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宋代山水画中景的再现与境的营造

发布时间:2017-09-10 00:41

  本文关键词:论宋代山水画中景的再现与境的营造


  更多相关文章: 宋代山水画 再现 造境


【摘要】:本文将通过对宋代的代表性山水画作品进行分析,来阐述宋代山水画中的景再现与境的营造这两个问题,并对两者之间的关系进行深入分析,来探讨宋代山水画的一些具体问题。补充已有的理论体系,为宋代山水画的研究尽一点力量。 本文正文分为五大章,分别是宋代山水画再现风格的形成、再现、亦真亦幻的山水造境、宋代代表性画家重要作品的造境分析和再现与造境的关系。通过分析比较宋代山水画中代表画家的代表作品,进而更为深入的研究宋代山水画中的再现与造境这一问题。 纵观整个中国山水画发展史,宋代山水是山水画的黄金时期,超一流的山水画家层出不穷,不同山水画派粉墨登场,宋代是山水画的大繁荣时期。这些山水画大师大都思维创新,学习前人与自身发展相结合,相隔一段时间便出现一种新的画风。从宋代山水画的创作角度上来看,宋代山水画作品还是有一定规律可循的。创作理念上,,画家们都是以相对新的观念带动整体画面的调整,对待自然的不同态度决定了画面中不同的山水面貌,整体画面风格上,再现风格贯穿于宋代山水画的不同时期。从创作者自身的角度去试图解释宋代山水画以再现的方式描写景物(“局部再现”)以理想化的方式创造意境的特征。画家们采用了三维与平面两种观察与表现方式营造画面,突出单个物象与整体空间的纵深感都是宋代山水画作品的重要特征。表达方式上,宋代画家通过对原有作品形状、空间、技巧一系列图式上的修正与发展,完成了画家贯穿于整幅作品创作过程的造境行为,即一切手段都是为造境服务。画家通过营造画面中的完美景色来感染观者,进而达到画家的理想化表达,以便达到画家与观者产生心灵交流的目的,这就是“以情造景,借景达境”的创作过程。 至此,本文得出这样一个结论,宋代山水画家通过对于画中局部和整体意象上的再现来展开画家的造境行为,这种再现并没有限制画家情感的表达,而是画家与观者交流的视觉基础,是画家吸引观者无条件参与造境行为的前提和手段,画家通过一系列的造境行为又使得再现本身变得更加具有意义。在二者的共同作用下,作品中出现了完美的自然,观者进入这个虚拟的世界,思绪畅游其间,与画家共同经历了心灵的洗礼。
【关键词】:宋代山水画 再现 造境
【学位授予单位】:中央美术学院
【学位级别】:博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4
【分类号】:J212
【目录】:
  • 摘要5-6
  • ABSTRACT6-8
  • 目录8-11
  • 引言11-14
  • 第一章 宋代山水画再现风格的形成14-19
  • 第一节 山水画自身的发展14-15
  • 第二节 山水画“卧游”功能对再现风格形成的影响15-16
  • 第三节 宋代社会与山水画再现风格的兴盛16-19
  • 第二章 再现19-44
  • 第一节 “再现”的解读19-22
  • 一. “再现”的概念19-20
  • 二.画论中的“再现”20-22
  • (一)“再现”与“拟”20-21
  • (二)“真”21-22
  • 第二节 观察自然22-24
  • 一.宋代山水画家观察自然的方式22-23
  • 二.观察方式对宋代山水画发展的指导意义23-24
  • 第三节 表现自然24-36
  • 一.山水空间合理化的探讨24-25
  • 二.造型25-28
  • (一)宋代山水画造型的特点25-26
  • (二)宋代山水画家在画面中运用多边形来概括物象26-28
  • 三.技法28-36
  • (一)宋代山水画技法的发展29
  • (二)笔墨对于表现物象的能力增强29-30
  • (三)皴法的普遍运用与发展30-34
  • (四)渲染34-36
  • 第四节 宋代山水画再现风格的具体表现36-44
  • 一.宋代山水画作品局部与照片的对比图36-42
  • (一)山石对比图36-38
  • (二)树木对比图38-39
  • (三)水口对比图39-41
  • (四)烟云对比图41-42
  • 二.“再现”在画面中的范围界定42-44
  • 第三章 造境44-92
  • 第一节 造境的解读44-46
  • 一.意境的含义44-45
  • 二.宋代山水画中的造境45-46
  • 第二节 理想化的空间46-67
  • 一.全景式山水布局46-51
  • (一)全景式山水布局的猜想46-47
  • (二)本文中“局部”的概念47-48
  • (三)前代山水画空间布局的影响48-51
  • 二.全景式山水画的视点--芥子纳须弥51-52
  • 三.心变——形变——意变全景式构图的变化52-55
  • 四.诗意性山水空间变化与发展55-64
  • (一)云深知处56-57
  • (二)身在此山57-60
  • (三)山外之山60-63
  • (四)平水遥山63-64
  • 五.山水空间布局总结64-65
  • 六.物象的最佳视角65-67
  • 第三节 理想化的山水元素67-80
  • 一.画面元素67-69
  • (一)画面元素的合理性67-68
  • (二)挑选元素68-69
  • 二.造境下的山水元素69-74
  • (一)树70-72
  • (二)烟云72-73
  • (三)点景人物73-74
  • 三.元素组合造境74-76
  • 四.山水画元素在整个宋代的演化76-80
  • (一)单个元素不断简化77-78
  • (二)理78-80
  • 第四节 造境下的笔墨80-85
  • 一.笔墨的状物作用80-81
  • 二.笔墨的审美价值81-82
  • (一)自身的审美价值81
  • (二)体现物象的精神81-82
  • 三.画中笔墨与书法的关系82
  • 四.笔墨与观看维度82-84
  • 五.需要澄清的几个问题84-85
  • 第五节 宋代山水画的时间85-88
  • 一.画外的时间85-86
  • 二.画里的时间86-88
  • (一)永恒与瞬间86-87
  • (二)流动的时间87-88
  • 第六节 造境的心态88-90
  • 一.一甜一苦两种造境心态88-89
  • 二.不成熟的美89-90
  • 第七节 观者参与造境90-91
  • 第八节 造境总结91-92
  • 第四章 宋代代表性画家重要作品的造境分析92-113
  • 第一节 李成92-98
  • 第二节 范宽的大山堂堂98-101
  • 第三节 郭熙的完美画风101-106
  • 第四节 承前启后的李唐106-108
  • 第五节 马远的《踏歌图》108-111
  • 第六节 李嵩的《赤壁图》111-113
  • 第五章 再现与造境的关系113-115
  • 一.再现的意义113
  • 二.造境的意义113-114
  • 三.以情造景,借景达境的创作过程114-115
  • 结语115-118
  • 参考文献118-121
  • 致谢121-122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赵亦;;中国山水画造境与笔墨关系[J];大众文艺;2013年21期

