【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朱家n

本文编号:404334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oufeilunwen/rwkxbs/404334.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d9ae1***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