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较视野下的中国动画电影发展研究

发布时间:2017-05-30 17:15

  本文关键词:比较视野下的中国动画电影发展研究,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摘要】:自1926年动画短片《舒振华文打字机》公开放映以来,中国动画事业已经在探索、挫折与不断突破中走过了近百年的历程。面对困窘的物质条件,早期的中国动画电影人在设备落后和技术被垄断的艰难条件下,凭借着坚韧的梦想和无限的创造力,开启了中国动画事业的旅程。在如此困难的条件下,万氏兄弟却创作了可以和美国迪斯尼比肩的动画作品——《铁扇公主》,自此使中国动画电影迅速发展起来。建国后,上海美术电影制片厂成立,诸多当代艺术家们加入到了动画电影的创作队伍之中,成功推出了一批如《小蝌蚪找妈妈》、《骄傲的将军》、《大闹天空》等中国动画电影发展史上的经典之作,与此同时,随着这一时期水墨动画在国内外屡获赞誉,“中国动画学派”的兴盛时期也随之到来。“十年动乱”之中,中国动画电影进入了无可奈何的停滞阶段,直到新时期的到来在少有恢复。1977年恢复高考后,我国开始有规划、有规模地培养动画人才。但由于政策的限制,上海美术电影制片厂在新的时代里却无力抵制外国动画系列片的冲击,致使其在市场中逐渐进入固守时期。直到1999年,《宝莲灯》的上映才扭转了这种尴尬的局面,它不仅成为了中国动画电影全面转向市场的代表作,还开启了中国民族动画的重构之路。几年之后,借助电视动画片培养电影观众的模式应运而生,随后《喜羊羊和灰太狼》和《熊出没》分别在2009年和2014年刷新了中国动画电影贺岁片票房的记录,使中国动画电影开始了全面复苏。本文运用理论与创作实践相结合的研究方法,对不同文化区域的、不同时代背景的中外动画创作进行对比和梳理。以历史时间为轴线,将中国动画电影的初始发轫、发展与交融、固守与构建、博弈与深化等不同阶段进行纵向架构。同时,对在同一时期不同文化背景下产生的各国动画电影的特点进行横向比较,以期在纵横交错的时空网络中进行研究。早期中国动画电影是在西方动画电影的影响下诞生的,但后来所受到的来自苏联创作理念的影响,却又使其表现出了鲜明的政治性,因为也就构筑了其与美国动画电影所呈现出来的娱乐性之间最大的区别。新时期之后,日本电视动画的兴盛和动画教育的缺失同时冲击着中国动画电影的发展,以及民族化创作的探索之路。随后,对外国电脑技术全面的吸收和海外动画加工片的兴起更是使得中国动画电影民族化道路的探索陷入了低谷。当下,互网络时代的到来为动画电影创作提出了新的要求,动画、漫画和游戏的跨界融合、互动成为了现代动画新的民族化特点。由此可见,中国动画电影的历史进程就在这种相互摩擦、比较的框架中所进行的民族化探索之路。本文根据作者自身的动画创作经历和动画教学经验进行总结,结合一手资料对动画理论、流派进行阐述。通过概括中国动画公司的生存现状,分析中国动画教育的弊端,总结当下动画电影创作疲软的症结。以期对如何加强动画电影的核心竞争力提出切实可行的对策,并对中国未来动画电影发展趋势进行展望。
【关键词】:中外动画电影 民族化探索 核心竞争力 动画产业链
【学位授予单位】:中国艺术研究院
【学位级别】:博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5
【分类号】:J954
【目录】:
  • 中文摘要5-6
  • Abstract6-9
  • 绪论9-18
  • 第一节 问题的提出10
  • 第二节 概念的界定10-13
  • 第三节 研究现状13-15
  • 第四节 研究内容及方法15-18
  • 第一章 初始与发轫(1949年以前)18-43
  • 第一节 中国动画电影初始进程18-28
  • 第二节 漫画对中国动画的反哺28-31
  • 第三节 中国初期动画和电影技巧探索31-36
  • 第四节 中美日动画先驱的比较36-43
  • 第二章 发展与交融(1949年—1977年)43-59
  • 第一节 建国初期向苏联学习的动画之路43-46
  • 第二节 上海美术电影制片厂的民族化发展46-51
  • 第三节 中国动画学派片种的发展51-55
  • 第四节 中美动画创作理念比较55-59
  • 第三章 固守与构建(1978年—1994年)59-81
  • 第一节 动画创作的转型59-64
  • 第二节 传统动画技术的发展64-69
  • 第三节 中美动画教育的比较69-75
  • 第四节 中日动画创作的比较75-81
  • 第四章 博弈与深化(1995年—2014年)81-107
  • 第一节 好莱坞冲击下的商业动画电影的发展82-94
  • 第二节 电脑动画和传统动画的比较94-100
  • 第三节 自媒体时代中的中国动画发展100-102
  • 第四节 港台地区动画的发展102-107
  • 第五章 困境与破局107-122
  • 第一节 中国动画电影创作症结107-112
  • 第二节 中外动画教育对比112-114
  • 第三节 全球视野下的动画品牌意识114-119
  • 第四节 时代进步下的动画技术更新119-122
  • 结语122-124
  • 参考文献124-131
  • 在校期间发表论文131-132
  • 致谢13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郑曦;;“新混血儿”现象:中美动画电影文化对话之路[J];艺术评论;2010年08期