2 陈传席;;“物物而不物于物”:关于造境主体的修养[J];荣宝斋;2013年11期

3 黄梦斯;;无主义与造境术[J];缤纷;2011年05期

4 晁珊珊;余学海;;赵q:都市造境者[J];小康(财智);2013年07期

5 温文锦;胡晓丹;;造境时代[J];房地产导刊;2005年01期

6 杨盟;;因心造境 以手运心[J];科技风;2009年04期

7 殷伯达;;抒情、达意、造境——雨堤画风的三重境界[J];美与时代(中);2011年11期

8 徐刚;;电影色彩的“造型”与“造境”[J];电影文学;2013年22期

9 赵大钧;因心造境——《核桃树》到《老美专》随想[J];美苑;1998年05期

10 韦潞;;以色造境[J];艺术界;2008年03期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北京大学视觉与图像研究中心主任 朱青生;娄正纲:抽象水墨的“造境”[N];中国文化报;2013年

2 张积成;浅谈造境[N];美术报;2013年

3 田呢;匠心造境[N];光明日报;2014年

4 钟章法;云法造境——构建云海画派新样式[N];中国文化报;2012年

5 张学群;造境明心(代序)[N];美术报;2012年

6 王保安;因心造境 体悟山水[N];文艺报;2007年

7 刘曦林;精神、造境与文思[N];中国艺术报;2000年

8 罗彬;宏大叙事的山水造境[N];长江日报;2012年

9 贾关法;以意造境绘鉴湖[N];中国商报;2006年

10 钟章法;以“云法造境”构建“时空水墨画”:开创中国绘画新空间[N];美术报;2007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2条

1 任保忠;中国古代雪景山水画造境研究[D];中国艺术研究院;2012年

2 边凯;论宋代山水画中景的再现与境的营造[D];中央美术学院;2014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9条

1 贺园茂;山水画造境探渊[D];新疆师范大学;2010年

2 何雪波;两宋山水画造境之初探[D];武汉理工大学;2009年

3 赵志梅;尚古深远[D];南京艺术学院;2012年

4 段晓刚;因心造境 物我交融[D];天津美术学院;2006年

5 张香姬;元代文人山水画的造境研究[D];延边大学;2008年

6 徐宁;中国古典园林与山水画的造境艺术[D];曲阜师范大学;2014年

7 宋均伟;图像、造境、意境[D];新疆师范大学;2013年

8 孟夕明;因心造境、意高境高[D];东北师范大学;2004年

9 赵拟;中国山水画云的表现与造境[D];西安美术学院;2011年



本文编号:823721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oufeilunwen/rwkxbs/823721.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d2c55***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