2 唐忠会;;拓展·重构·守望——数字语境下动画电影的“真实性”思考[J];艺术百家;2010年S1期

3 赵家英;;浅析音乐在动画电影中的重要性[J];大舞台;2010年11期

4 刘婷;;对中国动画电影的反思与展望[J];才智;2010年33期

5 王国丽;;香港动画电影述评[J];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学报;2010年04期

6 董雪静;;认同与异化:美国动画电影对青少年的文化影响[J];时代文学(下半月);2010年09期

7 李春阳;李永生;;美学观照下的中国动画电影[J];电影文学;2010年20期

8 唐忠会;;中国动画电影的“危”与“机”[J];电影文学;2010年01期

9 闵薇;;浅谈动画电影创作中的语言艺术[J];电影文学;2010年02期

10 侯朝宇;;动画电影与儿童的道德教育[J];电影文学;2010年05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5条

1 王丽莎;;巧安排、兴波澜——动画电影中的悬念设计与运用[A];中国创意设计年鉴论文集2012[C];2013年

2 刘跃军;;立体动画电影发展空间研究[A];2009中国电影电视技术学会影视技术文集[C];2010年

3 周来;;动画电影《魁拔之十万火急》的中国元素[A];中国创意设计年鉴论文集2012[C];2013年

4 江娟;;从传统“美猴王”到Q版“孙小猴”——从文化产品的商业属性看国产动画电影中“美猴王”传统形象的变迁[A];“传播与中国·复旦论坛”(2009)——1949-2009:共和国的媒介、媒介中的共和国论文集[C];2009年

5 公冶祥洪;王鹏;;关于加快山东省动漫产业发展的对策研究[A];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道路·事业——山东省社会科学界2008年学术年会文集(4)[C];2008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何巍;关于动画电影的两个思考[N];中国文化报;2008年

2 牛兴侦;中国动画电影市场突现井喷[N];中国文化报;2011年

3 商报记者 卢扬;国产动画电影抢滩寒假档期[N];北京商报;2013年

4 本报记者 窦新颖;“三低模式”打造国产动画电影[N];中国知识产权报;2013年

5 本报记者 刘阳;国产动画电影是潜力股[N];人民日报;2013年

6 浙江理工大学艺术与设计学院副教授 张斌宁;价值观应渗入动画电影创作[N];光明日报;2014年

7 同济大学 聂欣如;动画电影悄然走来[N];社会科学报;2004年

8 王磊;国产动画电影坐失市场?[N];文汇报;2005年

9 本报实习记者 薛丹;我们究竟需要怎样的动画电影?[N];中国电影报;2006年

10 记者 吴幼祥;小制作动画电影欲闯大市场[N];杭州日报;2006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4条

1 周晨;文化生态的衍变与中国动画电影发展研究[D];苏州大学;2011年

2 吴限;比较视野下的中国动画电影发展研究[D];中国艺术研究院;2015年

3 孙振涛;3D动画电影研究:本体理论与文化[D];华东师范大学;2011年

4 肖路;国产动画电影的传统美学风格及其文化探源[D];华东师范大学;2006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林亚玲;日本动画电影的传播分析及对我国的启示[D];华南理工大学;2011年

2 王毅萍;论音乐合成技法在当代动画电影中的运用[D];中国地质大学;2011年

3 马晓腾;基于流行音乐元素的动画电影娱乐性研究[D];陕西科技大学;2012年

4 逯一胜;中国动画电影创意问题研究[D];吉林大学;2012年

5 马祥;新世纪以来国产动画电影的发展与对策研究[D];重庆工商大学;2012年

6 张婧;跨文化视角:美国动画电影在中国的传播[D];重庆工商大学;2012年

7 余惠婷;台湾动画电影题材创新策略探析[D];福建师范大学;2012年

8 李少林;中国动画电影民族风格研究[D];西北民族大学;2012年

9 荣韬;九十年代以来国产动画电影的文化观念演变[D];安徽工程大学;2012年

10 赵青;论动画电影的生态叙事策略[D];浙江大学;2012年


  本文关键词:比较视野下的中国动画电影发展研究,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本文编号:407602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oufeilunwen/rwkxbs/407602.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dc188***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